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征文】 一个都没有少
作者:一修
28,一个普通的数字。如果他诠释的是28个孩子重生的故事,意义何在?如果他讲述的是一个人28年孜孜不倦,为深山教育默默无闻耕耘不停,那又说明了什么?28年,他所任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连年保持前三名;28年,他从莘莘学子到为人父母,从振救地方教育到助人安危,他一丝不苟,不计得失。2011年春节,笔者在“5﹒12”地震重灾区采访到了一位曾在地震山崩,巨石流中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成功抢救出全班28个孩子,其中最小4岁,最大8岁,而今仍无人知晓的“英雄老师”,他就是现任四川省旺苍县大两乡新华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兼幼儿班老师,全乡唯一的代课老师何光修。
深山藏胶龙
巴山育英雄
深冬的川北,齐膝的皑皑白雪,将原本山清水秀的大巴山封得严严实实,似乎不透一点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个自古众所鲜知的事实。近年虽多方助资修路,但前往旺苍的山路依然险峻陡峭,辗转难行。经多次转车,我们一行徒步两小时山地雪路,终于艰难抵达“英雄老师”何光修的家。在雪地数十次摔跌,我们已无力再挣扎,只求有一方温暖之地舒躺片刻。
一座川北特有的吊角楼瓦房,房前屋后,一排排银杉挺拔而立,几簇在雪中摇曳的班竹,为冰雪封冻的大山增添了一线生机。何老师见到我们,热情的将我们迎到屋内。迈过门槛,断线似的“雨点”,披头浇了我们个满头,原本行路的困意似乎全然赶走。当我们诧异为何屋外阳光高照,屋内下雨时,何老师连忙解释,因冬天日照时间短,房上冰雪厚,前一天化下的雪水在未流完时就已将瓦沟封冻,次日融化的冰水已无法顺利流出,而形成倒流,致使屋内“大雨倾盆”。
第一次见到何老师,他两边高高突起的颧骨,迫使双眼深陷其中,瘦弱的身体还依然保持着文人应有的风度,无情的岁月在他双颊上深深地划了无数道纹印,生活的重负使他原本不壮实的腰杆有些直不起来,与他现实年龄46岁,显得苍老许多。但沧桑的岁月并没有改变他为人谦和,阅历深厚,做事认真执着的性格。
在何老师曾任教,现巨石砸毁的分水小学乱石堆中,我们倾听了他“5﹒12”舍身成攻力救28个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全过程。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正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的何老师,突然发现吊挂的黑板,在墙上不停的摇摆,并且越来越厉害。平生从未经历过地震的他,在地理课中有过地震资料的查阅,潜意识使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可能发生了地震。他丢掉手中的粉笔,大喊道:“同学们,不要慌,快往外跑!”说完,他奋力一手搂起一个前排两个年仅四岁的学生,蹲下身子,让六岁的丁菊爬到他的背上,双手抓紧他的脖子,同时吩咐年龄大一点学生跑在前面,有序向教室外撤离。当他们冲出教室时,地面晃动越来越强烈,学生和他都已站立不稳,此时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指挥学生逃生。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带领学生沿沟向下跑,但学校后面是陡峭、险峻的大山,随时有巨石滚落的可能;一是翻越学校左侧的山梁,但必须抢在巨石滚落下来前,带领28个学生翻过此梁。他当机立断,指挥学生迅速向左侧山梁跑去,他依然背着和搂着那三个年龄最小的学生,在最后边鼓励着大家,快速向山梁撤离。当他和学生们刚冲过山梁时,学校后群山倾刻山崩地裂,万吨巨石倾泻而下,瞬间,整个山涧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天昏地暗,一时间也分不清那里是天,那里是地。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呆了,他见大家都已处在安全地带,马上让学生紧紧靠在一起,相互安慰,相互鼓励。
在清点完学生时,再看看曾经的学校,早已被巨石占据,不知踪影时,他再次有些站立不稳,扶着一棵树,用颤抖的声音鼓励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28个同学,一个都没有少,不要怕,有老师在,你们就会安全。”
此时此刻,惊呆的不只是学生,临危不乱的何老师,还有相隔几公里远的家长们。与学校几乎隔河相望的原村文书赵大品,在地震发生那刻,正在屋前收拾地里的庄稼,看到孙子所读学校后山大面积崩塌,尘烟四起,他第一反映就是他的孙子完了,学校和老师们完了。他丢下农活,向学校奔去。但由于余震不断,学校后的群山巨石滚落一直不停,家长们无法第一时间靠近学校,无法知晓学生们的安危。
