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56|评论: 35

[灌水•大厅] 古代公务员的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崇算计张说
\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的著名贤相,死后就于洛阳,姚崇曾与张说一起在朝中为相,但两人之间的政见多有不合,因而隔阂很深。
  传说姚崇病危时,对守在身边的几个儿子说:“张说丞相与我政见不和,但他才华出众,文章妙绝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让他来给我写墓志。我们关系不好,但张丞相向来喜欢炫耀,爱好排场,尤其喜欢华美服饰,珍贵宝物。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把我的服饰玩物中,宝贵值钱的东西放在床帐前。张说假如不看,你们就无希望了;假如他注意这些东西,就把他喜欢的玩物给他送去,乘机请他为我写篇墓志。拿到文章就镌刻,并把它送给皇帝过目。张丞相考虑问题常比我慢,几天后一定要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就告诉他皇帝已经同意,并领他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张说看到姚家陈列的服饰、玩物,眼露欲光,看了三四遍。姚家人按姚崇吩咐的那样去做,张说果然收下赠物,写了一篇祭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褒扬姚崇的政绩,详尽而生动。张说本来就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故文章一出,就被大家称为杰作。姚家人连忙呈上皇帝过目并刻石。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索要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想修改修改。姚崇的儿子们领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过目同意。仆人回告张说,张非常悔恨,抚着胸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的呀!”


    闲注:能当宰相的人,智慧与才华,都达到诸葛亮以上的程度--------公务员里头混,仅靠拍马屁走关系还是不得行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4-1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喜欢看这样的故事:lol

发表于 2011-4-10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诸葛亮死前算计司马那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说的努力--升官的天梯;P

、  张说能当上宰相,除了皇帝赏识外,也没少费工夫包装、推销自己!他这次复出,就和他长期坚持不懈的自我推销有很大关系。那他是怎么推销自己的呢?
  按照《明皇杂录》的记载,张说第一次推销自己还是在开元五年(717)。当时,他从宰相岗位上下来后,一贬再贬,成了岳州刺史。张说《岳州作》是这样写道:“夜梦云阙间,从容簪履列。朝游洞庭上,缅望京华绝。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热。重欷视欲醉,懵满气如噎。器留鱼鳖腥,衣点蚊虻血。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冠剑日苔藓,琴书坐废撤。唯有报恩字,刻意长不灭。”也就是说,我虽然身处岳州,但是,日日夜夜忘不了长安,忘不了朝廷。我无心弹琴,也无心舞剑,因为我的一腔热血,只愿报效皇上!一句话,张说时时刻刻都想回到长安,建功立业!可是,作为一介贬官,怎么才能翻身呢?张说瞄上了刚刚当上宰相的苏颋。他和苏颋的爸爸苏瓌曾经长期共事,关系不错。
  怎样才能借助这个关系,让苏颋给自己美言几句呢?
  张说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当时,苏瓌去世好几年了,而且忌日快到了,张说就精心构思了一组诗,题名为《五君咏》。所谓五君咏,其实吟咏的就是唐朝的五个著名大臣,苏瓌是其中之一。张说想把这首诗拿给苏颋,去祭奠苏瓌。不过,这首精心写就的诗可不能随随便便地送,而是要送得恰逢时机、恰到好处。
  怎么叫恰到好处呢?张说找了送诗使者,并交代他,你提前几天去,在苏颋家附近找一间旅馆住下来。等忌日那天,你别早也别晚,一定要等黄昏时候送过去。
  然后看看苏颋的反应。
  苏颋果然被打动了,看了诗后,当堂呜咽流涕,悲不自胜,客人们也都为之动容。那苏颋不能白感动,转过天来,他就在朝廷大讲特讲张说的忠贞正直,说:这样的大臣怎能长期沦落蛮荒之地呢!苏颋这样说了,那天到过他家的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结果,唐玄宗很快把张说升为荆州长史了。
  可是,荆州长史绝不是张说的终极目标,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罢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张说还要接着推销自己。

