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一树幽花

枪炮传说:一场七百年前开始的中欧军备竞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蒙开封之战后,虽然金军有震天雷,但几年后,金国还是灭亡了。南宋很快就察觉出了蒙古人的狼子野心,于是全力备战。现在该是拿蒙古人试突火枪威力的时候了,宝剑赠英雄,尖端武器就应该在战场上检验。不过,我没在任何典籍中看到蒙古人被突火枪干得嗷嗷直叫的记载,那个时代的爱国家们,真是太不体谅我们这些后辈了。

  这时候,火药开始尝试改走娱乐路线。鞭炮、烟花在南宋时被大量制造出来,并且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现在大家应该知道那种我们中国人只知道用火药造鞭炮、烟火的说法是多么错误了吧?我们是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造出鞭炮、烟火,以放松心情、纾解压力的。我们的老祖宗可没有旷工,就是不为我们想,他们也会为自己打算,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不过,在我看来,造鞭炮、烟火才是火药的正解。给人类带来欢乐,带来幸福,这才是科学本来的目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火枪这种高级武器好像并没起什么作用,几十年后,南宋还是被蒙古人灭了。南宋一亡,我们中国人统治地球的美梦彻底破灭。既然火药武器靠不住,既然男人靠不住,那只好靠女人,靠女人去同化他们了。这可是我们中国人压箱底的奇招。只不过这时昭君出塞、贵妃和番的套路已经用不上,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女儿、姐妹洗得干干净净,恭敬地举过头顶,放到蒙古大人的床上,临走时还得替人家把门关好。你别觉得难为情,现在的爱国者、专家、学者对此一直津津乐道,认为我们尽足了本分。

  不过同化蒙古人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蒙古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能被中国人同化的民族,他们最终是被朱元璋带人打出去的。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上头见我们太没出息,非常生气。不是没给你机会,是给了你四百多年的机会,可你一直没能把握住,既然这样,那就得让别人也加入进来。于是火药漂洋过海,到西边留学去了。不过他回来时,已不是海归,而是改头换面、全副武装,连我们自己也不认识。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火药改变了历史,但我们中国是例外,他没能改变任何历史。唐朝有了他,依然灭亡,北宋有了他,还是在劫难逃,金国、南宋有了他,下场照样悲惨。为什么好东西在我们中国就是用不出好来呢?

  如果说唐朝、北宋是处于火药的初级阶段,那还情有可原,金国和南宋栽在乡下小瘪三蒙古人手上,实在不可思议。我们不说其他火药武器的威力,单单铁火炮,就应该让蒙古人尸骨无存。像手雷一样的铁火炮实际上已经能改变战争的形式。它虽然不是真的大炮,但已经能当大炮用了,大炮的威力全靠炮弹,我现在有炮弹,并且能用来杀人,当然是相当于有了大炮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推测起来,可能是铁火炮存在着缺陷。一是爆炸时间可能掌握不准,不能想什么时候炸就什么时候炸,不过南宋时已经有了火药引线,这个缺陷应该不大。第二个缺陷应该是制造工艺方面的,可能出现了很多哑弹,扔出去却炸不起来。由于我们古代中国人重道轻器,再加上那时的文人文风是重写意轻白描,所以我看不到对铁火炮的详尽描述,对铁火炮的缺陷,也只能是推测。因此你将就着看吧,觉得我错也没关系,反正又不用考试。

如果说铁火炮没有缺陷,而蒙古人又打赢了,那我只能说,晦气!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到这里,小结一下。唐朝出现火药的身影,北宋为火药命名,并且开始了初级应用,怎么用?一个字:烧。南宋时火药终于爆炸。

