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song2007 的帖子
首先感谢眉山市文体局对意见的重视和回复。知道了三苏祠门票为什么内外有别,知道差别对待游客是合符有关文件精神的,不算歧视,对此我不再存有異议。然而,合法的东西若有悖情理,仍可一议,是不?
眉山曾经有个三苏公社,三苏公社有个三苏大队,三十几年前我弟弟曾经在那里当知青,那时我经常来眉山。生产队的老乡善良纯朴,从没把我们当“外人”,所以我对眉山很有感情,甚至把眉山人说的南路话认作为乡音,自己也学会了一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当年就是用眉山口音唱出了这样的千古名篇,想起来都感觉到亲切。但是,因为我没有眉山户籍,你们就认定我是“外地人”,我彻底无言了。
三苏祠的前生叫眉山公园,当时没有现在大。文化被革了命,当然没有苏轼父子的展馆,我们去玩过多次,没有门票一说。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三苏公园真的是今非昔比,看了苏轼父子的展览,感觉很不错(改革开放30多年也应该如此)这样的展馆本该让更多喜欢苏轼,喜欢眉山的人进去看看。可惜,你们用票价的高门槛把多数外地游客档在园外。窃以为并非明智之举。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喜欢苏轼,不妨拿他作于近千年前的这首浣溪沙再来假设一下:苏轼来到徐州乡下,困顿不堪,求助于人,敲开了人家的门。可是,主人说:“要喝茶解渴么?有、有、有,我烧了老英茶、苦丁茶,清热解渴的茶。本地乡亲免费随便喝;但我听先生的口音好象是四川眉山人,抱歉,“外地人”就要收47元钱一碗哈!”。我相信,东坡居士听罢,一定彻底无言了。我们所有的四川人,无论成都人、眉山人,也彻底无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