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乐山原味作文之三《605厂小火车》
郭劲松
那是一段尘封的记忆,70年代的斑竹湾,陆洞五(605)造纸厂生产原料的供应渠道及其过程充满诗意。在大渡河上,一艘艘货船拉满煤炭,一根根树筒子(原木)被扎成耙咡(筏子)从上游飘流而下,形成最经济的天然运输线,到斑竹湾河道靠岸,等待装卸。水上运输管理员(船拐儿)在河中建起了像家一样的生活船坞,生火做饭,娶妻生子,一派奇特而浪漫的人间烟火景象。岸边就是高高的大吊车,煤炭被一厢厢吊起,卸在岸上堆成煤山,而树筒子用钢绳捆上吊起,随着配合及指挥吊车师傅的哨子声,湿漉漉不断滴水的树筒子一批批运上了岸。
岸上就有铁轨,特别在晨曦与晚霞时,两道亮晶晶的轨时而笔直,时而蜿蜒曲折,不断向山岭中延续,煞是好看。铁轨上停着黑黑的烧煤的蒸汽小火车,当顶棚敞开的车厢里装满煤或原木时,随着一声尖锐刺耳的汽笛声,长长的铁匣子车头冒起黑烟,擒住双轨,慢慢吞吞启动起来,愈来愈快愈来愈快,最后飞驰过厂房、村庄、交叉路、检修站,过山过水过树……
昔日的斑竹湾,以斑竹茂密而得名,小桥流水,榕树人家,是极具诗情画意之处。它面朝大佛,对岸凤洲岛绿荫点点,在天气晴朗之际,远望峨嵋,山形轮廓清晰。此处为大渡河下游段,河水奔腾咆哮而至,于斑竹湾处形成一大湾口,可谓天然良港。傍晚时分,江面泛起金色磷光,偶尔白帆影影,吊车的雄姿,指挥的哨声,火车汽笛,交融成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动静结合的动人画卷。我们打小就生活在这美妙画卷中,趣事乐事层出不穷。
上学放学我们都要经过铁轨,最有趣的是在单轨上行走,仿佛杂剧演员走钢丝般,顺着铁路线尽量让身体保持平衡,摇摇晃晃,时急时缓而行,偶尔掉下来也没关系,反正摔不死人。在铁道与马路的交叉路口,经常见骑自行车穿越的人摔倒,只要不与轨道成直角穿越,就会顺铁轨方向滑行,最终放倒,我们往往在一旁幸灾乐祸哈哈大笑。
我两兄弟打小就费(调皮捣蛋),被我妈怒斥为“天上都留下脚板印”。搭顺风火车是我们最拿手的好戏之一。趁小火车慢慢启动之时,躲过铁路信号工与司机的视线,似铁道游击队员般偷偷翻上去,免费搭车,而且随飞快的火车速度,疾风吹得凉快爽极,快到达环城公路十字路口时,司机会鸣笛且自然放慢速度,此时赶紧跳车,抄小路回家,屡试不爽。但有一次我遭安逸了,翻上车很顺利,可万万没有想到,飞驰的火车在过十字路口时居然没有减速。哪咋过办呢?对于605厂到底在哪儿,走多远?我全然不知,眼看黄昏时分回不了家门,一下慌了神,赶紧跳吧。真的像铁道游击队员般飞车跳下,我的妈妈呀,两只手板心以及磕膝头处全被摔磨得血肉模糊。我强忍疼痛,含着眼泪,回家还不敢说真话,骗妈老汉咡说只是走路不小心摔了,从此后再也不敢当铁路游击队员了。
我弟弟更凶残,某日在放学途中,他见铁路上停有拉煤的货车车厢,翻身上车,在车厢卸货手柄上荡秋千,硬是把人家一车煤给卸了。装卸工人逮住他,没收了书包,说是几个工人要干半天才能装还原,害得我妈又是送烟又是道歉才把工人摆平。
后来,我们考学离开家乡斑竹湾,离开铁轨小火车,又到外地工作若干年后,终于有一天回来了。啊!铁轨不见了,吊车没影了,小火车也没得了。听说我们走了之后605厂渐渐不景气,再加上修大件码头,全拆了。遗憾。
怀着一份追忆之情,缠着昔日的小伙伴骑摩托去寻觅铁轨深处的影子。我们顺着过去的铁轨老路探奇,道路狭窄,路面泥泞,已经全无轨道踪迹,据说曾经还保留过一段时间把它当作旅游设施,终因生意冷清取缔,剩下的铁轨也全被当地农民撬去卖了钱。
望着深处不断延伸的小路,思绪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再次唤起昔日难忘的记忆。别了,我的小火车,别了,我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