山石崩裂,生灵涂炭。当巨石声,地颤渐渐小去时,一个令何老师们更加惧怕的事情发生了。一条长10米,汤碗大小的巨蟒沿山梁向他们缓缓而来。凭在山里久居的经验告诉他,巨蟒一般不轻易向人类靠近,更不会轻易攻击人类,看到此蟒的行动,他深知巨蟒亦受到地震山崩震吓,行动明显有些缓慢,但他一点也不敢轻敌,受到惊吓的巨蟒一旦向他们发起攻击,那将是致命的伤害。何老师立刻让学生站到他的背后,双手紧握一根木棒,做好与巨蟒“拼命”的准备。巨蟒越来越近,学生们都屏住呼吸,紧紧的抓住何老师的后背衣角。他目不转精的紧盯巨蟒的每一次滑动,每一次摆动,甚至是四目相对,五米、四米、三米、两米。。。。。。,就在此时,巨蟒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已闯入了一个不该自己来的地方,掉头向相返方向加速爬去,看着巨蟒远去的身影,学生们渐渐松开了抓紧衣角的双手。然而满头大汗的何老师,此时却摊座在地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在学生们大声呼叫中,他从惊吓中醒了过来。看到大家相安无事,他和学生们都笑了。
大两乡分水小学,位于旺苍县五个偏远乡镇交界处,学生大多来自这五个乡的边缘村社,最远距离学校10公里山路。学校除有一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外,还有一个学前班。全校共有学生28个,最大年龄8岁,最小4岁,学校因地理位置偏僻,这里三个班也一直只有他一个老师。此时,何老师说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家长们的救援。
当第一个家长找到他们时,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都还活着吗?”
何老师告诉家长:“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没有伤。”
家长听完,激动得双膝跪地,连声说:“谢谢何老师,谢谢何老师。”
学生和家长相拥而泣,一个、两个、三个。。。。。。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安全交到家长们的手里时,他才迅速向距离学校五公里外的家中奔去。但这时已经是地震后的第四个小时了。看到家中人员一切平安,财物损失不大,这时他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地震无情
师表为先
回到家中,听说社里丁氏家簇因地震,屋后山石崩塌,房屋财产全毁,并有一人死于乱石之中。何老师立即加入到伤员、财物的抢救队伍中。地震后的第二天早上8:00,他和社员一起从乱石中挖出了死者的遗体,抢出了部分财物和粮食,直到此时,他还没有吃过一餐饭。当问起为何那样不顾自己身体,有村民抢救不就行了吗?他却说,互帮互助一直是当地民俗,何况人命关天,尽力帮别人,也就是在帮自己。
地震后,第一时间抢救物资,安葬逝者,防预宣传,重树信心,重建家园,是何老师参与灾后重建的一件件,一桩桩的抗震救灾工作。他让大家灾后要注意卫生防预,教社员应对突发事故方法,帮助群众重树信心,克服灾后恐惧心理。他还从乡上找来相关地震资料,让社员了解、学习地震知识。在受损最严重的丁氏四家中,他和社员们一起帮忙搭建起临时住所,做好善后工作。在重建选址上,丁氏四家需搬迁原址,没有土地,何老师让出自己最好的土地,让他们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灾后重建。灾民没有生活物资就主动支援他们,没有钱重建,他将给儿子结婚的钱钱取出来支援他们。还动员社里已在异地购房户,在老家有房产的人家,让其发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将旧屋卖给受灾户。在国家和他的关心、帮助下,在地震第二年,所有受灾户都搬进了新房,过上了幸福、安健的生活。
在攀谈中,我们全面、详细解读了一个真实,善良,为人忠厚,常助民于火海,对山区教育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令人尊敬,感动的何老师。
爱上讲台
一波三折
1983年9月,刚满20岁的何光修,高中一毕业就背着厚厚的教科书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四川省旺苍县大两乡四方村五社,开始他深山执教的漫漫人生路。
8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大江南北时,全国百业待兴,随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就连深处内地的四川,南下淘金者纷纷, 下海经商者芸芸。每当下海淘金者归来,村社上年轻人都被带出务工,所剩寥寥无几,“南下”、“北漂”成为主要劳动力择金的去向。作为全社第一批高才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业之路千万条。面对待遇丰厚,条件较好的单位,他心动过;面对下海经商的诱惑,而每月只有50元工资的他,内心矛盾过。一边是好职位和金钱的诱惑,一边是他刚刚爱上的三尺讲台和家乡渴望知识的孩子,理智和现实,矛盾和冲突,有时使他决择两难。