  南宋时火药武器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火箭不是那支火箭,火枪也不是那杆火枪,火炮更不是那门火炮。南宋的火药武器,有些应该忘记,有些应该记住。陈规的竹火枪你要忘记,这个是拿来争名分用的,就像敲门砖,用完了就可以扔掉,你不肯忘也不要紧,反正他不是正宗。南宋手雷铁火炮也不用提,他根本没有发挥应该起到的作用,出工不出力,当然会消失在历史烟云中。要记住的,一是鞭炮,要有娱乐精神嘛,并且在后面他还有精彩的续集。二是突火枪,这就是襁褓中的城管,你就是不认识,他长大后也会去掀你的摊子。

  南宋灭亡后,我们就没得玩了,只能怀着悲痛的心情去考察元朝的军火情况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就不告诉你

  一提起元朝,一想起他的版图,现在就有人流口水,太大了啊,整个地球差点被他们吞下。唯一遗憾的是和我们无关。可能有人会批评我:不要太狭隘、分得这么清嘛,现在大家都是中国人了。其实我上面就说过,蒙古人是唯一一个逃脱了我们中国女人铁裤裆的,再说也不是我要分,是蒙古人自己分的。蒙古人将治下的人分成四等,汉人是最低贱的一等,所以那时的蒙古人要是知道我们现在和他攀亲戚,肯定生气:我们这样最高贵的人,怎么可能有你们这样低贱的亲戚?

  蒙古人是天生的革命党,他们是为了一个目的生下来的,那就是战斗。他们杀人,他们放火,他们攻城略地。儒教圣地被他们占了,道教圣地被他们占了,穆斯林圣地麦加也被他们意淫过了,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他们也去做过老爷。他们差点来了个圣地大满贯。幸好印度没被他们攻下来,佛教圣地才逃过了他们毒手。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历史没学好的人抱着临死拉个垫背的心理,认为蒙古人崛起,除了我们中国人倒霉,欧洲人也被蹂躏得很惨。其实不是。实际上蒙古人对欧洲并未造成巨大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欧洲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后来还挺不错,欧洲的教皇就曾经写信给蒙古大汗,希望双方结盟,共同对付阿拉伯人。实际情况是,除了我们中国人,被蹂躏得很惨的是阿拉伯人。

  很多人都以为蒙古铁骑天下无敌,蒙古人打仗,靠的就是这些铁骑。其实这是蒙古人吹的牛皮,这种牛皮只能蒙蒙那些不懂火药武器发展史的人。开始时他们靠的确实是铁骑,但后来他们打的那么多胜仗,很大一部分是火药武器的功劳。当时阿拉伯人和欧洲人都是土包子、乡巴佬,蒙古人一个铁火炮扔出去,那令人销魂的声音,那进入身体的速度,弄得阿拉伯人、欧洲人身瘫体软,心理上首先就被威慑住了,这仗还怎么打?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元代,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在纸面上忽然嘎然而止,一些重要的成果根本没被记下来,而元代恰恰是中国火药武器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环。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蒙古人是蛮族,分不清史料的轻重。二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地在隐瞒,蒙古人的宣传部门可能想突出蒙古战士的勇猛形象,同时蒙古军人可能对火药武器有抵制心理。

  火药武器出现后,东方和西方的军人都曾经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以前欧洲的军人认为,离得老远对别人放枪是一种懦夫行为,好汉就应该面对面干嘛。日本人做得更绝,历史上他们曾经挥刀自宫,直接把火药武器禁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人贪污了这段历史后,研究起来,就十分困难,只能根据当时书中的一鳞半爪,以及后来出土的文物。我前面之所以说元代是中国火药武器发展史上关键的一环,是因为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枪炮在那时终于出现了。说到这里,我又得给你洗洗脑。现在枪和炮是不同的东西,枪是枪、炮是炮,可他们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却是连体的哥俩,枪就是炮,炮就是枪。枪是小型的炮,炮是大型的枪。哥俩都用同一个名字:铳(chong)。有时也叫火铳。

