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60|评论: 2

中国跨领域科学研究前卫学者刘斌夫 首度解读汶川大地震深层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4 02:18 | |阅读模式

中国跨领域科学研究前卫学者刘斌夫

首度解读汶川大地震深层原因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匿名投递   发布者:桃花源
热度0票  浏览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23日 02:33





       震源即震极14时28分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破裂后
       短短数分钟内
       地震波迅速扩散到中原、塞北、江南、台闽海峡、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重庆、北京、上海、台湾等
       诸省市区震感明显
       强大的能量甚至波及泰国、越南

  (一)块体矛盾

  龙门山系北东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
       处于中国“华北块体”、“扬子块体”与“羌塘块体”之间
       在北、东、西三大巨型地质构造块体围合下
       由松潘—甘孜褶皱带
       于晚三叠纪中晚期
       印支运动发生褶皱回返
       所造成的北东—南西向挤压而形成新世末发生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及其后继续向北东方向推挤
       使龙门山构造带继续遭受强烈挤压

  这使龙门山脉地壳
       一直以来就具有极不稳定性
       即地理学、地质学、地质力学、地球物理学所称的“活动性”

  块体与块体之间、块体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之间
       是一对对你推我攘的矛盾体颇具稳定性的扬子块体
       与极具活动性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带
       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地下”争让攻守关系

  尤其这一敏感地带的耿达—<>汶川—茂县段的“茂汶韧性断裂带”区
       作为龙门山系发育最早、规模最大的断裂之一
       主要发育于以花岗岩为主的前寒武系彭灌杂岩中
       韧性形变特征十分明显
       在龙门山主干断裂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多条断层组成的一个构造应变化地带
       也是一个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破裂带

  (二)盆山关系

  整个龙门山造山带和毗邻的盆地
       是大陆岩石圈地质构造的孪生体盆与山之间
       具有“盆转山、山控盆”的耦合关系盆、山之间
       在地下不仅存在长期的重要物质交换关系
       而且更存在流体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换

  (三)震源机理

  震源即<>地震发生的源头震源是恒定不变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源
       应在<>汶川映秀

  震源深度
       从某种角度或侧面决定了发震频率的高低、释放震能的多少、造成破坏性的大小和余震的密集度、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地震学上可分为:①深度震源
       一般最深可从650公里左右地层向上至地表;②中度震源
       在深度震源和浅度震源之间;③浅度震源
       一般指地表以下30公里左右的发源点

  浅源<>地震
       其发震频率最高
       占<>地震总发生数的70%以上
       所释放的能量占总释放能量85%左右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对人类的危害影响最大

  此次<>汶川地震
       即属“浅源<>地震”其震源至地表10~20公里

  (四)震源与震极的常态与变格

  前述假设推断“双震中现象”震源与震极分离割裂
       是地球史上可能很少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果把“震极”理解为<>地震能量释放最强的极点
       一般情况下但5·12<>汶川大地震
       震极从震源脱离
       到第二震中形成新震极
       表现为:第二震中新震极比主震中——震源地的活动性、破坏性要大得多

  这一殊异现象的发生
       为将来防震救灾提供了预期镜鉴
       可以更早地设置双防控预案
       提前疏散非震源的新震极地居民
       以防患于未然
       尽力减少伤亡损失

  (五)成都<>地震与远距离震感

  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多发带(区)上:龙门山地震
       松潘地震
       名山—马边—昭通地震
       金沙江地震
       理塘地震
       安宁河—则木河地震
       木里—盐源地震
       鲜水河地震

  成都东面的龙泉山
       是龙门山脉的南向断裂延伸线丘陵低山
       直至仁寿—黑龙滩与井研接壤处的二峨山
       以及成都南面双流东山成都西面都江堰青城山、崇州鸡冠山、大邑西岭雪山、邛崃天台山
       成都西南面的新津、蒲江长秋山
       雅安名山县蒙顶山、天全—宝兴二郎山
       都是龙门山向西南延伸的几条断裂中低山或深丘陵德阳罗江大霍山(白马关)和成都金堂
       是龙门山东向延伸的两条中低山系及深中浅梯次丘陵区

  大成都地区每年有低级轻度<>地震
       主要在龙泉、金堂神鬼不知地悄然发生
       不为人们所觉察盖因龙泉山作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延伸
       所受地壳积压中央断裂带对龙泉低山已呈长弓未弩
       因而龙泉小山脉地壳运动幅度很小
       每年震幅在3级以下

  此次<>汶川地震成都市区震感强烈
       达到5.8~6.1级以上
       是因为震源、震中和核心震区的能量巨烈冲撞
       使平常盆山之间温情交流的耦合关系
       突然变成激情对碰的敌对关系
       山的活动性与盆的稳定性猛烈开战
       加之成都城市海拔低
       低于泰山压顶之力倾覆之下
       几乎失守

  据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研究人员分析
       龙门山断裂带作为<>地震多发区的活动断层
       使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时受阻
       即翻身向上运动
       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
       经过几十年至100年
       每隔50~70米
       积聚的应力和能量
       就可能发生的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加之震源较浅
       而震源机制是向北东逆冲运动
       震区土质松软
       震波向低势低缓的“第三台阶”——东部扬子块体和北部华北块体两大稳定块体的能量传播距离就很长很远
       致使5·12<>汶川地震的震感
       很快传至东部海岸线

