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县城迁址未定 青川重建受掣
《财经》实习记者 李微敖 [07-14 20:47] 共有42条点评
早前的“迁址论”在学界已悄然转向,但政府尚未作出最终决定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李微敖 发自四川青川】7月11日,“5·12”地震过去整整两个月,四川省青川县终于确定了将先期启动的重建急需项目,涵盖住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商业网点等六个方面,总投资超过八亿元,由对口支援省份浙江全额买单。
但上述重建项目涉及的13所学校、九家卫生机构,没有一个安排在目前青川县治所在地乔庄镇。其原因,主要与“灾后重建规划未公布、县城搬迁与否不定”相关。
尽管有着“救灾要快,重建要慢”的惯例,但青川县城搬迁与否的悬疑,仍然致使这个刚刚被国家《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正式确认的“极重灾区”,重建工作步履蹒跚。
候选县城清溪镇
青川县为四川省广元市所辖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甘、陕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从县城乔庄镇到成都市区,距离349公里,是“5·12”地震中最为偏远的极重灾区之一。
《财经》记者从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15时,这个震前人口约为26.2万的县,因地震死亡人数为4695人,受伤15453,失踪124人。同时,“5·12”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即5月25日的6.4级余震,震中也在青川。
此前,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曾在四川省政府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上对外通报,青川全县有12万人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有五万人在县内很难安置,受灾群众基本上是耕种无土地、建房无地基、出行无道路,安置压力十分巨大。
记者获悉,“5·12”震后,青川县就积极推动搬迁和重建县城计划,尤其是当5月25日以青川为震中的6.4级余震发生后,更加速了青川计划搬迁和重建县城的进度。
最初青川县城重建的候选乡镇有五个:乔庄镇、清溪镇、竹园镇、木鱼镇和板桥乡;其中木鱼镇和板桥乡,迅速被《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编写组组长许强教授等地质专家所否决。
绵阳江油市的厚坝镇也曾一度传出作为青川县城重建的备选之一,但随后也被否决。
对青川灾后重建进行规划的四川省政协专家组和四川大学专家组,将乔庄、清溪和竹园纳入了搬迁重建候选地的视野,从行政区划调整、产业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和规划。
四川大学专家组成员、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丁桑岚副教授告诉《财经》记者,青川县地图形状呈“丁”字,乔庄镇居中,清溪镇在“丁”字右角,竹园在下角,共同的优点在于三镇都有稳定干净的水源,也具备一定的城镇规模和基础,但缺点各异。
乔庄镇处于地震断裂带上,县城旁的狮子粱、桅杆梁、东山等三座山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震房屋倒塌、人员死亡对居民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竹园镇偏居南隅,沿清江河两岸而建,地块相当分散;清溪则偏于全县的西北角,更加偏远。
清溪镇党委书记杨咏认为,清溪成为县城重建地的可能性更高。他告诉《财经》记者:清溪最大的优势是有4000亩平整的土地,可以容纳10万人口,发展空间很大;距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很近,适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此外,清溪有1700多年作为州郡治所的历史。
对此,青川县政协原副主席向明月也予以了确认,“在1951年-1952年,清溪是一直作为县城的。后来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划进了东边的一批乡镇,为了治理方便,才将县城改迁到了现在的乔庄。”
“假如真正要搬,最有县城样子的就是清溪了。”这一度成为青川县政府的内部共识,为此,青川县长陈正永还向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对清溪作过重点推荐。
迁与不迁
但就在选址地点逐步明晰化的过程中,青川县城究竟是否搬迁的议题起了变化。
7月7日到7月12日,《财经》记者就青川县城是否搬迁、重建方案何时确定等问题,分别采访了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和乔庄镇四级政府官员,所获回答均非常模糊。
广元市政府秘书长贾邦彦透露,广元市已将青川县城重建方案上报,但是否能够通过,何时能够批复确定,“说不清楚,但时间应该也不会太长。”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写组领导成员、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王光四表示:“一切有待总体规划的正式出台”。
乔庄镇党委书记陈明忠表示,他对县城搬迁问题不知情,此事是由“地质专家、上级部门决定”。
青川县副县长李开明则直接回答,“县城重建在哪里太敏感,不宜对外透露”。
知名地质学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此前曾透过媒体呼吁“青川县城不宜在原址重建,应重新选址新建”。他的理由是:青川位于平武—青川断裂带上,与北川在主震带上所处的构造位置非常相似。并且由于特殊的构造部位和发震机理,青川的余震极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黄润秋甚至表示:“绝不能再把城市建在活动断裂带通过的位置上,否则青川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北川。”由于黄同时还是现任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和《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总顾问,其表态相当引人瞩目。
不过7月12日,黄润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态度似已有所改变:“县城搬迁与否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面广,需要通盘考虑方方面面,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意见也不一定适用,因此不存在坚持(青川县城应搬迁的意见)与否的问题。”但他也再次坦言:“(青川县城)地震灾害严重。”
另一位地质专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强的表态则更加明确。他甚至反问《财经》记者,“怎么还在谈青川?现在县城搬迁争议较大的应该只有汶川了。对于青川县城,反正我们的意见就是‘不搬’。”
按照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的决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规划,将“争取三个月内完成”,也就是至迟在8月下旬敲定。
迁址未定 重建受掣
无论是官方回应的模糊态度,还是专家意见的原地“不搬”,在8月国家总体规划方案正式出台前,青川县重建工作还得度过一段“尴尬”的过渡期。
7月7日,《财经》记者再次前往青川县城所在地乔庄镇,所见乔庄街道两侧仍然被帐篷和彩条布棚子挤满,房屋、铺面里少见有人居住,宛如一个“建在帐篷上”的县城。
除了镇政府大院和城郊回龙村等处新建的活动板房已经入主之外,郊区的很多板房还没有人入住。
32岁的何素春站在自家帐篷前,显得有些百无聊赖,“房子没倒,但成了危房住不得;板房说是已经可以让我们去住了,但水、电没通,地板也没打,全是泥巴,我们也没有钱打。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住,还是留在帐篷里。”
与比较板房与帐篷的优劣相比,何素春更关心的是县城会否搬迁的问题。“都说要搬县城,到底往哪里搬吗?娃娃读书,我上班,现在都没底了嘛!”
对口支援青川的浙江省,尽管确定了“奋战1000天,最终实现三年投入近60亿元”,多项重建工作代广元和青川全额埋单,以实现“共建新青川”的大目标,但现阶段,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傅金龙院长也在为“县城迁址尚未明确”,成为“规划最大的困难”而伤神费力。
乔庄镇党委书记陈明忠表示,在好不容易盼来了先期启动的重建急需项目里,涉及到的13所学校、九家卫生机构,竟然没有一个安排在乔庄,最大的原因就是“规划未公布,县城是否搬迁还不确定”。
向明月也向《财经》记者担忧,“很多人向我们咨询,想在青川捐资办学校,但就是因为县城迁址不定,这些都不好谈。时间拖久了,只怕又会生变……”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浙江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刚,又为青川带来了专为青川县学校重建而募集到的1亿元善款,这1亿元所重建的学校又会落址何方?■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7-14/10007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