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先倒下的总是校舍?
四川汶川地震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座又一座教学楼整体倒塌。查阅当时的报道,四川省非重灾区校舍倒塌近7千间,重灾区校舍倒塌约2百万平方米。连远离地震中心的重庆梁平也发生校舍倒塌。在众多学校倒塌的同时,存在一些反差极大的现象。聚源中学成为一片废墟,邻近的楼房却都未倒塌,顶多只是地震后成为危房。富新二小所在的富新镇并非灾情最重的地区,全镇垮塌最厉害的就是这所学校。北川县建筑物垮塌情况惨烈一些,不少政府办公楼宇也严重损坏,但是北川中学的废墟旁边也有一座20多年楼龄的房子屹立不倒,还有三栋建筑幸免于难。
校舍在地震中倒塌的原因何在,是一个极其专业及其严肃的问题,值得深层次反思和改进。两年多以来陆续有些技术上的补救,比如“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展开,但是关于制度安排上的反思严重缺乏,更多的是相互之间推诿。比如将校舍垮塌的原因归纳为:校舍空间跨度大,比民居和办公楼宇抗震难度大;地震级别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学生疏散时集中在楼梯和走廊,相对整栋建筑来说这些地方是最薄弱的环节;相当多的校舍楼龄较长,建设安全标准低,加上陈旧老化等等。
上述归纳有搪塞公众之嫌,没有一条站得住脚。汶川地震重灾区属于地震高发地带,7.8级并未超过预计强度,我国制定的建筑工程抗震标准足以应对汶川地震,只是没有被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