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如”放进旅游产业的“壳”http://nanchong.house.sina.com.cn 2011年01月29日10:08 南充日报
过去的一年,蓬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是硕果累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剧目参加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成功实现“文化旅游互动、文化经济互动、文化外宣互动”的目标。
在嘉陵第一桑梓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亿元。抢眼的不仅是数字,在百姓的眼里,对于文化旅游的互动魅力,他们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
唤醒百姓的文化自觉
作为一位忠实的川剧票友,家住蓬安县磨子东街社区的刘大爷习惯于每天傍晚和老伴吃过晚饭,沿着上山的路,来到吴道子广场的画江楼。
“和几位票友唱上几嗓子,看看这嘉陵江边的景色,爽。”虽然已是73岁的高龄,但在这寒冬腊月里,爬山唱曲仍是刘大爷每天的“必修课”。据他介绍,自从嘉陵第一桑梓景区被打造出来,这里就成了川剧票友的一片乐土。“县川剧团的‘正规军’常驻这里,我们这些‘散兵游勇’也算是找到家啰。”
2007年,蓬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挖掘蓬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短短3年多的时间,该县以相如文化为重点,以嘉陵江为主线,挖掘“船工号子”、“蚌舞”、“婚嫁歌”、“彩莲船”、“龙腾狮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唤醒了当地百姓的文化自觉。
一台戏牵出“麻花经济”
“以前是用提篮沿街叫卖,一天到晚也就卖三四十把麻花。现在,不但开了公司,也有专门的固定门面,每天的销售量起码涨了上百倍。”如今已是姚麻花食品公司董事长的姚仲秋,作为景区发展的直接受益人,对这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
“让我没想到的是,改变这一切的却是我们蓬安县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戏剧。”姚仲秋说的正是《相如长歌》。2007年,以纪念相如古县建县1500周年为契机,蓬安县打造了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首次公演就取得了巨大轰动效应。
在张家界的舞台上,《相如长歌》的精彩演出更是引爆了黄龙洞景区哈利路亚音乐厅。从南充到成都,从广州到张家界,随着《相如长歌》一路走来,更多的国内外观众通过这台戏,知道了蓬安,认识了蓬安,来到了蓬安。
“可以说,没有景区的发展就没有姚麻花,没有《相如长歌》就没有我如今的公司。”姚仲秋说,“不仅是我,吴馓子、樟茶鸭、曹氏豆干、相如香兔……我们社区的所有居民,哪个不是沾了《相如长歌》和景区发展的光。”
一篇美文吸引一个人
趁着放寒假,约上几个朋友自驾游,这样的习惯,西南大学的李老师已经保持了几年。漫步在蓬安县滨江文化休闲区,她说,“是王眉老师的《难舍蓬安》把我们引到这里来的。”
去年9月,参加完“全国散文名家南充行”的《人民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王眉,在《光明日报》副刊刊发了长篇散文《难舍蓬安》。
“旅游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蓬安县委、县政府着力增强景区文化内涵。去年,“四川省文艺创作蓬安基地暨戏曲创作、电影拍摄、书法创作、美术创作、摄影创作基地”在景区集中挂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