               -闲注:-技术要求:巧妙借力。


  张说第二次推销自己就不是对宰相,而是直接面对皇帝了。怎么回事呢?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开元七年(719),张说已经担任幽州都督了。有一次入朝,张说穿着一身军装就来面见皇帝了。玄宗一看张说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不由得大喜过望。果然,在这身戎装的视觉冲击下,玄宗上钩了,马上提拔他为并州长史,兼天兵军节度大使了。玄宗这一次任命,就等于认可了张说文武兼资的身份。这距离他当宰相不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吗?
  不过,一步之遥也是距离,张说是怎么走完这最后一步的呢?这次推销的对象是谁呢?就是王毛仲。他本来是唐玄宗的家奴,为人聪明伶俐,唐玄宗两次政变他都帮了大忙,所以,是唐玄宗的心腹红人。从张说担任并州长史起,他就经常给王毛仲敬献金银珠宝,王毛仲当然对他印象特别好。两个人见面分外亲热。就这样,张说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功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就通过王毛仲这条渠道一一输送给唐玄宗。王毛仲的美言让玄宗下了最后的决心:让张说复出,让张说辅佐我走向盛世!

          闲注:技术要点:以必要的渠道,让你的成就与政绩,让上面知道————“必要造势”-------


  那我们怎么评价张说的这些努力呢?好多人会说,这不是小人行径吗?太没有大臣风骨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谦君子,恬淡退让,像诸葛亮高卧南阳,单等着让人三顾茅庐,那才叫有气度。像张说这样费尽心机,主动营求当宰相的,我们往往会觉得过于巴结,甚至会觉得是个小人。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之为人,不仅仅在于他有人的身体,更在于他有人的灵魂,有人的追求。有本事的人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他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可是,如果把自我实现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那又是不牢靠的。就连毛遂那样的聪明人,也要靠自荐才能被赵国的平原君赏识;孔子那样的圣人,不是也还要周游列国,到处寻求理解吗?这些人之所以不清高,是因为他们有才华,也有雄心。这种才华和雄心如果不能施展,那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浪费,其实也是历史的损失。
    张说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不可否认,张说的功名心确实比较明显,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功名心,没有这种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和玄宗之间的君臣遇合就不能实现,唐史也不会这么精彩了!皇帝到处寻找人才,臣子努力让皇帝了解自己,这不同样是千载难逢的君臣遇合吗?那么,经过这样曲折的经历才终于重登相位的张说,会为唐朝作出怎样的贡献呢?



    闲注: 此贴转自网络,对公务员很有帮助。;P放眼天下,当今中国谁最会造势呢———:victory:—他们都是想有所作为滴人————: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艳儿 发表于 2011-4-10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嘿嘿,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呵呵, 我今天才注意到这个人,张说,当了三次宰相(居然可以三起三落??),在文学史上有也名声。出将入相。还会带兵打战,边塞建功。


      ---------这人很不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艳儿 发表于 2011-4-10 17: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诸葛亮死前算计司马那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那肯定是真的,其实也没得啥——

随便那个军中死了主帅,肯定是要秘不发丧滴——————稳定军心滴。这招不算诸葛神奇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绀珠之助


、、  传说张说少年时代勤奋好学,乐于助人。一次,受到张说帮助的一个老者赠送给他一颗颜色深青而泛红的绀珠。最初张说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讲述了这颗绀珠的妙用:绀珠,名叫记事珠。读书行文办事时,将这颗绀珠握在手中,就能记事不忘。平时拿着这颗珠子把玩欣赏,能使自己心神开悟,事无巨细,过目即知,一无可忘。老人讲罢,将这颗绀珠塞入张说手中,转身就不见了。张说认为这是神佑好人,上天要助他成就功名。因此,张说就将这颗绀珠秘藏于身,终身携带。 后来,张说在朝廷中出将入相,文经武纬,吟诗作赋,笔墨文章,无一不通,广负盛名,传说就与这颗绀珠有很大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做伪证、  