  > >>五、龙门山断裂带地壳运动和<>汶川地震致震动力来源 >>

  >(一)龙门山造山运动与岩石圈演化

  大约一亿年前
       中生代白垩纪中晚期
       即所谓“喜山期”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
       挤压欧亚板块
       推使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隆升之同时
       向西运动
       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在5000年前都是海水满溢
       沼泽密布
       为沉积得相对稳定的地块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相隔这道龙门山
       由于应力蓄积
       活动性由弱变强
       蓄积到一定程度
       特别当有诱因激发
       地壳就会破裂
       而致<>地震

  自海西期以来
       龙门山<>地震断裂构造带
       至少发生过8期较为明显的构造<>事件其中的印支晚期、燕山期最为剧烈
       喜山期运动频次最高

  据gps观测表明
       观今龙门山构造带
       承继喜山期以来的运动特征
       以海拔超过5000米的龙门山最高峰九顶山为代表
       正在不断抬升

  这种龙门山冲断带的不停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不易察觉的沉降
       表明<>汶川—陇东南这条长的韧性剪切带为过渡
       地壳内部流体密切活动
       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层不断受到剥蚀
       岩石圈不断演化

  (二)地应力积聚、逆断层活动临界状态与“流体致震”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地壳运动和5·12<>汶川大地震的致震动力来源有至少之有三:

  1、地应力;2、流体;3、外部压力

  地应力是地壳板块、块体挤压所蓄势形成的内部力量

  流体致震
       其观测事实
       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引起地球科学界尤其<>地震不界的广泛关注

  地球深部流体
       泛指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流体

  地幔占整个地壳的82.3%
       占整个地壳质量的67.8%
       占整个地壳质量的67.8%
       是地球构层的主体

  地幔是重要水储集库
       因而也成为地球内部流体发生的主要地带区层

  超深流体
       则指过渡带与下地幔的流体

  地下流体与地应力息息相关

  据地质力学专家以“库仑摩擦滑动准则”
       对龙门山断裂带专门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实测数据试验:沿龙门山地质构造带西侧
       在9个100~500米深的钻孔中
       进行力学测试
       获得断裂带两侧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
       从而确认和掌握断裂带性质与活动性

  结果表明:摩擦强度0.6~1.0
       适用于浅部断层构造;地壳浅部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与断裂性质及活动性密切相关;应力状态与断裂带逆冲性质密切相关断裂带东段的广元地区
       中段的平武、<>汶川和茂县地区
       西段与鲜水河断裂带
       共南北向构造复合部位的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值
       满足逆断层活动的临界状态

  (三)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地震孕育特征与超前预测

  超临界流体(scf)在<>地震孕育过程是:地球深部流体
       来源有原始流体和板块俯冲带入的流体
       一般以超临界状态存在超临界流体与壳幔物质发生着物理、化学、生物复合反应
       使岩石和熔浆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改变
       使岩石强度降低
       使断层和岩浆活动性增强
       甚或发生相变、决裂
       而致<>地震

  只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应力与流体临界实验包括pmp(莫霍界面反射波)能量与介质衰减参数测定
       就可以初步预测其致震周期、震源部位、震波导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国内地球物理学界、地质力学、流体力学界、地质学界和尤其川内<>地震研究人员
       就在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中
       “集体无意识”地无数在论文里表述过:从1999年~2001年、2001~本、韩国、台湾等地区的防震救灾先进理念、技术都值得引进和借鉴

  片面追求gdp情结十分严重的地方政府部门
       为短期政绩和形象工程
       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超前透支、拼抢攫取资源
       人为造成天灾地难

  灾患发生前后
       震区现任岗职两年以上的各级地震局、地质减灾部门主要负责人
       应当承担首问责任——

  猛力发展经济、过热追求增长的同时
       国家应当大力推行科普教育
       大力倡导和支持对基础科学、理论科学、宏观科学的研究
       以丰富国家智库
       支撑政府决策

  目前对地质学的研究
       主要局限于找油、找气和探矿
       急功近利
       掠取为先;对地质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地理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学和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学的研究
       十分欠缺;对大地质构造、大生态保护
       关注太少研究者不仅缺少经费、地位和条件
       更为严峻的是
       往往与狭隘的地方利益、短暂的经济追求和地方政府部门、官员的短见取向相悖逆
       发生理念、价值和利益冲突这必须中央政府来协调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无可辨驳的现实:从量变到质变
       5·12<>汶川大地震
       岂仅是地质构造运动本身造成的自然灾难?究其深层诱因
       它同时是贪婪掠夺环境地质生态资源而酿成的人为恶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9:36 |
紫坪埔等水电站过量开发,造成对龙门山三大断裂带的强力挤压,从量变到突变,流体致震!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9:37 |
紫坪埔等水电站过量开发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元凶,每个水库以平均十亿顿的压强,造成对龙门山三大断裂带的强力挤压,从量变到突变,流体致震!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