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一树幽花

枪炮传说:一场七百年前开始的中欧军备竞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当时朝廷里有了军器局、兵仗局,但一直到现在,都没能挖出这哥俩在老朱时期造的枪炮实物来,所以我估计这哥俩当时做的是理论研究和宏观调控的工作。老朱做老大时,明朝造枪炮的主力是地方政府和各地驻军。在老朱演出的时代,枪炮在中国第一次有了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国家标准,同时,枪炮正式分了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5:大曝光:老朱和他的军火

  说到老朱造的枪,我又得给你打预防针,因为它和现在的枪差距太大了,几乎不怎么像。老朱造的枪,当时官方的名字叫手铳,是用铜或者铁造的,大多数用铜造。他一般几斤重,大多数在五斤左右。长一般是一尺半不到。

  为什么我老是说一般、一般呢?这是因为那时的国家标准基本上是只给一个大概的范围。这就像领导的意图,你自己体会。造的枪能用,那是你深察上意,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领导的一半。领导做了重要指示嘛。要是不能用,那就是你“狂妄无知,不听朕之教诲”,一钵子屎全扣你头上。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的枪分三个部分:枪管、药室、尾巴。枪管的长度一般是全枪的三分之二,尾巴当然是占三分之一了。枪管和尾巴和枪全占了,那药室在哪里呢?嘿嘿,在枪管后面。枪管和尾巴连在一起,都是空心,双方当然是隔开的,此路不通。也就是在这里,枪管最后面有一块地方像眼镜蛇的脖子那样鼓起来,好像一个小灯笼,这个叫药室,放火药用的。药室上面有个孔,是用来点火的,所以叫火门。

  楞一看,老朱的枪就像一根不怎么粗的管子上套着一个小灯笼。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枪管口径一般是两厘米左右,比现在的大多了。手铳身上一般有四至五道箍,这是防止火药爆炸时,枪管罩不住。老大罩不住,当然要外面的小弟帮忙,狠狠地抱住自己。

  枪尾巴不但中空,而且有点像小喇叭。这是插棍子的。别小看这根棍子,它的作用太大了,没有它,枪几乎不能用。你可不要以为当时放枪是拿着枪尾巴放的。火药爆炸起来,温度超过一千度,你要是拿着枪尾巴放,枪还能用,你的手却不能用了,所以要在尾巴上插一根棍子,拿着棍子放。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打手铳,很是麻烦。先把火药从枪口倒进去,再从枪口放入子弹,然后一手拿枪,一手拿火种,等长官命令,长官说放,这才赶紧将枪口对着敌人,点火,“砰”地一声,打没打着对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这边枪的火门里会先冒出一道火光,再冒出一股浓烟,枪口里也会冒出一股浓烟,两股烟直奔你而来,所以说,明朝的士兵已经知道硝烟是什么味道了。接下来,再装火药,再装弹。一般来说,一分钟能打一、两次就很不错。

  这个放枪的过程,有两点要说一下,一是老朱造的手铳,装好火药、子弹后,要不要用细木棍把火药捣捣实。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查了很多书,都没查到是不是有这个步骤。所以只能存疑,希望你不要见怪。在老实和胡说之间,我选择了老实,如果这样你也见怪,那我只能用无辜的眼光看着你。二是老朱手铳用的子弹。古代的子弹和现在的完全不同,一般是铁丸、铅丸,也就是圆形的小铁球,铅球,不过老朱那时有没有用上铁丸、铅丸也很难说,小石子、铁沙、小铁块应该是他杀敌的利器。有时候,箭头也被装入手铳往外射。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愤青一看到地下挖出来的朱家枪,就兴奋地嚷嚷:我们有枪了!我们那时就有枪了!你要问他这种枪的威力究竟有多大,他也不知道,知道的都是胡吹。准确的数据,不但他,研究这种枪的人也不知道。因为那时候的人没有说。其实要想知道很简单,只要造一把模型,然后放一枪就可以,欧洲人研究他们老祖宗的枪就是这样做的。可我们这边没人这样做过,我是想做而没资源,专家们是有资源没这种想法,当然,这和中国现在禁枪也有一定的关系。