  为什么会叫铳呢?我也不知道。有人说这是因为枪炮开始时有人叫它火筒,而筒和铳谐音,所以才叫火铳。问题是我怎么不觉得筒和铳谐音呢?说他们押韵倒可以听听。我曾经猜测,枪炮之所以叫铳,是因为蒙古人用蒙古话称这类武器时,是这样发音的,后来翻译时,我们直接根据他们的发音汉化了。不过因为我不懂蒙古话,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告诉你,这是猜测。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突火枪变身为铳,就像小孩长成大人那样,是自然而然的事。都不用脑筋急转弯,直接按常理往下想就行了。用竹子做筒肯定不牢,打几次就会坏,那就应该找点坚固的东西来做筒啊,什么东西坚固?当然是铁、铜,于是金属枪管出现了。打出去的东西当然越大越好,那就得把枪管加粗,于是大炮的前身出现了。我的妈啊,我坐在家里想想就把铳发明出来了,我这本事!那时候的工匠当然比我还能,所以突火枪出世后不久,连体婴儿铳就应该咚咚锵地出来了。

  问题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谁也不知道铳的准确生日。虽然《明史》越俎代庖,提了一笔,不过不说还好,一说反而让人更加糊涂。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这样,那就只好挖坟了。苍天不负洛阳铲,专家都是盗墓人,挖着挖着,还真挖出来几件。目前最少有六件元代火铳文物:阿城铳、西安铳、黑城铳、通县铳、至正十一年铳、至顺三年铳。有人认为阿城铳是老大,说他是1290年后造出来的,可阿城铳身上没有文字说明,所以只能存疑。不说话的老实人就是吃亏啊。不过不刻字也就算了,你不要刻别的啊,偏偏阿城铳身上还刻了个叉叉,仿佛在默默地否定着专家们的说法,于是至顺三年铳胜出,因为他的身上不但没刻叉,还刻着“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纹身是多么地重要,留下证据是多么有用。

  至顺三年是公元1332年,这时离突火枪面世已有七十三年了。从至顺三年铳身上的编号“第三百号”来看,当时最少有三百件这样的武器。蒙古人用铳的规模有多大,就不用我说了吧?蒙古铁骑的马脚,无意间就露出来一只。

  至顺三年铳以前是世界上最早的炮类武器,可惜他只有十几斤重,说他是炮有点牵强,不过不管了,反正那时我们中国人撑场面,全靠他了,所以他被隆重地安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铳以前被掩埋在地下,多年不见天日,如今有房有车,还有专门的勤务人员,也算是熬出了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至顺三年铳的好日子才过了几天,2004年有人在内蒙古又挖出一根元代的铳来,上面的纹身是八思巴文,专家一考证,说是公元1298年造的,这一下至顺三年铳的风头全被抢走了,阿城铳终于靠兄弟报了仇。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4:铳指千军

  既然蒙古人不想让我们知道,那我们就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再说他们的阴事,赶紧来说明朝的火药武器。到了明朝,中华大地上,从此真的开始枪声阵阵、炮声隆隆了。南面的广州城里,北方的大草原上,枪炮声当时是此起彼伏。

