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亦通过研究报告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 成渝经济区概念的首次提出,则起于2004年。当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同年2月,四川省和重庆市在成都签署 《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标志着川渝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9月,四川省社科院联合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完成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林凌是该课题的牵头者之一。他称这是对成渝经济区开展的第一次专题研究。
2006年,成渝经济区终于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随后,有关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启动。
在川渝两地组织调研,并多次举行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后,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完毕,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12月,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
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