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由于战乱的原因,四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萧条,文化板荡。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四川省境内登记到的户籍仅八万多户,实际人口也不满百万。鉴于四川地区地广人稀,急待垦殖,明政府多次组织邻近四川的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移民入蜀,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发生在清初)。到洪武十四年(1381),四川人口猛增至140多万,这对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湖广填四川”起于元末明初,并一直持续至清朝中期,可以说是一场历时400多年的大移民运动,这在中国移民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说起自家的根,今天四川人总言必称“根在湖广麻城孝感乡”。
据《遂宁张氏族谱》(民国十三年刻本)记载:清代宰相张鹏翮及其玄孙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的祖先,原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他们的根在麻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迁入四川遂宁县黑柏沟。入川始祖为张万,至张问陶,已历十三世。其世系为:
第一世
张万,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之绿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遂宁县黑柏沟,卒葬黑柏沟大樟树湾。
黑柏沟位于遂宁东部,距遂宁城10余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均为遂宁县所辖。1954年,黑柏沟始划归蓬溪县管辖。黑柏沟全长10余公里,分上下两沟。上沟大樟树湾和下沟两河口,均为张氏祖居地。两河口有张氏祖茔;大樟树湾有始祖祠。大樟树湾与两河口相距7公里,前者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五社大樟树湾;后者今属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两河口张氏祠堂现为金桥乡翰林村村委会驻地。清初名臣张鹏翮《大樟祖居》诗云:“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醇良积庆余。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自注:“始祖万公明初自楚迁蜀,兄弟三:一居铜梁,至大司马肖甫公(张佳胤)显:一居安岳,至侍御留孺公(张任学)显;一居遂邑,自景泰时姚安太守(张赞)至崇祯壬午,孝廉科第联绵。”(《张文端公全集》卷五)。张问陶《船山诗草》卷七载有其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回故乡所作的《樟树湾祠堂月夜同寿门(张问莱)弟作》一诗,诗中有句云:“疏篱明夜火,老树立村名。”大樟树湾就是因湾内有一株高大古老的樟树而得名,其树古干虬枝,亭亭如盖,至今犹存。
关于遂宁张氏源流,除张鹏翮三派说外,另有一说,最早载于清代《池上草堂笔记》。清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卷十六和近人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亦有载。张百龄有一日对客人说:“我本汉军张姓,先世系江西人。自元以来,积德累世,人无知者。某公精堪舆,尝卜一地,葬其先人。葬毕叹曰:‘吾子孙如不坠先业,后必出三公。’……葬后生子五人,分居五处:其一处湖广,后生江陵相国居正,谥文忠;其一处四川,入本朝,生遂宁相国鹏翮,谥文端;其一居江南,生京江相国玉书,谥文贞;其一居安徽,生桐城两相国,英谥文端;子廷玉谥文和;其一居长白山,入汉军,即吾先代也。”张百龄于嘉庆十八年,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谥文勉。合计一支,五房而出六宰相(张居正、张鹏翮、张玉书、张英、张廷玉、张百龄),今尚科甲蝉联,卿贰接踵。[张氏一支五房出六宰相,风光占尽,有清一代,鲜与伦比。
张万卒后,葬大樟树湾观音寨山中麓,其墓今存,人称“始祖墓”。墓碑素面小碑,纵2米、横0.8米,厚0.3米,碑面文字大多剥蚀,今仅存“始祖张公讳万之墓”等字。清康熙末年,张鹏翮在京师曾多次向家人写信云:“闻黑柏沟世产,被楚人侵占。十里周围之田地,虽难以尽复,然祖茔之山前后及大湾,祖基两河口交汇处,二地田土关系风水,断不可轻失。”“黑柏沟有始祖墓,尚未有祠,须令懋德(张鹏翮侄子)兼看,以防楚人侵占。”清初大批移民入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第二次高潮,张鹏翮时任户部尚书,老家田产祖茔还被湖广来的移民侵占,无计可施。可见其廉洁正直,不恃势压人。后来清还,张鹏翮作有《黑柏沟祖茔被楚民侵占,蒙制军清还,读罢檄语,感而泣下》一诗,诗中有句云:“日暮秋风生万壑,几回衫袖掩啼痕。”
第二世
