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干部上门当帮手 翻建受损房屋有补
车子刚进四川阆中新城区七里新区,远远就可望见东山上那座明代白塔,在两年前5·12特大地震中,这座白塔曾遭损毁,现在又完好无缺地挺立在山顶。司机小李告诉我们,白塔的修复和重新开放,阆中人只用了3个月时间。如今外地人来旅游,首先会去白塔一游。
电视直播亮成效
科学规划,是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的第一步。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上,阆中编制完成了《阆中市灾后重建规划》等系列城乡规划方案,紧紧围绕“灾后复兴、产业壮大、城镇提升、民生改善”这一主题,将国家批复的重建项目资金作了务实求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灾后重建项目是纲,纲举目张,用项目带动投资,用投资推动发展!”阆中市委书记蒲芝龙一语道出阆中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
阆中打破牵头领导和职能部门条块分工责任体系,对抓灾后重建不力的领导和职能部门问责并及时进行调换,使阆中灾后重建工作高效快速进行。
电视报账,阳光操作。项目现场论高低,电视直播亮成效,项目建设各牵头领导定期汇报灾后重建项目实施情况,银行公布支持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贷款情况,并以电视现场直播的形式向全体市民公开报账。
阆中市市长蒋建平介绍说,采用电视报账加压,阆中灾后重建工作实现“4个前所未有”,即:干部群众工作热情前所未有、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工作质量前所未有、工作成效前所未有。
倒房重建实现“三个100%”
“地震让我们房屋全部垮塌了,没有各级干部的关心支持和全力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住进新房!”阆中市东兴乡大力宫村村民苟大强站在140多平方米二层“小洋楼”前告诉我们,早在2008年10月,他一家就搬进了这间投资10万元建成的新居。地震以后,苟大强家的房屋垮塌无法居住,女儿和女婿在外打工,建房非常困难。当地干部主动上门当帮手,乡民政、财政、国土等部门把他列入地震重灾户给予资助,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他及时办理了房屋重建贷款。
“窗明几净红灯高悬江南城镇添异彩,因震受灾政府解难昔日旧貌换新颜”。
这是江南镇阆南桥村67岁村民李开炳在今年重建起来的三层新楼门上贴的一副对联。地震后,李开炳家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拆除受损危房,并按国家地震补助政策享受到了3.2万元的建房补贴。现在,他家新房客厅、卧室、灶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家具家电也购买齐全。
像李开炳一样,阆中市有10855户倒房重建户搬进了永久性新居。该市农村45194户一般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工作全部结束,全市城镇41000户受损房屋已经维修加固38900户。
阆中市灾后重建办资料显示:阆中倒房重建实现了“三个100%”:补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过渡安置金发放到位率100%,倒房重建开竣工率100%。
古城建起立体大通道
“现在我们的城市是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漂亮,到处都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是是绿油油、香喷喷的!”
今年65岁的聂绍虎老人一有空,就从家里搬出小板凳来到七里大道旁欣赏车来人往、清爽洁净的美景。
按照“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和“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阆中市灾后重建注重推进城市上档升级。
如今,每一个外地游客站在锦屏山上,俯瞰阆中,都会发出赞叹,从保护完好的古城区到日新月异的七里新城,从古雅幽深的石板古巷到一马平川的通衢大道,从古香古色的民居院落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特色纷呈的风景名胜到喧嚣繁华的现代商业区,人们发现,阆中正成为一座魅力之城。
“现在阆中也有了自己的绕城公路,过境车辆不再穿城而过了!”市民王先生高兴地说。目前阆中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国省干线公路灾后重建任务,实现投资1.45亿元,县乡村道路灾后重建也已全面竣工。现在全市49个乡镇、448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碎石路”,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顺畅的农村公路网。同时,阆中嘉陵江渠化工程进度加快,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全面开工,阆中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合作续建阆中机场正式签约……两年灾后重建,阆中构建起水、陆、空综合立体大通道。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贴阆中农民灾后住进“小洋楼”(事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