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大学科技园,开张仅5个多月,就吸引了51个项目前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39项,18个企业入驻。这个刚出生就会跑的“神奇宝宝”,让地方和高校始料不及,一致叫好。 “没想到进展这么快,我们连办公楼都没来及准备好,入园的项目只好暂时‘借住’在外。”8月20日,常熟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探索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没有科技特派员,就没有我们的大学科技园。”常熟市委常委、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朱立凡说,没有科技特派员制度,就不会打破过去高校与地方合作“不好找、不敢信、互相防”的局面,更不会有双方共建的大学科技园。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省 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加速推进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第一个试点选在常熟。去年10月23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根据常熟的产业特色,从省内14所高校有针对性地选出了15名高校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派到常熟各个经济板块担任党政副职。 “这些特派员就是为我们地方配备的产业顾问。”常熟市科技局长张燕说,常熟产业集聚度高,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主导产业,聚集着几百甚至上千家企业。但本市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到20人,每个乡镇只有一个兼职的科技助理,科技创新服务根本无法到位。现在省里有针对性地派出这个领域的专家来指导科技创新,不亚于雪中送炭。 “我们长期在高校工作,熟悉高校的科技资源,通过挂职又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有了直接的了解,这样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很快就能找到。”常熟市副市长、科技特派员团长李世收说。 据统计,15名特派员现已走访企业近500家,促成校企合作项目90项,另有80多个在洽谈。此外,还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6项;帮常熟牵线搭桥,和20所高校签订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受邀来常的高校老师近800多人次。 “产学研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两年挂职期满后,当特派员离开时,常熟还能与高校保持这样紧密的联系吗?如何帮助常熟形成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产学研长效机制?”李世收说,“我们想,何不在这里建设一个承接高校科研资源的长久性平台?常熟市委市政府对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3月24日,经省科技厅批复,常熟大学科技园正式筹建,采取“十五校一府”的建园模式,即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15所高校和常熟市政府联合共建。为此,常熟市拿出了最好的资源,将大学科技园设在美丽的昆承湖边。 打通产学研“最后一米阻隔” “常熟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创新模式的创新,在国内县域经济没有先例可循。”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常熟大学科技园副主任、东南大学特派员李向锋博士说,目前国内70多家大学科技园基本以各个大学为主导,出发点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主导。而且,很久以来,校企产学研合作一直存在着若即若离的“两张皮”现象,高校、科研院所更关注成果的科学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而企业却主要关注新技术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常熟大学科技园就要对“两张皮”说“不”,地方企业需求和产业升级被坚定不移地放在首位。“企业的需求被放在了第一位,产学研合作所存在的科研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变的‘最后一米阻隔’就被打通了”。 6月2日,由常熟大学科技园牵头,常熟市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来自该市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三个产业板块的36家企业分别与多个高校签约,共同组成三个特色产业创新联盟。 “没有大学科技园,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哪来机会和大学合作,还能承接国家863计划!”李国清经营着一个化工企业,经过大学科技园的牵线,他和南京工业大学范益群教授携手,采用新一代工业分离技术把汽车废机油还原如新。这次合作,让李国清迈入了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能源行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面胶”效应 沙家浜镇的玻璃模具产业从小作坊起家,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模具特色产业基地,共有玻璃模具企业100多家,年产玻璃模具50多万套,占国内玻璃模具行业的70%多。但科技特派员调查发现,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低价竞争策略上,大部分只能代工生产。 目前,由大学科技园联合四所高校组成的专家团正在为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把脉”,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介绍给企业,促进玻璃模具检测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推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常熟市玻璃模具协会会长赵义元表示,与高校的合作让企业突破了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一边是122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寻求释放,一边是因为缺少智力支持而难以建立起带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体系,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遭遇的现实尴尬。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高校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最常见的是“门诊”型,企业碰到技术难题“生病”了,到学校“看病”,问题解决后,付钱再见,双方合作始终停留在低层次;第二种是“保健医生”型,企业和高校某个教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个私人顾问,合作范围窄;最后是“家门口建医院”型,高校到地方建研究院,为地方提供科研支持,这种方式投入资金太大,一般县市承受不起。常熟另辟蹊径,以大学科技园作为“双面胶”,把学校和地方粘在一块,为打破产学研合作中的尴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高坡 李仲勋 归岳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