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军”背篼内的故事
“棒棒军”成了山城重庆的一张名片,我市盐亭县“背篼军”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壮大”,高峰时一天可以汇集100多位“背篼军”,少的时候每天也有二十多位。与出租车、摩的相比,“背篼军”凭着两条腿、一个背篼,挣钱养家,供儿女读书。对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特殊群体,我们看到的脏兮兮的衣服只不过是表象,他们心中也有着与衣显光亮的人们同样美丽的希望。20日下午,我与“背篼军”进行了两个多小的聊天,了解到了他们“背篼”内的点滴故事。
1、 揣着希望 妻子也参加“背篼军”
“老婆是从去年开始和我一样背背篓,儿子要考大学,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的很”今年56岁的李师傅家在盐亭县巨龙镇四村,从80年初开始背背篓,已近二十年了,即便是在农忙季节,他也要挤出时间去“上班”,每天早上7点钟从家里出发来到县城,来回往返车费需要8块钱。为了节约一点力气钱,早晚饭就在家里吃,中午在县城吃二两米粉或一碗稀饭、一屉小笼包,一顿午饭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5块钱。
李师傅有一个儿子,今年二十岁,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这让父母看到了希望。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坚实的经济后盾,李师傅和妻子一致决定放弃了修建新房的打算,继续住在土坯房内,把钱省下来留着给儿子上大学用。但很显然,光靠种地的收入根本不够读书所需的费用支出,因此在去年底,妻子也走出家门参加了“背篼军”。
就这样,一个希望让夫妻俩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的甘心付出。
维系与雇主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源于李师傅的诚信,他成了县城自由空间装饰公司固定的背篼。“做事认真、细致、背瓷砖从没坏过一块”朱经理道出了长期雇佣李师傅的原因。
2、心无牵挂 他在县城租房背背兜
20日下午3点过,我来到“背篼军”集中地盐亭县城虹宇广场。在数十人组成的“背篼军”中,有的在广场上转悠,等着有人喊一声“背篓”,好立马应声而去;有的则几人坐在背篓上围在一起打扑克,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过后,这也是唯一的娱乐方式。
据师傅们介绍,“背篓军”在盐亭存在二十多年了,因为自由,所以每个月、每个星期有走的,也有新加进来的。有的年龄超过了60岁了,而夫妻“背篼军”就有四五对,平时背的较多的是家具、米面油,当然也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恰逢最近几年县城新建的楼房和大量的装修工程,给了“背篼军”带来一个生意上的春天,不过接到这样的生意,也就意味着需要超强度的体力付出,一背篓沙子有200多斤,爬上8楼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盐亭县黑坪镇距离县城29公里。今年37岁的顾师傅自从父母去世后,因为单身心中也就没有牵挂,一年前,他在县城租了一个单间开始了长期作战背背篓。“外出打工一旦工资被拖欠,单凭几个农民工的力量很难按时要回来,还不如像这样每天在家门口背背篓让人放心”师傅们说。
3、“背篼军”午饭AA制
“背篼军”当中亦有县城的居民,但绝大部份来自乡镇农村。每天来县城“上班”有的是骑摩托车,有的搭班车。早上7点过从家里出发,但是下班的时间是没有固定的,有时接到一个生意需要干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说起“背篼军”,50多的侯师傅说:“人家重庆的棒棒军有统一的指挥,调度,但盐亭的背篼还是自由的没人组织,来去自由。”因为深知这份汗水钱来自不易,所以,“背篼军”每天的午饭都是各吃各的,很少搭伙吃。20日这天,来自乡镇农村的一位背篼军只挣到了5块钱,除去搭车费后已经没有了午饭钱。有时每天即便是挣到三五十元,午饭也是吃的极其简单,有的吃一个烧饼或者二两米粉,更很少有喝酒的。“一身酒气,人家就不想喊你背东西,”侯师傅说,这两天生意不是很好,不过,很快就会好起来。
下午4点过,巨龙镇的李师傅骑着三轮车来到了广场,没有下车便拉开嗓子向着工友们喊了一句“背水泥上楼,哪个去,需要三个,”李师傅话音刚落,接着就有工友应声报名“我去,我去。”
只是不知道这个时间接到的这单生意,又会干到晚上几点才能回到属于他们的那个温暖的家!
(再次感谢坛友“老不中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