(2008年7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红河学院教授王亚平先生应鲁甸县诗词楹联学会之邀,专程赶赴鲁甸,与昭鲁两地诗友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于19日下午2:30在国税会议室举行专场讲座。)
纵观当今诗坛,特别是旧体诗词面临着两大不平衡,一是写诗与读诗的不平衡,写诗的多读诗的少;另一个是“诗”与“骚”的不平衡。“诗”指的是《诗经》,引伸为做诗的学问。“骚”指的是《离骚》,借喻写诗时的情感渲泻。不平衡也就不和谐,就会影响到诗词创作的繁荣。目前全国写旧体诗词的人粗略估算有 100万,但现在不是辉煌,而是热闹,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还不成规模。我们把质量高且流传久远的作品称为精品,要达到精品须得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意新、语工和律细。主旋律、大题材的作品如果达不到这三个条件,一样产生不了美感,因而形式的美才是诗词创作的最终追求。意新、语工从宋代就开始研究了,这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衡量标准,宋代的诗创在唐人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又一座巅峰,但为什么宋人不研究律细的问题呢?那是因为声律对宋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从启蒙教育就开始了,而现代人没有系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说律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意新:所谓意之新,就是得前人所未道,即写前人未写之境,抵前人未达之境。今天的诗创完全有可能超越前人,晚唐杜牧、北宋王安石、南宋杨万里等等都是超越前人的,王安石的半山体,杨万里的诚斋体,都达到了出奇见巧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写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完全是翻版了古乐府的梅花诗:“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为何前者流传而后者不流传呢?就是因为前一首是精品而后一首是次品,两者虽然韵同但调不同。王安石的诗是律绝,每一句都入律,古乐府不入律。王安石的诗是新声,古乐府是旧调,新声胜旧调。再一个是品不同,梅花从宋代起便是一种向征,起自陆游的词《卜算子》,有“唐人重牡丹,宋人重梅花”之说,进一步说明宋代人在个性修养上的内敛,不似唐朝人那样直白和奔放。王安石将梅花挪到墙角去是有深刻含义的,表明了自甘寂寞的意思,“凌寒独自开”与“寒多未觉开”,“暗香”和“有香”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梅品。王安石的改造成功了,与陆游的《卜算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王安石也是成功的。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最后一句,凉从何来?作者故意不说,却暗含了“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这种写诗的手法,宋人称之为“理趣”,自然、清新、活泼、有趣,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相当深远。此诗第一句连用了两个“热”字,末句用了一个“凉”字,两热一凉,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因为热而开门,因开门故有所见闻,因见闻故有感悟,层层递进,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前人的妙处如果读不出来,便转换不成自己的妙处,因此读相当重要。
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人评价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个“辉煌的战例”,杜牧的理解却是周俞胜得十分侥幸,如果不是诸葛亮借东风帮了大忙,那么此战必败无疑,大乔小乔都会被掳去锁在铜雀台下。杜牧手法高明,死案活翻,不仅变换了认识角度,同时他对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雄才大略,表现出了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表明战争靠的是综合实力,这样的理解比起就事论事来要深刻得多。历史题材写的人多,要超越前人实不容易,但有一个人做得比杜牧更高明,那就是苏东坡,“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但是历史的眼光,更有哲人的眼光。苏东坡的这首词只有杨升庵读懂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对《念奴骄·赤壁怀古》的演绎,既然一切都空,怎么办呢?就要充分享受生命,感遇大自然的恩赐。“一尊还酹江月”不是消极,而是通达,把人生看透彻了,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呼唤人们善待生命,这才是苏东坡的本意。杨万里超越前人,苏东坡超越杨万里,后人也完全有可能超越苏东坡。要求写诗填词的人平时的积累要丰厚,形成朗朗成诵的习惯,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资源。
语工:杜甫说“语不惊人誓不休”,李清照也说“学诗漫有惊人句”。写诗作词的语言要准确生动,但这不是最高标准,诗人语句的最高标准是惊人。何谓惊人?是震憾,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杜甫一生写下好诗无数,最惊人的语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文天祥也有“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样的好句子,而李清照的好句子如《一剪梅》的“此情无计难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把困锁深闺的女子那种相思的万般无奈描写得体贴入微。惊人句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能够有上一两句惊人之句已是毕生追求啦。有时一个字、几个字惊人,有时一句两句惊人,好句子是诗的灵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律细:近30年来,全国诗坛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有别于唐宋时期的。因为古人对声律一直特别重视,从启蒙教育就开始了,所以写诗填词不必再考虑这个问题。杜甫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其实律有二意,细有双解。古人认为律一是声律,另一个是法,是写诗填词最基本的方式方法。细一是指严谨,二是指变化。近些年人们谈律色变,实际上律中没有多少东西,对于创作来说能掌握一般原则就可以了。中华诗词研究班办了8年,学员作品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在律上。因声害意不对,因意而忽略声同样不对。“一字之奇,可使境界全出;一声之稳,可使声情并茂。”
立异:就是要标新立异,要树立超越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突破惯性思维,异于古人,异于今人。(云鹏根据现场笔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