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852|评论: 41

[生活•情感] 闲人闲话40------诗圣在盐亭的第三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注:前面以诗作时间为序,贴过老杜在盐亭的两着诗,现贴上第三首~~~后面还有第四首,第五首~~~~看官请上坐,慢慢扯来~~;P


        严氏溪放歌行


                                          杜甫

         天下甲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
         剑南岁月不可度,边头公卿仍独骄。
         费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
         呜呼古人已粪土,独觉志士甘渔樵。
         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戚戚忍羁旅。
         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与子长夜语。
         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诗词注释】:
  1、严氏溪。
(1)《全唐诗》依朱氏编在广德元年秋阆州作。《华阳国志》:阆中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严为大姓。《唐书·李叔明传》:阆州严氏子疏称,叔明少孤,养于外族,遂冒其姓。可证严氏溪在阆州,溪盖以其族名也。并有称溪在阆州东百余里。
(2)九龙闲人注:清乾隆版《盐亭县志》记此全诗,并注“按严溪旧注引颜鲁公《离堆记》,阆州鲜于君錾池,有君舅著作郎严从君甥侍御史严诗,遂以阆州鲜于池为严氏溪。殊属穿凿。按今盐亭严太保故宅后犹名‘后池’,即云溪,溪上即昙云菴,为杜工部游盐寓处。正诗所云‘秋宿云溪’也。则严氏溪即此,无疑。”

   对比严氏溪阆中说与盐亭说。闲人更相信后者。并将新例证据于后。
    一:是清乾隆版县志,早有记载,言阆中说为穿凿附会。严氏溪在盐亭,无疑!
    二:诗作史事与背景分析:公元763年秋,杜从梓州专程去阆中祭知交好友。“房琯客死于阆州,杜工部于坟前一哭,忆昔抚今,生离死别,难怪要悲不自胜”。秋尽,得家书,知女病,急归梓。
    杜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再次路过盐亭。上半年由梓去阆游玩时,路过盐亭还有严震陪伴与接待,风光无限。这次晚上,似也有严家一“子”相陪,“子长夜语”,是不是严震本人再次作陪,诗中没有完全点明。有两种可能,“子”就是严震本人;但闲人倾向于不是严震,因为其时严震该去合州长史的任上去了,一个合州地委副职,是不可能老呆在家里的。最多是严家的家人,参加上半年“马首”宴会,认识了老杜。这次路过,作为东道主,也摆酒摆肉相邀请“肥肉大酒徒相要”。可老杜这回没得吃肉喝酒的心情。
    从诗中可看得出出,在这样的几件事例的打击下,杜的心境坏了许多,几乎是糟糕透顶。
    三:诗中字句直接例证:(1)边头公卿,当时蜀中显然只有“梓州严家”方能担此称呼。(2)东游西还。阆州在梓州之东,此东游阆州,又西还梓州也。正是严氏溪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若严氏溪在阆中,何谓西还?若杜甫不得女病的书信,心情也不会那么急与坏。(3)“从此将身更何许?----迟暮有意来同煮。”这两句诗,道明杜甫在严武离蜀;房琯病殁,北方又战事未尽,国乱纷纷“放歌行——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的情况下,看不见未来的希望,准备打算在梓州草堂长久的呆下去,渡过余生(其时杜甫在梓州也有草堂,妻女留住)。
    而反观《全唐诗》中注解,严氏溪阆中一说,破绽百出,妄顾诗意。更没看到什么看直接的有力的证据效力。朱氏谓严姓是《华阳国志》中记的阆中大姓之七,严氏溪便在阆中?还不如《盐亭县志》提供的“严侁留诗鲜于池”显得合理一些。
综上所述:严氏溪阆中一说不成立。盐亭一说却有:盐亭县志确证;杜诗的历史背景;诗中字句直证与全诗意境,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严氏溪盐亭一说”,闲人今再次确定,无疑!
2、放歌行生怕这里再有兄台们,理解成“放声大歌”或“边走边唱”(放声大歌且行走)。“放歌行”只是一种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
3天下甲马未尽销。公元762年,虽安史之乱平,杜得此消息,在草堂作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蜀中有徐知道乱,吐蕃见唐朝不稳定,趁此内犯。故公元763年高适尚在平吐蕃之乱,杜甫流连于梓州,阆州。故有此诗句。
4、剑南。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唐玄宗开元23 (公元735),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故杜甫这里的剑南,指蜀地。
5、边头公卿。(1)全唐诗鲍氏指郭英乂。赵注谓郭在成都,非边头也。(2)因此,闲人认为:这里的边头公卿指梓州严家。
6、是一役:参考:《杜臆》:是一役,言徒以此一役了事耳。旧注误谓以一役夫待人。《左传》:阴饴甥曰:“一役也,秦可以霸。”
7秋宿霜溪。溪:指严氏溪。时至晚秋,也有霜降。故谓霜溪。
8、东游西还力实倦。前文已作注解。此东游阆州,又西还梓州也。正是严氏溪在盐亭,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在受到知交客死他乡的震动,收到女儿病疾的家书后。杜甫于公元763年秋,从梓去阆祭友的见闻与感受,让他真正的身心疲惫。实在是从内心的感到有些倦了,累了。情绪有点低落,前途未定,产生了晚年寄托梓州草堂,甚至一度有了就在梓州或盐亭归隐的临时想法。
9、茯苓。参考全唐诗注:千岁松脂也,作丸散服,能断谷不饥。

本来还有诗词赏欣与翻译。已写好。就不贴出来了---------------让大家都来说道说道------阆中的朋友来也请坐着慢慢说—————


                                                -----九龙闲人----

                                               2011年4月7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县志上找到这首诗,得益于和米兄堂哥一坐。闲人不敢贪功~~~~;P

发表于 2011-4-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不可没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4-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看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642153846 发表于 2011-4-8 1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功不可没

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杜甫有一时归隐严氏溪。在梓州度余年的想法——————



    下次一定专门看下:昙云庵————————: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1-4-8 14:29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起来看帖。






   老友,感到这段时间,你的色技进展神速——————明显高了几个台阶————:victory:


   还记得你说过的好图图,放上来共享噻————:lo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4-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8 16: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友,感到这段时间,你的色技进展神速——————明显高了几个台阶————

...