  连体婴儿铳这时被强行分割,最后兵分两路,一路成了小弟,它不停地缩小身子骨,朝枪而去,成了当时的手铳,另一路当了大哥,它身板越来越强壮,后来终于修成正果,成了大炮。枪炮的叫法当时有点混乱。明朝前期,铳有时也叫火筒,后来才一致叫铳。进行产权改革、分了家后,枪炮在名字上依然连体,两人虽然努力过,枪有时也被称为枪,炮有时也被称为炮、大礮(pao),但没有用,他们大多数时还是合用一个名字:铳。不过为了区别,当时的人会在前面加一个定语。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电影里的男主角出场,有时会自吹一下,称自己是“风靡万千少女、改善社会风气、四大才子之首、江南唐伯虎”。明代的人也是这样,喜欢在枪炮前面加特别酷的定语,所以手铳有迅雷铳、震叠铳、掣电铳、千里铳、三眼铳、七星铳、八斗铳、旋机翼虎铳,等等、等等,炮有将军炮、虎蹲炮、旋风炮、威远炮,后来大炮名字越叫越长,越叫越扯,什么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轰天霹雳雷火炮,甚至还有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差点没叫出“毁天灭地、四方神佛怕怕炮”来,炮还没打,我们的头就先昏了。大概这就是他们的本意吧。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火药武器发展到了这时,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出现什么新式武器、去帮我们争什么名分了,我们开始希望他有用,而且有大用,不要像那个突火枪一样,有其名而无其实。说来好笑,突火枪的威力不在打出的子弹上,而在发出的声音上。以前我怕你丧失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所以没告诉你,突火枪只能打十几米远,声音却很响,传得很远。基本上他是靠声音威慑敌人,不过用声音吓唬人,只能一两次,次数一多,也就黔驴技穷。所以我们希望明朝的火药武器能够靠子弹杀人,并且要让敌人成排地倒下。要知道,满清人马上就要来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上面列出的那些武器名称上,你可以发现,明朝人还是对得住我们的期望的。经过几百年的厚积,枪炮在明朝终于大放异彩。就像一个单身了很久的光棍,忽然结婚,其干劲可知。

  在带你去明朝的军火库参观前,我得先澄清一件事,文章开头时我曾说,明朝开国后,每三年造大炮三千门、火枪三千枝,这个虽然是史书上说的,但不准确。不准确在数量上。为了让你对明朝用火铳的情况有个直观的认识,我给你两个数字。在1415年的永乐十二年,三月份时,有关部门最少造了6319支火铳,同年九月,又造了最少8387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明朝一年造枪炮的数量最少就有一万五千支,那么明朝的枪炮总体数量应该在几十万支左右,既然这样,为什么他还打不过满清人?枪炮打不过刀箭,岂不是笑话?对此,我还是那句话,要想知道答案,你得往下看。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明朝的火药武器,我不得不提醒你一声,接下来我会提一些枯燥的技术参数。说宋代的火药武器时不需要这样,你不会让我告诉你突火枪究竟是打十五米还是十六米吧?但说明朝的就必须涉及到技术参数了,这可能让你觉得无趣。好消息是我会尽量将这种枯燥转化成有趣,这就是我的工作嘛。误导别人喜欢历史,一直是我最爱做的事,误人子弟,乐此不倦。用正确的事去误导别人可是技术活,一般人不要模仿。不然我就没饭吃喽。

  下面我们赶快开始。明朝的枪炮造得太多了,发展过程十分曲折,所以要分为好几个时期。第一个是朱元璋的洪武时期,第二个是他儿子朱棣的永乐时期。后面还有两个时期,不过以后再说。洪武和永乐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对时间的污染,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切一段时间下来,在上面用年号打印记,让它属于自己。这些王八蛋真是贪婪。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的洪武时期是从老朱登位,到第二个皇帝建文帝跑路,因为建文帝在位时间短,在武器制造上没什么建树,所以只能跟着老朱混。朱棣的永乐时期,是从朱棣打跑建文帝登位到正德年间。朱棣的永乐时期快要结束时,中国和欧洲在火药武器上,来了一场大对决。当时在战场上,中国军人和欧洲军人枪对枪、炮对炮地干了一架,干架的胜负如何,请看续集第三期。