加之,他的家乡位于川北部,是四川最偏远、村民年收入不足100元,四面环山,群山绵延几百公里,成年与世隔绝的深山里。村民靠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要想走出这群山赶集,也需跋山涉水来去整整两天。但在校时,曾有老师告诉他,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使人增长阅历。于是他坚信老师的话,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山区贫穷的面貌,只有教育才能使山区的下一代聪明起来,最终他克制住内心的冲动,坚守在自己喜爱的讲台上。
80年代正是我国师资力量匮乏时期,国家规定,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聘请代课教师。当时何老师就是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他一直向往、深爱的三尺讲台。站上讲台不等于一切平安。1984年9月,本该是暑假后开学的时间,何老师却接到了乡教办的通知,因该地区生源不够编制,乡教办决定拆除分水小学,将学生合并到四十里外的新华小学,而乡教办的这一决定,不仅让刚走上代课岗位的何老师不知何去何从,就连刚到学龄前的孩子们也只有每天爬山涉水到山外四十里的学校就读。
这一消息的传来,对于心中原本就矛盾的何老师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直向往外面世界的他,终于有了外出闯荡的机会;忧的是丢下这帮孩子,离开自己深爱的讲台,内心实在是难过不已。他和众多家长一样担心,以后孩子读书该怎么办?他第一次在讲台上,面对三个年级23个学生流下惜别的眼泪。村民们听说办了几十年的学校就要拆除,连年在学区统考中,学生平均成绩名列第一的好老师要走了,都纷纷赶到学校挽留自己喜爱的老师。有的村民为留住学校,留住自己喜欢的老师,他们集体找到乡教办,但都无果而终。就在此时,家人也一致认为,离开没有前途,收入又很低的讲台,外出淘金是上策。但他却不以为然,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学校留住,一定能给家乡孩子创建一个安稳、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天,他吃过早饭,背上干粮,直奔乡教办。当校长听说他要保留学校时,在座的老师都感到惊诧,教办已明文通知拆除该校,保留经费从何而来,他保校的想法又一次被卡在了经费的来源上。
回到社里,村民们听说是经费的问题,社上就开会讨论,很快教室被重新确定下来,而且是村民免费提供的宽敞堂屋,乡教办不用花一分钱学校就已万事俱备,只欠乡教办的审批。他和村民又来到乡教办,汇报学校情况,校长听说学校已经准备就续,只等审批开学,此时的校长已没有再推脱的理由,重新带队全面考察后,一切符合办学条件。同时,乡教办也承诺继续聘请何老师为分水小学的代课老师,并每月为其发放50元的工资。何老师保住了学校,走上了深爱的讲台,准备转校或缀学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新教室。新学校的学生很快增加到三十多人,学校也很快发展到一、二、三级三个班。从此,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的嬉戏声充满了每一个山涧,村社上恢复了原来的热闹和生机。
半年后,第一批6个四年级学生升级要走了,他为学生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依依离别的学生开始走上了新的求学之路,他高兴、激动,也有一些牵挂。新学期开始,没有新的生源,学校低年级也开始升入高年级,原来的三个年级减少为两个,走出去的学生都成为高年级的优等生,倍受学区和老师们的宠爱。一年后,第二批学生又走了,学校剩下由8个学生组成的三年级班。此时,学校又一次面临生源不足而停办,乡教办这次没有让他走下讲台,而是把他调往新华小学继续任教三年级,原来8个学生也去了他的班上。
扎根山区教育
从幼小开始抓起
他走时,社里没有按以往的做法,毁掉教学设施,而是好好的保存起来。三年后,他又被调回分水小学。这次他回来的原因是社里的生源足了,乡教办调来的几个老师都因山区路远,条件差不肯前来,乡教办只有把他调回原校。村民听说何老师又要回来,奔走相告,几百里外的乡镇村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要求在他的学校上学。学校没有住宿,在本村有亲戚的就寄读于亲戚家中,但仍有5个孩子没有住处,他干脆就把这些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生活由妻子照顾。
自己家中原本就有两个孩子,突然增加5个,吃住成了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大事。按他的话说,这样一来,家中就像开办了一个大食堂,每天都得支起一口大锅,为孩子们煮饭做菜。当问他为什么要收留这些孩子时,他只是憨憨一笑:“不都是为了孩子嘛,他们也是几十里没有学校才到这里的,你能不管吗?”