       张说人朝为官时,武则天的两个内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权倾朝野,多为不法。满朝官员中只有出名的硬汉宰相魏元忠不怕他们的淫威。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张说,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许诺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
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因此,张说在朝廷大臣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闲注:在官场混,最难得的就是这点。谁都想上升,但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官才当得久,也当得放心。

           哈事都要给留余地---必要的斗争,但不存整人害人之心。


发表于 2011-4-10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人要是都像古代的人那么聪明的话,现在就不需要设立那么多的重叠机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光闪烁 发表于 2011-4-10 17:55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的人要是都像古代的人那么聪明的话,现在就不需要设立那么多的重叠机构了。




       你这个倒提得对。:victory:古代行政部门,也才三省六部。功能不重置。

          今天有好多个部?
晓得是不是跟人口增加有关系------------?

发表于 2011-4-10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10 1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肯定是真的,其实也没得啥——

随便那个军中死了主帅,肯定是要秘不发丧滴————— ...

不是秘不发丧哦,我小时候听我父亲摆过,说诸葛亮死时算到司马懿要来挖他的坟墓找他遗留物品,他就写了很多关于军事方面的计谋,在纸上涂毒液,晾干后放进棺材里面,因为司马懿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舔一下指头翻一下书,就会被毒死。果然正如诸葛亮算计的那样,司马懿就这样死掉了。
额,很可怕;P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艳儿 发表于 2011-4-10 18:11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秘不发丧哦,我小时候听我父亲摆过,说诸葛亮死时算到司马懿要来挖他的坟墓找他遗留物品,他就写了很 ...




          这个故事,我小时倒也是听过。说诸葛有七十二疑坟---------

      不过,不是真的。历史上司马懿,不是这么死的。后来还做好好多事。


       他长诸葛亮两岁。在诸葛死(234年)后还活了十多年。足足73岁。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艳儿 发表于 2011-4-10 17:36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嘿嘿,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姚崇,连政治对手(张说)的行动特点(贪财)、风格(反应比较慢)与步骤(会反悔),都摸得一清二楚。对手都被他加以利用。不愧有上上之智-----------:victory:


   让对手给自己写墓志铭,歌功颂德,最后还要胜他一招。同时有利于化解两人两派的矛盾。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将来的仕途与生命-----------------------



        真是想得远-------------:victory: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4-1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值得一看。:victory:
ytr

发表于 2011-4-10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改行研究官场政治了?是不是想在官场有所发展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ytr 发表于 2011-4-10 18:56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闲人改行研究官场政治了?是不是想在官场有所发展啊?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研究好了卖给你们哈—————保管连升三级滴。只升两级就打八折;只升一级打五折。一级都不升,那是你们各人操作不对————;P
ytr

发表于 2011-4-1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10 1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要当官的话“懂政治”、“懂事”比你说的那些更管用。;P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ytr 发表于 2011-4-10 19:21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当官的话“懂政治”、“懂事”比你说的那些更管用。



      算了,这个话题,不适合在公开场所谈。保护你哈。


    我们一起来敬佩古人当官的智慧。(比如姚崇那招,就比较双赢——————————:victory:



     还有就是:我这两天看中国文学史,发现每个文人都想当官。当不成官了或对当官失去兴趣了,才会转身整文学————


    从来不想当官,却很有文学成就的人,全书上。很难找到一个。


--------------看来古代人跟十多年前的盐亭一样,成功的路只有一条————————:L


ytr

发表于 2011-4-1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1-4-10 19:39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算了,这个话题,不适合在公开场所谈。保护你哈。


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社会从古到今都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的,学而优则仕,其实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其实所谓官,并不需要人中的精英去做。事实上也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ytr 发表于 2011-4-10 2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社会从古到今都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的,学而优则仕,其实是不 ...


        你说,中人以下之智,便可当官哈-----------倒不是太赞同。;P


       个个都聪明聪明滴。:victory: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