  既然这样,我只能根据别的国家同类的枪去估计了。一把枪,我们对他的要求一般是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打得快,简称“四打”。看了我上面说的放枪的过程,你就知道,要求老朱的手铳打得准、打得快是很残酷的,那“四打”中的打得远、打得狠,老朱的手铳达到了什么境界呢?打得远方面,老朱的手铳应该在一百米之内。这个一百米之内,还是我看在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暗中帮他添了点。所以没有明确的数据也有好处,你看谁顺眼,就可以多给点,假公济私都没人敢指责你。至于打得狠,也就是杀伤力大不大,能不能射穿铠甲,我想了半天,和别的国家同样的枪比了半天,还是没敢给他一个明确的说法。老朱啊,这次我也帮不上你的忙了,别怪我,谁叫你自己不留个当时的实验数据呢。我只能滑头地说,在适当的距离内,如果用的是铁丸、铅丸的话,说不定能打穿。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老朱的枪在很多方面都比不过弓箭,所以他的军队里,枪手的数量远远小于弓箭手。不过老朱军队里枪的数量,却是雄冠全球。老朱当时给士兵配枪,是一百个人十把,洪武二十八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一万多,当时明军最少有十二万多支枪。十二万支一起放起来,也够现在的爱国青年们兴奋一阵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完枪,再说炮。老朱的炮当时还叫铳。他的炮就是大型的手铳,在构造上和手铳几乎一样,不同的只是尾巴短了,炮口玩出花样了。炮口一般是三种,一种是大名鼎鼎的碗形,当时叫碗口铳,一眼瞧上去,就像是炮口上按着一只吃饭的海碗,说他有名,不是因为他火力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战绩,而是出土的实物多,一般的研究者都知道。碗口铳嘴上的这只碗是做什么用的呢?放炮弹的。很奇怪吧,那时候的炮弹是放在炮口上面的。说到炮弹,我又得做一番解释工作了,那时的炮弹和现在的还是不一样,当时他是逮什么打什么,看到石头了,往炮口一按,点火就往前打,逼急了,木桩他也敢当炮弹用。

