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stman

卫星图:俯视中国全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8-11-2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骗人的

发表于 2008-11-2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3]

发表于 2008-11-2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意思出来混!!!!!!

发表于 2008-11-10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间五千米区划种植带覆盖成都平原进行生态建设消灭化工污染免除自然灾害非此方式不可

花草果树森林草原下的阳台屋顶广场村落城乡牧区行距间隔筹划分别应为五米五十米五千米
文字符号自乘法教你如何形象制图自学成才聚宝盆安家要啥有啥只要你许愿自有圣贤来指点
【◎金刚●植被⊙筛石○水源¤群落∏床头▼角盆▲柱头︽漏管︻地板$栋梁¥栅栏∩拱桥】
                                        
                                        
山峡大改动南水北调行
高山峡谷多搭拱桥就能水到渠成;少筑堤坝便于分流沟通暨南水北调大改方案:兜底溜边洪流绕弯途径四川受益非浅;减免西南东南洪水泛滥解决西北东北长年干旱.
长江上中下各个发源地有无数个:其中最细最高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巴彦格拉山,但最后都汇集成了滚滚洪流奔向大海,与其千年万年付诸东流何不桥洞迂回分洪漫游?

三峡大坝下地洞南水北调千里行=三门峡小浪底更好的出路在这里:
长江黄河的截流会沉积泥沙导致河床垫高造成更多的洪涝干旱因此只能开凿坝底洞落水通路束缚泉涌纵深冲刷平缓曼延否则又将一场噩梦
小浪底水库的缺陷是漫天瀑布落空下游补救措施是安设直径几米的下水管道直冲河底同时带动潜流发电机组就可能提高泄洪能力至少五倍

要想利用长江黄河发电仅须沿河两侧岸边发掘数公里长的死角兜水渠就行.这样既不耽误航运又不淤积泥沙还可以开设堤坝落水通道冲刷河底带动水轮机发电机组便于低洼地的提灌等等...
西南=南方水天上来大雨小雨成湖泊谨防四川盆地成大海.
西北=北方水地下涌开凿地洞蓄运河树立水井堤坝提灌溉.

发表于 2008-11-10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色壮观有遗憾:为什么四周的绿色要浓一些? [em01][em02]

发表于 2008-1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发表于 2008-11-7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8-11-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色壮观有遗憾:为什么四周的绿色要浓一些?

发表于 2008-11-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里无云!!!!!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原创]白色巨塔下的医院……曝黑幕

发表于 2008-11-1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

发表于 2009-9-1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靓的卫星图,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0-5-2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3_41:}

发表于 2010-10-2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业建设呈现六大亮点

本报记者 刘惠兰


○ 造林绿化形势喜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 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 林业经济全面复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 惠林政策不断完善,林业投资明显增加

○ 林业应急救灾快速有效,灾害损失大幅降低

○ 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林区民生逐步改善


  2010年上半年,我国林业各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就,林业发展主要呈现六大亮点。

  造林绿化形势喜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国完成造林7404.37万亩,中幼林抚育3900.83万亩,义务植树21.46亿株,分别占全年计划的83.38%、49.53%、83.44%。辽宁、天津、湖南、广西、宁夏等14个省区市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各地造林绿化投入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沿海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各地掀起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热潮。目前,福建、江西、辽宁等12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其他省区市正在全面推进。全国集体林地确权面积19.5亿亩、发证面积14.7亿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1.3%和53.7%。全国已发放林权证6419万本,6113万农户拿到林权证,2亿多农村人口获得了增收致富的创业平台。林地林木价值显著提升,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5元/亩,林农群众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林业经济全面复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375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36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8%和41.7%。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120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900亿元。木本粮油发展态势良好,中央下达各类油茶专项资金2.6亿元,新造油茶林223万亩,油茶良种种苗产量达5.34亿株,较去年增加1亿多株。

  惠林政策不断完善,林业投资明显增加。林木良种补贴、造林补贴和湿地保护补助开始试点。中央财政安排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20亿元,比去年增加15亿元。中央财政提高了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下达2010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5.8亿元,比去年增加23.3亿元。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6个省,公益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已有15个省份开展了森林保险工作。中央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明显增加,分别下达林业贴息贷款、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计划180亿元和近50亿元,比去年增加20亿元和15亿元。

  林业应急救灾快速有效,灾害损失大幅降低。今年上半年,全国林业系统克服极端气候等不利条件,成功扑救了发生在西南地区和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多起森林火灾,由于措施及时有力,灾害损失大幅降低。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002起,受害森林面积3.2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8%和19.6%。林业系统还先后开展了西南旱灾、玉树地震、南方洪涝灾害抗灾救灾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

