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破坏程度? 美、日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尽管目前,人类还不能有效地预测地震,但采取一定措施的前提下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的。一般来讲,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六个因素有关,即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地貌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建筑物的质量和地震的防御状况。其中后三个因素则是人类可以控制的,通过对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程度。 一、对位于地震带的居民点进行地质构造勘察,通过研究分析,对其中一些地质条件十分危险的居民点进行搬迁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所在的曲江镇是受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北川县位于山谷中河流川地上,这里是古河道摆动遗留下的松散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这些松散沉积物在地震时容易出现液化现象,形成地基失效(建筑学术语,即地基土因荷载过大或承载力降低,发生过大变形、位移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现象),瞬间造成的建筑物整体倒塌和损毁。同样,因为城市规划选址的问题在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连续发生8.1和7.6级强震,距震中约400公里之遥的墨西哥城也受灾严重,城内主要办公楼和高层楼房全部倒塌。事后调查发现,原来墨西哥城建造在了古湖泊相沉积上,地震时引发了地基失效。 二、提高地震带建筑物设计标准。据统计,地震时人员伤亡的95%都是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几乎时刻都要在这些高大的建筑物里面工作、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无疑是对生命的最直接威胁。尤其是对于一些人员密集的建筑如学校、商场、影剧院等建筑,应充分做到抗震设防的标准,实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要求。唐山地震时,启新水泥厂的办公楼经受住了地震的冲击,因为它的设计者曾在地震频繁的日本留过学,所以注意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该楼震后经修复后至今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就出现倒塌,人们根本来不及做出反映、躲避,就会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所以,只有加强抗震性能的建筑在地震中保存下来,在地震中不倒,人们才有逃生、生存的希望。 三、提高地震带民众防震意识。地震时,人们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容易出现慌乱,甚至屡屡会出现跳楼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伤亡。一般遇到地震时,最优先的选择当然是冲出房屋了,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所在建筑是楼房、反映不及时等等,所以最好是先躲避在屋内安全的地方(如桌下、墙角等),等地震过后迅速冲出屋外。反之,如果地震时立即跑出,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砖块、物件砸中出现伤亡。对于学校、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组织逃生演习尤为重要。唐山地震后,通过对947名幸存者的调查表明,在采取避震措施的258人,有188人获得成功而安全脱险,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所以,提高民众防震意识首要的就是普及地震地震相关知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震,不再会在地震中恐惧和慌乱。同时,完善地震监测信息的公开机制,使普通民众能够及时获知地震监测的具体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比如美国加州的居民就可以随时从相关机构的网站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树立人们的防震意识。防震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平时具备防震意识才能有效地将防震措施贯彻到位,在灾难来临时保证自己的生命和较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根据居民点类型建立和规划相应避难场所和疏散带。大城市里高楼密集,一旦发生地震,必须要有相应数量的开阔地带便于人们逃生和震后救灾。这些开阔地带平时以公园、广场、体育场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需做好相应的抗震预案,一旦地震出现,紧急启动相应工作步骤即可成为应急避难场所。 五、建立防震应急系统。地震早期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的时间确定地震的位置及强度,利用现代通信以及快速但是强度弱的纵波和慢速却强烈的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性的地震波达到之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能够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财产损失。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处,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达到。如果利用该地震附近的地震台(假定50公里内有两个台),根据地震的P波特性,可以在十几秒钟内初步确定地震地点及强度,成都就可以有20多秒的预警时间终止关键性活动(学生上课、重要会议、医院手术、高速列车、金融交易、军事演习、危险性工业品生产等),以及对电、煤气、自来水等设施进行暂停,减少由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 注:以上文字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四辑之《假如地震明天来临》,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