  还有一种是盏形,当时叫盏口铳。盏就是碟子,炮口卷起一道长长的边,像套着一只碟子。当然,也有炮口没有花样、简洁得像手铳一样的炮,这是第三种。看到这种炮,我才放心:炮弹终于被吃下肚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按嘴而是按体重来分,老朱的炮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轻型炮,说他是轻型炮实在太对了,因为有的还没手铳长。这种炮一般是十几斤、几十斤,炮口口径一般是10厘米左右,长一般是一尺半左右。还有一种是重型炮,说他是重型炮,是因为他有一个小兄弟叫轻型炮,不然真不该这么叫。这种炮一般重一百多斤,炮管口径一般是20厘米左右,长一般是一米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炮的威力,除了“四打”方面的考量,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移动得快,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地方打击不同的敌人嘛。老朱的炮在移动方面如果有问题,那真是见鬼了,在打得快、打得准方面,我们也只能略过不提,不然肯定会有愤青站出来指责我:你怎么老是盯着我们的缺点呢?打得远、打得狠方面,我摄于愤青的威力,本来想说点好话,可因为没有数据,怕拍错马屁,只好模糊地总结,一,打得肯定比手铳远,二,肯定能打死人,三,如果用的是铁弹,打穿铠甲应该没问题,就是打不穿,震也能把敌人震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炮的威力,除了“四打”方面的考量,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移动得快,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地方打击不同的敌人嘛。老朱的炮在移动方面如果有问题,那真是见鬼了,在打得快、打得准方面,我们也只能略过不提,不然肯定会有愤青站出来指责我:你怎么老是盯着我们的缺点呢?打得远、打得狠方面,我摄于愤青的威力,本来想说点好话,可因为没有数据,怕拍错马屁,只好模糊地总结,一,打得肯定比手铳远,二,肯定能打死人,三,如果用的是铁弹,打穿铠甲应该没问题,就是打不穿,震也能把敌人震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的炮除了配备给陆军,水军也配,当时水军的标准装备是一条船上配四门碗口铳。除此之外,当时的关隘、要塞,也配了大炮。中国城市的墙头,第一次出现了大炮曼妙的身影。不过老朱的枪炮在战场上的作用并不突出,靠枪炮打赢的仗并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的铳都有一个特点,也许是吸取了阿城铳没有纹身、吃了暗亏的教训,明朝的铳身上一般都有铭文。谁造的、什么时候造的、多重、编号是多少等等,不用看说明书,看看铳身就知道。这就给现在的爱国人士带来了方便,只要看看出土的铳身上的编号,就能知道当时最少造了多少,而得出的数量,往往让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铭文非常有意思,他甚至将当时谁教人打炮的、谁学打炮的都刻了上去。估计这样一来,教官、学生谁都不敢再偷懒了。明朝后期造的大炮,铭文里还有捐助人的姓名,这主要是当时经常打仗,朝廷财政吃紧,没有办法,只好发文件号召大家爱国,捐钱造武器,而国家对你的奖励,就是把你的名字刻上去。不过后来清朝起来了,一切就难说,这就是你反动的证据呵,想磨都磨不掉,一抓一个准。所以有时候,爱国还真是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朱的时代,靠着火药出名的,其实不是大造枪炮的老朱,而是另有其人。老朱和他比,简直就成了不入流的小明星。这个人是不是靠着老朱造的枪炮打出了什么有名的战役?不是。那他是不是枪炮设计方面的专家?也不是。那他是不是为枪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加不是。人家出名就出名在性格鲁莽上。.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面不是说我们中国古代有一部分人一天到晚想成仙吗?神仙没做成,但传下一路神仙文化来,并且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什么诗歌、小说、传说,等等。这么搞的结果是,我们的老祖宗坚信:天上住着神仙,地下住着阎王。这时候,就要说到鞭炮了,我前面就预告说鞭炮这一路有续集,现在续集来了。鞭炮一点,窜得老高。点火、窜起,这一简单的过程,我们是看不出什么玄机的,只有聪明人才能悟出其中的道道。就像苹果从树上落下,我们普通人只知道赶紧去捡,心想别给其他人抢了先,牛顿看到后,眉头一皱,万有引力就出来了。鞭炮点火、窜起这一简单的过程,在中国重复了一百多年、重复了几千万次后,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个中国人看着,终于皱起了眉头。不好了,出大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聪明人想的是:这么一点儿火药就能让鞭炮窜那么高,如果把量加到一千倍、一万倍,那不是能窜到天上去了吗?到了天上,那不就直接成仙了?如此看来,苦练内功、炼丹啥的都是邪门歪道,火药才是成仙的捷径。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他想到天上可能实行暂住证制度,估计会犹豫,但那时没有啊,再加上他是个实干家,于是明朝时的“阿波罗”飞天工程就启动了。他让人把火药用纸包上,绑在太师椅下,坐了上去。为什么要带太师椅呢?见到神仙,也不能卑躬屈膝啊,要不卑不亢,假如神仙不给看座,咱自备。太师椅,身份的象征!问题又来了,假如神仙不肯传仙方,一脚将他踢下来,那不就摔死了吗?别急,人家有应急设备。是什么?几个风筝。.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一切准备好后,这一天,火一点,他就上了天。据说开始时,太师椅飞行器非常稳当。那他冲出大气层、进入外太空了吗?当然!并且一直飞到了月亮上,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还用他的名字给月亮上一座山命了名。据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还看见过他,当时吓坏了,回来后就在美国宇航局墙上刻上了他的名字,还给画了像,每月集体烧香上供,云云。.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烧香上供当然是合理的文学加工,不能当真,不过美国宇航局墙上有他的名字、有他的画像、月亮上有用他名字命名的山,却是千真万确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