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劝酒,举世闻名。据说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家让你喝酒,不管你会不会喝都必须得喝,不然梁子就算是结下了,搞不好当场就可能挨一顿胖揍。为酒动粗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为了一杯酒兵戎相见的事也有史载。
明初蓝玉征北元,纳哈率二十万之众投降,很是有点资本的,蓝玉为了表示对纳哈的尊重,就请他吃饭。吃饭时纳哈向蓝玉敬酒,蓝玉不喝,一个硬要敬一个就是不喝,一来二去就有了火气,纳哈性格直爽,一下就翻脸了,唰,把酒给泼了。这还了得,一个二个都是大老粗,操家伙就开干。大厅里噼里啪啦打得热火朝天,外面二十万降卒听到以为主帅被杀,一窝蜂涌上来就要哗变,好在明军主帅冯胜四处安抚才把事情平息。你说这蓝玉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为一杯酒搞出这么大个事。
酒桌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人家给你敬酒,你再怎么不能喝也得表示一下,哪怕酒杯碰碰嘴唇也好。否则你就是不给面子,让人家在一众朋友面前下不来台。但有些敬酒的朋友也太过豪爽了,一看你酒杯里只有一半,不行不行,满上,我都满上的。他给你满上,然后碰一下,抬头就甩肚里了,冲你亮着空杯子,等着你干呢。你看着满满一杯酒,愁肠百结,把个饭店老板祖祖辈辈挨个问候了个遍,叫你拿小杯子你没有,都他妈喝啤酒的大杯,你妈的你可真会卖酒。没办法,喝吧,一张脸抽象得就像保罗克利的画。
喝完了还不作数,他为了更深地表达敬意,还要给你斟酒。这下头都大了,因为酒桌上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杯中酒最后都得喝完。于是我们在酒桌上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一个非要斟酒,一个招架着就是不要。当然最后都是无法招架,因为斟酒的理由很充分:我这是第一次给你斟酒,你不接就是不给面子,这样,你说停就停。中国人什么都不大,就是面子大。只好接着,喃喃道:打响就好打响就好。最后叫停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慢了半拍。
我喜欢喝酒,也愿意遵守酒桌规矩,但我还有我自己的规矩。
以前我喝酒经常喝醉,架不住别人劝,所以一直为如何挡酒而苦恼。但有一次喝酒,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在这里先说一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很重要,这会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即便是在酒桌上。我和这老兄是第一次喝酒,干完杯中酒后自然落入俗套,得给人家“打响”。“打响”的过程前面说了,很程序化。但这老兄与众不同,既不表示客气,也不挡杯推辞,而是任杯子摆在桌上,微笑着很优雅地抬抬手:“你随意。”我们都是在敬酒时为了表示尊重和客气说一句“我干了你随意”,还从来没人在别人给斟酒时说“你随意”的。他的态度很有意思,反正这酒也挡不住,你看着办吧。但看得出,这家伙不会让你的“面子”牵着他的鼻子走,他这种姿态同时也是在考验你的人品。这时我们每人都两杯酒下肚了,半斤酒我觉得差不多了,于是很认真地仅仅给他“打响”,在他杯里斟了不到五钱酒。刚斟上就有酒疯子过来敬酒,敬完自然就要“打响”,还是那句“你随意”,酒疯子还真的很随意,一随意就给人随意满了。如我随料,这老兄没有被酒疯子的“随意”挟持。他的酒最后还剩大半杯没喝,大家见酒到意到也没好意思强迫他喝完。
见识了这位老兄的做派,我有两点感悟:第一,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规矩都要去遵守的,要有自己的主见;第二,对人的尊重要有度,没有分寸的尊重会走向两个极端,胁迫或者献媚。这两点感悟我以为不仅仅适用酒桌,也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酒量定了些自己的规矩。家人团聚,二两为限,一家人嘛,没那么多客套,喝高兴就好。朋友聚会,三两为限,这个时候状态最好,高亢而理智。业务酒宴,不好控制,有些酒必须得喝,有些酒必须得敬,超过半斤就只好装醉逃席。生意可以不做,身体一定要保住。自此以后,再无喝醉。
酒是个好东西,可以说得上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但无论是喝酒还是敬酒都要有节制,过量了,不喝伤脸喝了伤身。
过年了,我在这里向各位网友遥遥举杯,劝君更尽一杯酒,普天之下皆朋友。随意,我们都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