  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林区民生逐步改善。实施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今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7亿元,计划改造36.75万户。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些省份将林区道路、水电、通讯等纳入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林区基础设施逐步与社会接轨,林区封闭落后的状态将有所好转。同时,林区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开始改善,林区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缓解。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0-09/05/content_119103.htm

[发帖际遇]: 兰德EQ说:赚钱怎么这么难。系统听到了,可怜TA一下,一次性发给了小米椒6个

发表于 2010-10-2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刘惠兰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的重点工程。该重点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市、区)、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依据现有退耕还林政策标准和已完成任务测算,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将达4300多亿元。

  这项重点工程是世界上投资最大、造林面积最多、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显著的综合效益。同时,这项重大工程也为改善世界生态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加快国土绿化

改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快了国土绿化。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同期全国6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二是减少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工程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三是减轻了风沙危害。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沙化危害逆转,退耕还林发挥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工程还增加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退耕还林工程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工程政策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退耕农户户均已经获得5000多元的补助,通过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程度。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退耕农民更多地从事林业、副业和多种经营生产。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畜牧、林果、花草、中药材和观光旅游等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陕西延安、贵州毕节、甘肃定西、宁夏固原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退耕还林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以及林下种植、养殖业,已经陆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

  退耕还林还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通过在退耕还林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大增加了我国的木本粮油、干鲜果品和肉奶产量,有效改善了人民的食物和营养结构。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了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朝致富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改善生态面貌的决心和魄力,广大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到了生态改善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五个结合”配套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工程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继续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确保总体建设目标实现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工程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态改善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这一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十一五”期间,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投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亿元。

  据国家林业局此前发布的有关规划部署,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确保已有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二是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在国家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的同时,要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还要通过增加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可能,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确保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0-10/14/content_123544.htm

发表于 2010-10-2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
————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新华社记者


  一只白色的圆形钟表静静地躺在泥淖中,时针停在了23时40分。

  8月7日深夜,甘肃舟曲。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横冲而下,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

  这一刻,距青海玉树大地震115天。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

  灾难考验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应战,风雨同舟,以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夺取了一次次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灾难警醒中国。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所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灾情反映国情———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发生在2010年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警示我们,忧患意识必须贯穿始终


  这是一份今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清单:

  干旱: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

  洪涝:全国七大流域暴雨洪水都创下本世纪以来的极值。地质灾害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地震: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

  台风:5场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

  ……

  一连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个个难解的困惑挥之不去:灾害为何这样与中国如影随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介绍: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灾之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有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地质灾害易发,地震多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今年的自然灾害,有其特殊原因。极端气候事件突发多发导致水灾严重,旱涝急转、震后山体破碎造成泥石流并发。但专家们也捕捉到一个新苗头———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正在上升,可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说。

  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抢占河道,挤占行洪道,随意填埋河湖水面扩大城市规模,无序开山凿石挖矿修路……

  灾情,折射我们的国情。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多灾未必多难———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舟曲之殇能否避免?”舟曲灾害发生后,一位网友发问。

  一周之后,四川绵竹的清平乡回答了这个问题。

  8月12日16时33分,清平乡接到预警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暴雨天气。

  当晚,暴雨如注。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早已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每一条水沟边、悬崖处,都盯着一双警惕的眼睛。

  临近午夜,监控点传回消息,随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一级预案启动了。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拉响警报,用扩音器喊话,村民们顺着演练过的逃生路线快跑。

  13日凌晨,6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山谷倾泻而下,袭击了人去楼空的清平乡———5400多名群众早已安全转移。

  我们想到了近来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等灾难。如果灾难发生前,就启动预警机制;如果暴雨如注时,就有忠于守职的警惕眼睛盯着山崖沟谷……

  灾害的频发,让人们投入更多思考————大难并不一定是大灾的必然结果。

  今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但2001年至今投入20亿元在三峡库区建立监测网络,迄今已连续7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然而,现实中,要全面设“防”并不容易。

  许多防灾减灾专家担心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重救灾轻防灾”,认为应急“做好了有政绩”,但在防灾方面却抱有侥幸心理,不肯投入。

  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吧:向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报送水雨情信息的水文测站平均8座水库轮不到1个;江河流域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只有3.3个水文站……

  再看一看另外一组数据:1949年至2009年,中央和地方共计安排投资1.2万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胡鞍钢说,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要舍得花现在的钱,买未来的安全。


困境孕育出路———

  我们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站在舟曲月圆村后的翠峰山上远眺,风在耳边细细簌簌地吹着,像是翠峰山的悲鸣。

  废墟上,一定会有人想起,人与自然那个永恒的命题!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先民,有过太多惊心动魄、战天斗地的历史传说,最终是达致“天人合一”————人们在一次次执著与失败中思考着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进。

  这种思考,让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让李冰父子“分洪减灾,引水灌田”,使贾让治水“不与水争地”……

  然而,当人们迈开步伐在自然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放肆,也增添了人多地少时的无奈,一旦人们忽视了自然规律,自然便还人以颜色。

  舟曲,就属于这后一种的无奈。

  2平方公里,4万余人!

