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两则
可能有些人本来就是喜欢上当的。
今天看到好多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在人行道上、步行街上、路边摆摊子,稍动点脑筋就知道这些人不是真的少数民族人,随便哪里买件少数民族服装穿上,学几句自己也不知道啥意思的少数民族语言,再到批发市场批发一些有异域味道的小商品,就在全国各地招摇撞骗,只是奇了怪的就是这些人的“生意”还不错,根据观察,这些人现在已经形成团队作业了,嘿嘿,看看广安的一些地方(包括城区与乡镇),还真有点像一道风景线,讽剌啊,讽剌啊!一些人一边害怕着传言中的少数民族拿针刺我们,一边在所谓的少数民族商人哪里毫无提防的挑着各种小玩艺儿。
先不论是否真有针刺,单从一些人推波助澜的信而传之,就可看出这些人不是低智商,而是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自我保护意识下自觉得充当了制造恐怖气氛的那一伙坏蛋的帮凶。
似乎有些人认为不服气,那就再举例再分析一下嘛。与有些人在所谓少数民族商人地摊上挑选小玩艺的情形差不多的是,好多人都有的经历,不管是旅游或是到了某个陌生的地方,买点纪念品总是很正常的,可是好多人就上了当,买了些假冒伪劣。这种走出去上当与别人跟进来追着你上当没什么两样。再说那个针刺,如果说前段时间大家穿得比较暴露的时候,飞针可以轻易中镖,还可以将信将疑吧,可是都深秋入冬了,还有人相信,甚至还凭空想象施飞针者是怎样的来无影去无踪,动一下脑子嘛,如果只是一颗针,在针尖上抹点毒药,凭一颗针的重量跟形状,他要怎样才能刺进人的身体嘛,难不成恐怖份子都是飞镖高手。还有人形容施飞针的不是耍飞镖的,是将飞针安在一颗戒指上,再对受害者拍一拍肩膀,说得跟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就可以对别人近距离靠近,拍一下,还用针刺一下的情况毫无知觉,而且是在针刺传言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有一个比较搞笑的报案成了反证,说是有个陌生人拍了某人一下,某人立马大呼被针刺,结果陌生人被扭送到派出所,被盘问了一天,整了四十几页的材料,没有任何人找到传说中的飞针,才证明清白,不是恐怖分子,只是热情过度热情得不是时候,而被拍的人送进医院检查也一点事也没有。更经不起推敲的是用医用针刺人的了,又要扎进人身体,还要推毒药,嘿嘿,只能说明有些人可能本来就喜欢上当。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好像又不喜欢上当。
有一个注重对孩子品质培养的家长们比较熟悉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假乞丐被人们识穿,“生意”清淡,某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从假乞丐旁边走过,女儿觉得假乞丐可怜,就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给了假乞丐,母亲没有阻止,更没有告诉女儿真相,而是认真的表扬了女儿,故事想要给家长们的启示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善良。而那个母亲被认为是聪明的,虽然客观上她是上了当,但她绝不是喜欢上当的那些人。可是,几乎所有听故事的人都轻而易举的就相信了那个假乞丐是真的假乞丐,而现实中更有人怀疑所有乞丐都有可能是假乞丐,于是在真假乞丐面前走得那样的匆忙,那样的坦然,甚至提醒身边的朋友小心外面的假乞丐。因为我们都不喜欢上当被欺骗的感觉。
不去论证为什么会有乞丐,更没必要去讨论为什么会有假乞丐,怎么样去分辨真假乞丐,只想说的是不管真假乞丐,他向我们每个人索要了多少,我们又施舍了多少,与那些在假少数民族商人面前上当的情形合并起来,有些人是一边傻傻地上着当,一边聪明地不去上当。好似上当受骗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而我们呢?我们也在傻傻地聪明着吗?我们真正的朋友,善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