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的《三鞭子》说起 1996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范伟和李海先生表演了小品《三鞭子》,是我看过的所有赵本山小品中最有深刻内涵的一部,至今回味无穷。因为这部小品通过喜剧的形式,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道出了那个叫“石河子”的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也就道出了至今还在被“道路不通”困扰的全国许多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心声。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是谁来为老百姓修路呢?这就是这部温暖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的小品在含泪的微笑中向人们提出的问题。小品大家都看过,雅琦无须赘述,不过还是忍不住书录几段精彩供朋友回味:
这条路呀,真难修呀 全是坎呀,净是沟呀 汽车到这都打误呀 全靠毛驴往外肘呀
这条路呀,真特殊呀 这些年来没人铺呀 春耕化肥运不进呀 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呀 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呀
叫声大爷您别发怒呀 这回我心里有了数呀 要是不修这条路呀 那算什么好干部呀
说的多好啊: 要是不修这条路呀,那算什么好干部呀!这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期盼。可是,如果有时间到全国各地走一走,您会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现象:村至乡,乡至县,县至市,市至省,如果把每一地区相隔距离设定为一百里,且各占五十里路程的话,那么,你会发现,从基层往上级这五十里路大都宽敞平坦,而从上级往基层那五十里路大多坑坑洼洼。原来,这里有一个责任分工问题,也就是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县里往市里去的属于县里的那五十里,是县里出资修,而市里到县里的那五十里,将由市里负责。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就是下级对上级负责,而上级却不管下级的事(本该负责的就是不负责!)。这就是《三鞭子》揭示的内容。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情况并未得到完全改观。这里主要原因我想有一下几点:第一,各级政府把通往上级的路修得很好,一是说明这些单位的领导眼睛里只有上级而没有下级(就是没把群众的疾苦当回事。)。第二,说明做领导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比如,至今汽车相当普及,如果做领导的每天跑的是下级,而不是上级,那么,他也许会为自己的车修一条路。可惜的是大多数官员经常是拼命往上跑。然而,321国道内江段9年时间未修起,虽然当地有关部门经常在各大报刊电视上承诺国道321内江段在某时全面通车,可时间证明了政府的公信力已经让当地老百姓失去了耐心。 前段时间网友反映椑木镇到椑东乡的乡村公路何时通的帖子【一条通乡路,期盼很无助,再问区政府,何时变通途】,我不晓得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人看后有啥感想,但是本人觉得这个的当地有关部门的责任人严重的不作为的行为,这难道是好干部吗?我想猪都会笑的。 以民为本,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说起来动听悦耳,可是,实施起来为什么很难?这里我很想给相关部门提一建议,今后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时应增设一条:看看当官的眼睛到底盯在哪里?也就是说是不是面向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了?比如,上级通往下级的路是否修好了? 要是不修这条路呀,那算什么好干部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