但是,家中原有的那点玉米和土豆,三个月下来就被吃得精光。怎么办呢,离假期还有一段时间,他就向邻居家借,等到自己家地里的粮食成熟了再还上。有学生寄读在他家的家长见此情况,也主动背来粮食,帮助度过一时困难。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学校又迎来了新的学生。有的村民为让孩子早点熟悉校规,早点步入学校,社里没有幼儿园,就把不够入学年龄的孩子也送到学校让他进行学前教育。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是一个有着三个正式班级的学校,还多加了一个幼儿班。最让他困难的是,刚到校的孩子多哭闹,不遵守纪律,时时会影响到别的学生学习。他每天不断思索,如何让这些刚入校的孩子像其他学生一样不哭不闹,认真听讲,他开始用激励办法,认真听讲的孩子每人发给一块糖。这一招果真很灵,新来的很快就跟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作业,不再吵闹。就这样,学校生源一直保持稳定、优质的状态,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由于寄读于他家的孩子不断增多,年迈的母亲在他家住不够半年,因人多生活不适应离他们而去,这下也引来了村民不少的争议。自己两个孩子小学时一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初中因没有时间照管,成绩一落千仗,最终也因辍学,为补贴家用,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外出打工。
男儿当自己强。何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由于他家地处海拔1500米以上,农耕地薄,丰收年所产粮食也只能免强够全家生活,而碰上多雨年份,大部时间只能靠买粮渡日。198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家乡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来少,专食玉米、土豆的野猪也越来越多。每到秋收季节,为看守住地里的庄稼,当地人不得不在地里连续蹲守60个多日日夜夜,不然野猪,獾子等一夜就会将一年的庄稼毁于一旦。每年的秋收也就是他们最难熬的时间,白天妻子在地里看守,晚上他又接着守候。一天深夜,下着倾盆大雨,他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打着手电正向窝棚赶时,突然,从他身后窜出一条黑熊,把他撞倒在地,手电被撞飞了,等他从地上爬起时, 黑熊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他全身颤抖着,像一只斗败的落汤鸡,站立在那里良久发不出声。为守住地里的庄稼,他夜里经常同各种野兽作斗争,有时不是吓得魂飞魄散,就是被荆棘划得满身伤痕累累。
山路弯弯,水也弯弯。每到孩子快上学时,何老师就要去山外的乡教办背教科书和作业本。去乡教办的路绵延陡峭,河流湍急。夏天时有人掉下悬崖和河流中被摔死或是淹死的消息传来。在公路没有修通前,去乡上一路需穿河而行,要穿过九十九次河流,爬过九十九道山梁。由于班上学生越来越多,每学期开学前,他都要去乡教办背几次教科书。一次,山上下大雨,山外晴空万里,他刚走到百米河的中央,上游山洪倾泄而下,他背着教科书急中发力,拼命向对岸奔去,刚到岸边洪水就已淹到他的膝盖,幸运的是他被岸上的行人抓住了双手,用力将他拽了上去,才幸免一难。有时回来的路上天黑了,不得不摸黑行走几十里的山路,有好心人家就让他住下,待第二天一早再往家赶。他说,近年来公路修到了他现在的学校,一切都不再用肩挑背摩了,电也通了,学校也给他准备了新的宿舍,他感到十分的幸福。
据了解,28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区的村民也开始富起来。他的学生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车子;有的上了大学,找到了新的工作。他用实际行动扎根山区教育,从幼儿深抓孩子教育,他用行动使山区人民聪明起来,用知识致富了山区人民。
面向未来
依然憧憬希望
在他随和的谈话中,我们似乎从他内心读出的不只是伟大、崇高,也读出了些许酸楚和与事不公。区区三尺讲台,让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站立28个春秋;短短两分,见证了一个山区教育工作者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仅仅三个小时的谈话,生活的重重压力压弯的不只是他的腰杆,也是我国教育政策应向基层教育倾斜的必然,尤其是像何光修这样已为地方教育无私奉献半生的山区教育执行者。
当再次问起他,28年依然是一名代课老师,有何打算时,他用深信的目光看着我们说:“相信国家,相信国家的教育机构,迟早会考虑他们这些深山教育者”。
在结束谈话时,何老师依然是一名优秀的代课老师,而且是一名曾从特大地震的巨石流中救出28名学生的“无名英雄”,他不为人知,不为教育机构重视,但他却是当代教育的一面鲜活的旗帜。
“新华小学何光修老师,28年不为名不为利,现月工资不足500元,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成绩一直优秀,他是我市,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广元市教育局招生办科长李中山如是评价。
链接:http://hejx328.blog.163.com/blog/static/5200063201121102137905/
联系人:一修,电话:15884605075,QQ:18438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