张永成,张万长子,赠封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娶余氏。卒葬遂宁土桥铺(今遂宁市安居区聚贤乡)。
第三世
张赞,永成子,字邦翊,号靖翁,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四日。景泰四年(1453)举人,五年(1454)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惠政卓著,吏民称歌。《云南通志》、《姚安县志》、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有载。娶王氏,子二人、女一人。卒于弘治
二年(1489)三月,葬士桥铺,崇祀名宦祠、乡贤祠。《遂宁县志》
有传。
第四世
张福暌,张赞次子,隐居不仕。
第五世
张尚威,福暌子,处士,为张鹏翮之高祖。卒葬黑柏沟,其墓今存。墓碑纵2.9米,横4.6米,厚0.6米。墓碑主文为“明处士高祖考张尚威之墓”。清代张邦伸撰《锦里新编》卷二载:“文端公(张鹏翮)高祖葬遂宁黑柏沟,山势雄峻,落穴端平,惟元神水直出,不能百步转澜,形家以为贵而不富。张氏自文端公后,科甲连绵四五世;至船山(张问陶),官阶俱至府道以上……累世皆以清节著,家无余赀,彼形家风水之说,诚非无因也。” (载《锦里新编》上册第11页,1984年巴蜀书社版)。
第六世
张惠,尚威长子,字教庵,隐居不仕,积善好施。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二月初二日,配孟氏,子五人。卒于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十八日,享年97岁,学者私谥“三多先生”,葬祖茔两河口。清康熙时状元韩菼撰有《教庵公传》,载于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和《遂宁张氏族谱》卷二。其墓今存,位于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南边纱帽山中麓,墓碑纵2.8米,横0.95米,厚0.4米,碑文完好。
第七世
张应礼,张惠次子,字和斋。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三月十六日,娶周氏,子九人。官怀远将军都司佥书。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十二日,与张惠合葬于两河口,其墓今存。
第八世
张烺,张应礼第四子,字冲寰,号松龄。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初二日,享年89岁。配景氏,侧室季氏。子六人:鹏翮、鹏翼、鹏举、鹏飞、鹏翥、鹏搏,女二人。景太夫人为张鹏翮生母,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手清康熙十九年(1680),初葬遂宁玉堂山,后迁葬祖茔两河口。清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熊赐履撰《景太恭人墓志铭》,其墓今存。
康熙帝曾书“鲐背神清”、“养志松龄”二匾额赐张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逢康熙六旬万寿,张烺穿巫峡,渡黄河,经数千里到京城为康熙祝寿,天颜大喜,颁赐珍膳及召见,复赐老人宴。张烺与宋荦、徐潮、王鸿绪、许汝霖、徐元正等名臣坐前列,传为美谈。四月,诏问张献忠入川始末。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一载: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上问尚书张鹏翮曰:“明末张献忠兵到四川,杀戮甚惨,四川人曾有记其事之书籍否?”张鹏翮奏:“无有记其事者。”上曰:“……尔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张献忠入川时计,约已十七八岁,必有确然见闻之处,尔问明缮折进呈。”后来由张烺口述,张鹏翮缮疏上闻。
张烺著有《烬余录》、《松龄老人笔记》等书。《烬余录》自录其生平,起于天启七年,止于康熙五十四年,记载了明末清初八十余年见闻,对张献忠据蜀记载尤详,对研究明末清初四川历史和张献忠起义均有很大价值。明末清初,四川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间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四川人民再次遭到了今天难以想象的灾难。从宏观上看,可以说是四川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烬余录》中载:“吾族自麻城迁蜀家于遂宁之黑柏沟,有明三百年,族姓蕃盛,乃散居于邑西缑溪、土桥、治口、凤台等处,计十三房,凡万有余人。”“劫运后,逃散死亡,靡有孑遗,独余从万死一生中,得延余生。”“遂宁为水陆要冲,贼众往来,非宁区。”明末张氏一家,“三世一宅,僮仆百余人。”顺治二年(1645)十月,遂宁城中居民在战乱中被大量屠杀,“城中居人,无一存者。贼又掳其丁壮千余人,带至西洲坝,尽杀之。余诸兄及族姓之在城者,悉遭其厄。”“余乃悉窖藏其米谷等物,奉母入深山中。”“蜀民至是殆尽矣。”在清代官方史书中,大多认为这场洗劫是因为“张献忠剿四川”造成的。张烺实事求是地认为是由战乱、瘟疫和天灾交织而造成的。《烬余录》载:“又有瘟疫之祲,猛虎之灾。”“今统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也。”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全省总人口才九万左右,于是清政府大规模地组织移民入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以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烬余录》有一万余字,载于《遂宁张氏族谱》卷四,有民国十三年刻本。