  灾难发生后,人们才惊讶发现,舟曲这个西部山中小城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口。

  人口大量集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自然伸手。对自然无度开发则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

  舟曲的无奈,其实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合理的人口承载力为9.5亿人,实际人口数字显然大大超出极限!

  近百处主要江河流域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中,居住着1600万人!

  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着3500多万人!

  在这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遇到的困境和无奈中,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1998年,中国暴发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那是一次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严肃对话,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不满。

  洪水退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垸还湖……一个个政策陆续推出、快速实施。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凯曾两赴舟曲,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城镇布局要充分考虑山形、坡度、水系等环境因素,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风险。

  洪水过后,全国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思虑更深:防洪问题,就是人与水争地的结果。我们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管理,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我们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依靠她繁衍生息,请大家保护环境……”

  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学生姚倩,在这次泥石流中不幸失踪。但她遗留下作文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


多难兴邦———

  灾难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顽强意志。面对新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历史灾难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饱含着求知的渴望。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银行学校,异地安置的舟曲一中高三藏族学生高干让卓曼正在上新学期第一课。

  随着那令人心碎的时刻在时间长河里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悲伤化作了希望,化作了力量,化作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大禹在洪水滔天中“身执耒 ,以为民先”的身影;沉寂月光下,张衡地动仪前紧锁的眉头……

  战国时期,有了李冰父子的引江分流,凿岩筑坝,成就了都江堰造福百姓的不朽之作;

  北宋年间,有了刘彝的潜心规划,精心布局,创造了赣州“福寿沟”泽被后世的千年传奇。

  而今天的三峡工程便是这不朽与传奇的延续。今年长江虽然遭遇最大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由于三峡工程调蓄削减,大坝下游居民处之泰然。

  ……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漫漫黄沙将几大古老文明淹没的过程,而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多难兴邦,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们文化的特质,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明、性格和信念。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启示我们,发展,本质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坚持科学发展,就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发展就无法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让我们今天的奋斗,化为后代“乘凉的绿阴”。

  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决不能为了盲目的“政绩”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就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在动力,把黄沙变为绿原,把水害变水利,把人类的每一分努力变为幸福生活。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饱含忧患的意识、悲壮奋进的力量;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聪慧睿智的思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灾难的洗礼中,生生不息,永远向前,必将在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创造新的辉煌。

  这,就是历史辩证法给予我们的启迪!

  (执笔:赵 承 陈 芳 张旭东;参与:卫敏丽王立彬 姚润丰 杜 宇 张辛欣 罗宇凡 吴晶晶)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发表于 2010-10-2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退耕还林,当年百姓造林一片,现在毁林一片。几里路以外挑水灌树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百姓含幸如苦,终于山林茂盛起来了,政府投入的资金终于看到了成效;但是让所有老百姓心寒的事发生了,退耕还林资金补贴政策享受完了以后,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所谓的人民公仆(父母官)他们做了些什么?

暗箱操作:在村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百姓辛苦栽下的林地低价承包给我们所谓的政府干部,.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所谓的干部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竟将村民的签名移花接木的改到了他们私定的黑合同上,并用这张黑合同来威胁村民。村民向市,区,乡各级领导反映此情况,我们的父母官都是大打太极拳,让我们有苦难言。

试问:这难道就是我们的父母官?

欺上瞒下:退耕还林,是国家从财政拨专款补贴鼓励农民将耕地变为森林。补贴年限为8年,并在补贴期间派专人检查.我们的领导,在补贴期间将黑合同签下,8年到了,国家补贴完了,森林长大了,也不用下来检查了,.我们的父母官,乡林业处处长亲自带队指挥,将20多亩森林全部用推土机推掉,几万棵树木啊!村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老百姓未得到任何补偿,而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解决都是官官相互,没有老百姓说话的权利,真是有苦难言,他们这是上欺瞒政府下欺压百姓。

难道这就是政府赋予他们的权利?

现在社会有权就欺压百姓,强占土地,私签,假造黑合同。只经干部,不经老百姓,从中压底租金,干部个人受利,老百姓为以后的生计,生存和后代该怎么办?

我们在万难之下企求网络的平台,希望得到广泛的关注…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马鞍村[原石板村]8组
wcl

发表于 2010-10-25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不现实,30年改革很多光秃山哪到是真的,可以谷歌地图看到。

发表于 2010-10-2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懂

发表于 2010-11-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的哦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