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佛头山下 的帖子
谢谢关注!文中所用典故等词汇多属与中医相关的述语,现浅释如下:
“灵素”:指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许多临床医学理论都是源自《内经》,中医史上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取得成功的,黄老先生也是如此,故用“医理宗灵素”一句以概之。
“方书”:即方剂学著作,传统习惯称为“方书”,意即专门收载方剂的著作,或以方剂为主要内容的著作。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录现存建国前出版的中医书籍12124种,其中方书即有1950种,是各类医书中数量最多的。据此足以充分说明方书被重视和受欢迎的程度,当然与方书的实用价值分不开。而方剂学是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师治疗疾病的武器库。凡卓有成就的中医学家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大量的方剂 。黄老先生在这方面当然有深厚的功底。 “外台”:指唐代医学家王焘的方书专著,编为1104门,载方6000余首,是中医史上最早的大型方书著作。故用“方书承外台”句赞颂黄老先生。 “叶薛” :指中医温病学四大创始人中的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另两位是同时代的吴鞠通、王孟英),文中用以代指中医温病学。黄老先生在温病学理论与临床以及教学方面都颇有造诣,是我县中医温病学的领军人物。 “大医”:出自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即传统中医顶敬的药王,号称孙真人)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大医精诚》是专讲医德的专篇,其内容比西医学中的医德专著《希波克拉底誓言》更为全面,要求更高。“大医”指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德才兼备的医生。 “桃李”: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黄老先生在平昌卫校执教多年,自然有不少的学生。 “悬壶”:医家行医治病的别称。其来历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传说世有壶公(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翁。“一说壶翁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辨知壶翁、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壶翁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其典概源于此。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故出自晋·葛洪《神仙传》卷十关于三国时闽籍著名医家董奉行医不收报酬,只让病人植五棵杏树的传说。史上确有董奉其人,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神仙传》载: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呜呼哀尚飨,涌泪奠椒醅”:是古代祭文常用结尾语,旧时祭奠,每用爵杯进酒,哭奠招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