张烺卒后,葬于遂宁县三汇场庆元山(今属重庆市潼南县小渡乡月山村所辖),其墓今存。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陈诜和康熙时状元王敬铭分别撰有《光禄公传》,载于民国本《遂宁县志》和《遂宁张氏族谱》。
第九世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张烺长子,船山高祖。生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九日,配唐氏,子二人:懋诚、懋龄,女三人。
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二十日,张烺一家迁居顺庆(今南充市顺庆区),第二年十一月张鹏翮出生。顺治八年(1651)迁居于西充县槐树场大堰沟;十二年,迁居于杜家;十三家,迁居于盐亭县廖家沟;十五年,迁居于西充石板场老鹳村。直到顺治十八年
(1661),始归遂宁,居县东河沙乡之赤崖沟。张鹏翮撰有《第一山精舍读书记》,记其少时在赤崖山读书情况;并作有《赤崖旧宅》诗。康熙七年(1668)迁遂宁广济坝,居张烺岳父景运亨宅。
康熙八年(1669),张鹏翮考中举人。九年(1670)考中三甲第122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知府、兖州知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至三十五年(1696)正月任浙江巡抚;后任江南学政、刑部尚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两江总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至四十七年(1708)十月任河道总督;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至五十二年(1713)十月任户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月至六十年(1721)任吏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二月至三年(1725)二月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卒谥文端,廷推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二十七年(1688)出使俄罗斯,为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鹏翮为雍正初期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扬历中外,集文学家、诗人、水利专家、外交家于一身。为清代268年中,蜀人作官地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九册)对张鹏翮治理黄河的功绩作了高度评价。
张鹏翮从政50余年,名满天下。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帝谕大学士曰:“鹏翮往陕西,朕留心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仅在此一年内,康熙帝称赞张鹏翮为好官、清官即不下十次之多;御赐张鹏翮之诗、联、匾、书画等,多达十余件。卒后,雍正帝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墓碑,称他:“矢志端方,持身廉洁。”“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评价之高,无出其右。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张文端公传》云:“公自弱冠入仕,及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治河全书》、《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10余部著作。光绪八年刊刻《张文端公全集》,凡七卷,内有诗二卷,诗风纯实简正,自是正声。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279本传、《清史列传》卷11本传、彭端淑《张文端公传》、陆耀《治河名臣小传》、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名臣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等;清遂宁张知铨(张鹏翼六世孙)编《张文端公年谱》。《清诗别裁集》、《国朝全蜀诗钞》、《蜀雅》、《清诗汇》、胡传淮《张鹏翮诗选》录有其诗。