我基本上是每天在拍,这段时间从两河拍到麻秧,广角微距并用,见啥拍啥,我还要整理归类,不急不急,厚结薄发嘛。: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1-4-8 2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基本上是每天在拍,这段时间从两河拍到麻秧,广角微距并用,见啥拍啥,我还要整理归类,不急不急,厚结 ...

  我就说嘛,啥时都要用功才行滴。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4-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9 1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就说嘛,啥时都要用功才行滴。

这话我赞成。:victory:

发表于 2011-4-17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闲弟,我仔细查看了《全唐诗》,《严氏溪放歌行》并不是它完整的标题,完整的是《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馀里)》,后面的“溪在阆州东百馀里”是杜老儿自己写的吗?还是编纂全唐诗的人加上的?我不清楚,如果是前者那就没有争论头了,如果是后者倒还可以争论一下。
我想闲弟应该是看到了完整标题的,但在你的文中对此并没有进行说明,有点疑惑,还望解下惑。

发表于 2011-4-17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杜甫还有一首《南池》,完整的标题也是《南池(在阆中县东南,即彭道将鱼池)》,也是这种用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意无极 发表于 2011-4-17 00:27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闲弟,我仔细查看了《全唐诗》,《严氏溪放歌行》并不是它完整的标题,完整的是《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 ...


长歌兄好::handshake

【诗词注释】:
  1、严氏溪。
(1)《全唐诗》依朱氏编在广德元年秋阆州作。《华阳国志》:阆中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严为大姓。《唐书·李叔明传》:阆州严氏子疏称,叔明少孤,养于外族,遂冒其姓。可证严氏溪在阆州,溪盖以其族名也。并有称(溪在阆州东百余里)


   2:《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余里)》,谁会在诗的标题里作注解? 老杜的当然也不会。放眼全世界的诗歌,标题里也不会有这一例-----

             这些都是编者加的,也足见其水平--;P  更见其议题,历来就有所争议。编者采信了阆中一说,更想坐实些问题,实有“画蛇添足”、“欲盖弥彰”之功。:lol


   3、《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余里)》, 可以看下地图,阆州向东100多里,该是南部(当时也归属阆州), 或仪陇了。表达也并不准确。:handshake


发表于 2011-4-17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2:《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余里)》,谁会在诗的标题里作注解? 老杜的当然也不会。放眼全世界的诗歌,标题里也不会有这一例-----

谢谢闲人解惑。
对第二点我觉得也不完全对,古人很多诗的标题都是很长的,有的还有副题,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后面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老杜的这一首标题就很长:《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标题也很长。也说不定杜甫在正题下就写了溪在阆州东百余里这样注释的话,作为副题也未可知。

有的还有序,《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发表于 2011-4-1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还想请教闲人,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我非常喜欢,但对李使君到底是谁一直不清楚,能否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意无极 发表于 2011-4-17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余里)》,谁会在诗的标题里作注解? 老杜的当然也不会。放眼全世界的诗歌 ...


呵呵,直接在标题上面作注,和副标题;与诗序。


      还是要区别滴。


  再说了,老杜的草稿,谁能看得到呢?谁也无法证明这是老杜直接写的。不应也不该这么写。: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意无极 发表于 2011-4-17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另外,还想请教闲人,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我非常喜欢,但对李使君到底是谁一直不清楚,能否赐教?

  弟兄之前的,请教就多余了。也不敢当--------哈。:lol:L:L

发表于 2011-4-1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17 1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直接在标题上面作注,和副标题;与诗序。

就只有从版本学上看能否找到证据了,如在编全唐诗前有版本上有没有这一句话,有当然就不说了,如没有就极可能是编撰者加上的,大有争论头了。我看了下全唐诗里面这种情况还比较多。

发表于 2011-4-2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顶啊,好贴不顶是一种罪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浪阿够 发表于 2011-4-25 1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啊顶啊,好贴不顶是一种罪过

  搞怪-----------:dizzy:

发表于 2011-4-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九龙闲人 的帖子

看过这篇帖子,我一直有疑问,现在盐亭云溪的名字是因为杜甫写了云溪花淡淡后,才改为现名的,那么以前呢,是不是就是严氏溪呢?就是严震家门口的小溪,现在叫云溪。
带着这个疑问,今天在网上查了一下,在一个叫巴山魂的博客中发现这样一段话:
在经过盐亭县光禄坂时,写了《光禄板行》,诗中说:"山行落日下绝壁,南望千山万山赤。"九月二十二日作《祭故相国清河房文公》。后因在梓州的女儿病了,又从阆中赶回梓州。他在《发阆中》诗里写道:"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在经过盐亭县城严氏溪时,作有《严氏溪放歌行》。诗中说:"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与子长夜语,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可见这首诗应该是杜甫在盐亭作的又一首诗歌。当时云溪可能还没有名字,或者是杜甫不晓得叫啥名字,就叫它严氏溪,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