  第三个时期因为涉及到了欧洲,事情太大条、太复杂,我现在就不说。外交无小事,牵涉到了国际事务,一定要小心谨慎嘛。等详细说完了第一、二时期,我再泡壶茶,慢慢唠给你听。这时我们不但要替明朝担心满清人,还要替他防着欧洲人,做一个中华子孙,还真是累人。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就说朱元璋时期的中国枪炮。一切都要从一次送礼说起。元朝末年朱元璋刚刚开始闹革命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神秘人,说是要送一件兵器给他。老朱当时还是土包子,以为对方送的不是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张飞的丈八蛇矛枪,可看到实物,老朱纳上闷了:这是什么?棍不像棍,枪不像枪,还是空心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神秘人一点火,就听一声巨响,震得老朱差点没趴下,再看前方,分金裂石,端的是威力无比。老朱这才知道世上出妖怪了,从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个神秘人叫焦玉,他应该是元朝政府军火部门里的工匠。送给老朱的武器,他说叫火龙枪,其实就是火铳。这种火铳是什么样子,现在谁也不知道。焦玉这个人正史上没提,据说他写了一本书,叫《火龙经》,现在也有,可经人考证,发现是明朝时候的人伪造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可是杀人方面的行家,对火铳在杀人方面的才华自然欣赏,所以后来混到地盘、有了财力后,他就让人大造特造起火铳来。当时的情况是,元朝已经日薄西山,墙倒众人推,这时想淘金、招工的人,都打反元的旗号。反元这个大蛋糕,每个人都想抓一块。我们中国人一向有吃独食的习惯,根本就没有互订条约、分工合作的传统,就是订了条约,也是为了享受日后撕毁的快感,所以当时就出现了只准我革命、不准你革命、你要想革命、必须跟着我的恶性竞争,结果元军还没打过来,革命军自己就火拼上了。

  军阀混战中,火铳可没少替老朱卖力,在攻打另外的反元家陈友谅、张士诚时,老朱都是铳指敌军。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有铳,不过因为他们最后败了,说他们就显不出铳的威力来,反而让先进武器沾上了晦气,所以我不得不歧视他们一下,只说老朱。大家就不要再用看待汉代、三国时战争的眼光,去看老朱时候的战争了。老朱的时候,已经开始枪炮齐发。所以你看电影电视时,如果说的是老朱以后的事,而里面打仗时没出现枪炮的话,这样的电影、电视基本上是胡编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消灭了同类、赶跑蒙古人后,对铳的威力念念不忘,所以当时政府备战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造火铳。这就不是军阀的小打小闹,而是大规模的有计划生产了。在等了几百年后,我们中国终于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造枪造炮的高潮。不要忘了,这时是1368年。不过老朱造铳,采取的依然是闹革命的那一套,只准我造,不准你造,造枪炮是政府的事,老百姓碰都不能碰,更别提拿那么一把了,所以中国的禁枪其实是从明朝开始的。

  宋代和元代,政府里虽然已经有了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部门,但和明代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老朱是将造枪造炮工作当做重点工程来抓的,为之配备的机构十分庞大。政府里制造军火的部门,开始时是宝源局,后来是军器局。宝源局本来是造钱的,相当于现在的铸币厂,古代的货币是用金属做的,而枪炮也得用金属造,所以老朱就一事不烦二主,让宝源局兼了差。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建立后,老朱开始整顿军工企业,整顿的结果是宝源局出了局。一般认为,宝源局在洪武八年退出了军火市场,由军器局接了手。不过宝源局依然没能逃得过兼职的宿命,永乐年间,他甚至造起了锄头、钉耙、锹。让国家铸币厂造农具,估计宝源局的领导想想都窝心。兼并了宝源局军火生意的军器局,当时不但造枪炮,也造刀箭。这让老朱很担心,担心军器局的精力不够用、对枪炮不重视,于是琢磨上了。

  琢磨的结果是,他自己办了个私人军工厂。古代皇帝房子多、女人多,事情自然也多,所以专门有一套系统为他办事,这套系统是他私人的。一开始老朱只是在这套私人系统里一个叫内官监的部门名下,设了个火药厂,后来还是不放心:枪炮是大明的未来,马虎不得啊,另外有个写文章的造谣说欧洲人和满清人以后会打过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小心驶得万年船,于是他索性在自己的私人系统里,又设了个叫兵仗局的部门,垂直领导,专门造枪炮、火药。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