张鹏翮卒后,归葬遂宁中安仁里庆元山。唐太夫人卒葬山东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民国元年(1912),由蓬溪县划出东乡十一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中安、下安三里,建立东安县(因位于潼川府之南,后更名为潼南县)。张烺、张鹏翮父子墓所在地庆元山划归了潼南县所辖。庆元山今属重庆市潼南县小渡乡月山村,张氏父子墓仍存。张鹏翮在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的第三台土上,坐北朝南。坟墓比普通坟冢略大,墓前立有一通墓碑,碑高144.5厘米,宽67厘米,厚14.5厘米。墓碑有三行文字:左行“雍正四年二月吉旦”,中行又分两小行:
皇清
文华殿大学□□
(以下文字漫漶)
书少保文端□□
右行“孝男礼科□□□”(以下文字漫漶)。碑文是张鹏翮生前、逝后的授职和谥封,与《遂宁县志》、《遂宁张氏族谱》相符合(《清史稿·张鹏翮传》及《辞海》载张鹏翮为“武英殿大学士”,均误,应作“文华殿大学士”)。
张烺墓在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第四台土上。张鹏翮《庆元山》诗中所云:“他日归来第四台,独寻春色几徘徊”即指此。其墓坐北朝南,坟冢略小,墓前有一与张鹏翮墓碑相仿的碑石,但碑面已严重剥落,只有中央有“户部”二字尚依稀可辨认。张烺生前曾“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
在庆元山下祠堂湾,原建有张公祠,坐北朝南,是一进两层的两个四合大院,建筑精美,有客厅和守墓人的住所,现大部分房屋已拆除。庆元山为一走势壮观的峰群,透露出一派雄秀之气。三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祭祀、纪念性建筑今已大多残破,尚存者唯张烺、张鹏翮两墓冢。
康熙十四年(1675),张鹏翮召对懋勤殿,命坐赐茶,问父母无恙否,荣遇殊甚。遂宁张氏家族遂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鲤之意,以十六字为字派名子孙。十六字派为:“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从第十世起,遂宁张氏就以这16字为字辈给子孙命名。
第十世
张懋诚,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船山曾祖。生于康熙六年(1667)十月二十日,卒于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十八日,娶罗氏(四川阆中人、青州知府罗大美之女)、朱氏。子五人:勤望、勤宠、勤保、勤河、勤复,女九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历官安徽怀宁知县、奉天辽阳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诰授通奉大夫,著有《通政诗集》一卷。性忠直,有气节,卒葬遂宁楼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遂宁县志》载有《通奉公(张懋诚)传》,其子张勤望撰有《通奉公行述》、《罗太夫人行述》(载民国版《遂宁张氏族谱》卷四)。
第十一世
张勤望,字孚嘉,号莲洲,船山祖父。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月二十九日,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十四日,配岳氏(四川南江县人、进士岳度女)、杨氏。子八人:顾鉴、顾霖、顾京、顾墀、顾銮、顾瀛、顾普、顾振,女二人。荫生,历官宁国府知府、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时人称誉曰:“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所至卓有循声,无愧贤良。善诗,民国本《遂宁县志》载其诗6首。《遂宁县志》有传。卒葬两河口,其墓今存,为张勤望与妻岳氏、杨氏三人合冢墓,位于金桥乡翰林村东300米的人头山上。墓碑纵3.1米,横1.5米,厚0.5米。素碑无饰雕。
第十二世
张顾鉴,字镜千,号冰亭,船山之父。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十四日,时张鹏翮任吏部尚书,喜初得曾孙,取“张曲江千秋金鉴”之义,以命是名。卒于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十二日,娶李氏、周氏(山东即墨人)。子三人:问安、问陶、问莱;女二人,长女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女张筠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三子二女之生母均为周氏。过去,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张筠之夫为汉军高鹗,实误,此可参见拙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载2001年《红楼梦学刊》第3辑。乾隆六年(1741)张顾鉴中顺天乡试副榜,历官河南安阳知县、山东馆陶知县、湖北均州知州、荆门州知州、汉阳府同知、云南开化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卒后与李氏、周氏均葬两河口祖茔。张顾鉴善诗,与著名诗人袁枚为少年诗友,著有《近花窗诗稿》、《耐舫近稿》、《撷芳集》等诗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县志》有传。
