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力,打造六大旅游精品景区
——重庆市谭栖伟副市长访谈
宏观经济学家 《中国西部》杂志总指导、特约记者 刘斌夫 【本文原载《中国西部》杂志2011年3月号北京两会特刊 发表时署名 刘 瀚】 2011年春节过后新年第一天上班,重庆旅游“景区搭台、产业唱戏”的开台锣鼓便以敲响。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主持召开“圆桌会议”,召集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全市“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所在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旅游局局长和六大重点景区开发业主,共商“十二五“期间重庆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大计,主题是:加快景区建设,推进旅游营销。本刊就重庆旅游事业新一轮发展思路、理念与措施,对谭栖伟副市长作了专访。 中国西部杂志特约记者刘瀚(以下简称“中国西部”):谭市长新年好!请问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和“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人本、绿色、创新、和谐”八字方针的宏观要求,作为西部工业、商贸、内河港口特大城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直辖市重庆,如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哪些构想和举措?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以下简称“谭副市长”):重庆有一大批旅游资源,亟待深入开发。“十二五”期间,重庆旅游发展要实现全面突破。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动员令,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等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推出一批基础设施完备、景区品质高档、具有世界震撼力的旅游精品,力争在一两年内形成接待能力,使每个景区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突破的具体措施就是要上项目,上项目就是抓发展,上大项目促大发展,项目建设是重庆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今年重庆旅游的重点工作就集中在“六大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上。围绕“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充分发挥长江三峡、山水都市、大足石刻、天生三硚、乌江画廊、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的品牌效应,大力推进区域旅游纵深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扩散和相对均衡。同时,加快“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主题突出、功能齐全、特色多样、层次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此外,还要通过市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形象,将旅游资源、旅游形象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扩大重庆旅游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推动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中国西部:要着力重点打造“六大精品景区”,据悉贵市制定了“七大措施”抓落实。请问重庆市委市政府对这些景区所在各区县有哪些明确要求?谭副市长:要做好这些工作,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以下从七个方面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坚持按“出精品、出效益、出竞争力”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精品景区的整合力度。通过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将六大重点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震撼力的精品景区。如长江三峡主要集中在大小三峡、天坑地缝。二是坚持按照“列时间表、编路线图、下任务书”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力度。即要明确六大精品景区所在区县书记、区县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原则,市政府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会,对前季度工作进行检查,对下季度工作进行安排,年底检查评比奖惩。三是坚持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打造精品景区的力度。各相关区县要通过严格的招投标,选择国际一流的策划、规划、建设单位担纲,确保每个精品均成为大师力作。在规模、档次、品位和特色上直追张家界和九寨沟等著名景区,更要时期客流量大上台阶。四是坚持按“集中力量、办成大事、快出效益”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支持力度。要支持区县按“五坚持一合作”原则坚定不移地整合旅游景区,整合景区资源是第一位的;在用地、交通建设等方面支持区县立项、调规、建设、准入的审批;在项目资金安排配套上,支持区县在编制三峡后续规划实施规划时,向旅游景区完善配套倾斜;支持区县通过政府调控加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资源、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要在国资划拨、资源配置、土地储备、规费减免、融资担保、转移支付、要素配套、资质审批、环境打造等方面支持相关景区项目业主做大做强,给企业“送资源、让市场、送政策、优服务”。五是坚持按照“会吹、敢吹、经得住吹”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市旅游局要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会同相关区县,重点打造“三名”工程,即名媒、名人、名节,让广大游客时时处处感受到六大精品旅游景区强大的冲击力和诱惑力。六是坚持按“不争论,允许试,大胆干,干起来再说”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六大精品旅游景区,都属于市政府已经批准的一带五区旅游改革的试验区范畴,要在改革的试点上、管理的体制上、发展的思路上、市场的准入上、政策的配套上、财政的投入上、金融的支持上进行大胆、积极、有效的探索。七是坚持按“能快则快尽量快”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加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区县政府要督促业主从景区的设施配套、升级换代、环境整治和交通建设这四个方面入手,精心策划推介一批今年必须开工建设的项目,列出今年建设的形象进度,按计划进度稳步推进。另外,属于政府投资的项目,还要实行“六定一包”目标责任制,即定项目、定时间、定任务、定投资、定领导、定奖惩,包干完成。中国西部:重庆旅游比之新四川,还有明显差距。原曾听说谭副市长多次谈及这一点。请问谭副市长对川渝旅游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竞争与合作有哪些新看法?谭副市长:重庆从四川分治时,旅游发展理念、规划水平、专家资源等都相对滞后。我曾估算,重庆比四川的旅游发展步伐至少落后了五年,应当迎头赶上。重庆无论景区资源量、经济总量和人口量、游客量都不及四川。2010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达1886.09亿元,位居西部第一;而尽管纵向看,重庆旅游经济大幅增长,同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尚只有918亿元,仅为四川的一半。差距就是动力。挑战与机遇同在。富于开拓意识的重庆人从来敢于争先,不甘居人后。四川旅游快速发展,为重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资借鉴。重庆和四川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开发联动和旅游经营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今正当我市旅游业发展大干快上的绝好机遇,各区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在十二五期间赶在西部前列。一要快:传达快,行动快,以快为纲;二要大:动作大,力度大,以大致胜;三要实:工作实,措施实,以实增效。我们对重庆市旅游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感谢《中国西部》杂志对重庆的关注。谢谢!【刘斌夫,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城市及景区规划与策划专家,“扩权强县”、设立“喀什内陆经济特区”、营构“西三角经济圈”和推进“西进西出战略”建言第一人,独创“江河海-新丝路大区域经济新体系”和“城际金三角区域合作新结构”及“经济发展反空间”新理论,已出版《中国城市走向》、《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新体制经济学泛论——国民财富性质与成因的后现代读书笔记》、《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中国策划批判》等专著,另有《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大国崛起与强国战略》、《城乡规划学》、《交通工程学》、《公共传媒学》、《旅游经济学》等专著即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