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华蓥山宝鼎 的帖子
转型的劣势: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全省和59个扩权县市的0.4%、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全省和59个扩权县市的0.1%、1.1%,居于扩权县市38位。总体讲,在全省及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高,产值比重达70%以上。大部分产业都是资源加工型,对资源依赖程度高。
——城市带动能力较差。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9.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够完善,承载服务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城乡合理布局、互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财政收入少,2009年人均财政收入为40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0%。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资源加工型产业对财政贡献率也逐渐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大部分企业较为缺乏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原八大军工企业外迁,以及国有企业破产改制造成下岗失业人数急增,目前全市已有下岗失业人员2.3万人,占总人口的6.4%。另外,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存在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二)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华蓥市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近年来煤炭资源萎缩加快,煤炭工业正逐步失去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华蓥市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长期承载煤炭运输而受损的公路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水管网、电力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三是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伤残补助等资金缺口很大。矿区居民居住环境恶劣、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严重。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采煤导致采空区植被破坏、地下水疏干、石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等问题不断发生。
华蓥市转型的重大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家将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华蓥市将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机会。二是成渝经济区加速发展。随着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出台,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将不断加速,会对华蓥市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东部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有利于华蓥市引进新的接续产业。四是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华蓥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得到国家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同时,华蓥市亦是四川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省政府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方面,建设用地指标较为紧张。截至2009年,全市46351.57公顷土地中,国有土地为4255.17公顷,集体土地为42096.4公顷。其中,耕地14665.48公顷,园地1111.42公顷,林地20670.58公顷,草地277.27公顷。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11695.1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38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1040公顷,园地面积1283.08公顷,林地面积24976.28公顷,补充耕地1913.94公顷。上述指标中,建设用地总体规模2010年比2005年净增面积366公顷,2020年比2005年净增面积1040公顷。
水资源方面,华蓥市降水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2毫米,最高峰可达1800毫米。“1江4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240亿立方米,隐河、溶洞、地下水等储量达1.2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预计2015年为2亿立方米,2020年总用水量为3.43亿立方米。水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在环境容量方面,2009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058.55吨、化学需氧量3308.43吨、氨氮345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6.69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5.45千克/万元、氨氮0.57千克/万元。预计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043吨、化学需氧量2544.7吨、氨氮232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2.56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1.61千克/万元、氨氮0.15千克/万元。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523.5吨、化学需氧量2631.8吨、氨氮118.98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1.56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0.91千克/万元、氨氮0.04千克/万元。据测算,在规划的工业区域内(38 km2),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情况下,大气环境容量为SO24673.7 t/a,渠江华蓥河段水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20375吨/年、氨氮1184吨/年,远大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足够支撑本规划发展至规划规模。
(四)国土空间评价概况华蓥市地处华蓥山脉西侧,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成渝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作为川渝往来的重要门户,华蓥市应成为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从华蓥市境内国土空间布局看,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双河街道、华龙街道、古桥街道构成的中心城区以及高兴镇、观音溪镇、溪口镇、庆华镇等镇构成的副中心,面积253.0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53.85%,聚集了全市85%的大中型工矿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华蓥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农业区主要包括禄市镇、永兴镇、明月镇、阳和镇等镇的部分丘陵区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占华蓥市幅员面积30.8%;生态恢复区域主要包括天池镇、溪口镇、观音溪镇、红岩乡等乡镇,面积160.3平方公里,占华蓥市幅员面积34.1%;旅游区主要包括华蓥山风景区,其面积为74.4平方公里。
二、转型的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转型”两条主线,把握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成渝经济区启动建设、东部产业转移、国家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机遇,以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兴市为依托,以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增强教育、文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实现资源城市全面转型,促进华蓥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培育产业,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按照“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实”的总体思路,培育后势发展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坚持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引导产业合理分布,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把握转型中的轻重缓急,及时解决较为急迫的问题和矛盾。同时通过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发挥优势,构筑平台。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交通、水利、城市和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台,吸引外来投资,为城市转型提供支撑。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周边及发达地区的力量,推进城市转型。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城市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战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城市转型需要完成四大任务: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支撑保障能力。围绕这四大任务,将重点实施四大战略:
产业转型战略。延伸建材产业链,提升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做精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商贸、餐饮、物流等服务业发展。
民生为本战略。着力解决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创业,改善贫困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大贫困救助,健全社保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森林华蓥战略。加强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综合整治,治理改造水资源环境,着力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林业产业、林业保护“四大工程”,让城市融入森林、让城市富裕城乡,全力培育宜居华蓥和绿色经济增长点。
开放合作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毗邻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力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落户华蓥。
(四)发展定位华蓥市要充分利用处于成渝经济区腹地,紧邻重庆,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位优势,国家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重庆经济圈,按照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总体发展定位为:四川川东区块经济重要增长区。
——四川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作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试点城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思路,为四川省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发挥示范作用。
——成渝经济区广渝合作核心区。抓住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的机遇,深化与区域内经济中心的分工协作,特别是加强与重庆的产业对接,发挥配套作用,成为成渝经济合作的先导区。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抓住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大力承接成渝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城市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民生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全面提升,社会繁荣稳定,呈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到2020年基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规划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人均GDP达到429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6:65.8:27.6,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以上。“十三五”规划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90亿元,人均GDP达到78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6:68:27.4,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80%以上。
2、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城镇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8%。
3、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提高居民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率分别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元。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得到完善。
4、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保护力度,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矿山土地复垦率达8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优的时间不少于100天。城市地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专栏2
华蓥市城市转型主要发展目标 |
年份指标
| 单位 | 2010年预计值 | 2015年规划值 | 2020年规划值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 | 290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 | 78000 |
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80%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 | |
年均新增城镇就业 | 万人 | 0.4 | 0.5 | 0.5 |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80 | 85 | 90 |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 | 85 | 95 | 9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151 | 12600 | 22000 |
贫困人口比例 | % | 8.4 | 3 | 全部脱贫 |
人均平均保障性住房面积 | 平方米 | — | 38 | 40 |
城镇化率 | % | | |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 |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 | | | |
森林覆盖率 | % | | |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 | | | |
城区绿化率 | % | | |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 | |
三、区域空间布局优化(一)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依托现有路网结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向相关区域集聚,形成“一核、一轴、一山、一带”的城市布局。
培育一核。加快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淘汰城区内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工业,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集聚人口,形成华蓥市城市化的核心区域。
打造一轴。沿拟新建的川渝能源通道华蓥段(禄市-溪口),建设华蓥到重庆的快速通道,打造华蓥市的中心轴线。促进生产要素向沿轴线的城镇和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华蓥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带。
开发一山。充分利用华蓥山区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丰富的林木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加大旅游业、林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开发,形成四川主要的旅游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
发展一带。充分利用渠江的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沿江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的水上农业,养殖优质特色水产品,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形成沿江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