第十三世
张问安,字悦祖、季门,号亥白,张顾鉴长子,船山之兄。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757年2月2日),卒于嘉庆二十年正月初五(公元1815年2月13日)。娶陈慧殊(1755—1783,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女,著有《香远斋稿》)、王氏、文氏、吴氏,著有《亥白诗草》八卷,存诗840余首,夫妻均葬两河口。亥白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诗才超逸,与船山号称二雄。其生事可参见拙编《张问安诗选》和拙文《清代诗人张问安行年简谱》(发表于《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张问陶,字乐祖、柳门,号船山,张顾鉴次子。生于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1764年6月26日),卒于嘉庆十九年三月初四(公元1814年4月23日)。娶周氏(涪陵人、左都御史周兴岱女)、林颀(江苏人、四川布政使林儁女,著有《林恭人集》)。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补遗》六卷。其诗书画,遍传宇内,是清代第一流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卒后寄殡苏州光福镇玄墓山,后归葬故乡两河口祖茔,其墓位于今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东500米唐家湾无名山中麓,碑文曰:“张问陶船山之墓”。周氏、林颀亦葬两河口。其生事可参见拙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1月初版、2005年1月修订再版)。
张问莱,字承祖、寿门,号旗山,张顾鉴季子,船山之弟。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十八日,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初八日。娶杨继端(1773—1817),子一人:知训。卒后,与杨继端均葬两河口。张问莱为蜀中才子,与著名书法家梁同书为忘年交。其妻杨继端,四川旺苍县人,松江府知府杨玺女,字明霞,号古雪,清代女诗人、画家,著有《古雪集》,今存诗448首,词32阕。《巴蜀文化大典》赞扬张氏“丈夫兄弟三人皆才子,妻子妯娌三人均诗人,当时文坛传为佳话。”
从明初入川始祖张万,至清乾嘉时张问陶,共计十三世,即:张万→张永成→张赞→张福暌→张尚威→张惠→张应礼→张烺→张鹏翮→张懋诚→张勤望→张顾鉴→张问陶(兄问安、弟问莱)。
张问安、张问陶无子,族人认为:“船山为一代名人,固不可无后;而亥白系六房大宗,尤不可阙如,因饬族议,以读书明理者嗣之。”遂众议以张知训(张问莱子)承嗣问安,继大宗兼祧本支;以张知防(张问伸子、张勤望曾孙)承嗣船山,故船山嗣子为张知防。
目前张氏后裔还散居于遂宁市城区小东街御书楼、仁里镇乘龙院、船山区北固乡玉堂寺、新桥镇象山和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等地,已发展到第二十一世“厚”字辈了,今张氏后裔总人口有二千余人。
遂宁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从清初张鹏翮入仕,到清中叶张船山中进士,这期间张氏中进士者三人,中举人者九人,成贡生者十八人,为官者达数十人,既有文官,亦有武将。一人入《中国通史》,二人入《辞海》,三人入《清史稿》列传,四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遂宁人入乡贤祠者8人,而张氏一家就占了7人之多。张鹏翮是清代蜀人中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船山为清代蜀中诗冠,也是当时第一流的大诗人和书画家。其诗,天才踔厉,价重鸡林。“才隽之士,多则效之,……朝鲜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铨换为张问陶”(见《钱仲联学述》第160页,1999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书画,蜀中从清代后期起民间就有“家无船山画,不算书香门”、“家无船山字,枉为读书人”之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1839一1915)在《学书迩言》中云:“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份独高,故师古而不泥于古。”由此可知,船山诗书画三绝,博大精深,风行宇内,“四海骚人,靡不倾仰”(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因此,无论从政治上或从艺术上,都有必要对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