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满志援松潘呕心沥血铸师魂
(图为安徽省省长助理、省委秘书长梁卫国奔赴松潘慰问我们)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路小学李鹏飞
一、困难面前志未灭,大山深处不言愁。
2009年8月28日我们在市教育局的欢送下,到达省城合肥和全省其他十八名支教老师汇合。29日我们抵达松潘。30日我们就到支教学校报到。9月1日正式上课。
我支教的川主寺中心学校,现有学生四百多人,由于这是一个藏族聚居区,学生绝大多数是藏族。在我们来校以前,学校仅有在职教师36人,我们两位支教者的到来,不仅极大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学校离县城约17公里,是离城较近的一个支教点,只有一条依山傍水、蜿蜒盘旋的环山公路通往县城。
学校四面环山,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安徽支教队在松潘的三个个支教点所处海拔最高的地方,由于高原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晴天紫外线异常强烈,我们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映,虽都采取了防范措施,但仍难逃被紫外线灼伤的厄运,脸上相继出现了脱皮现象。
这里时常停电,网络不好,手机信号不强。有一次我给母校校长发短信,连续发了七次,都是失败,直到第八次才成功发出。我长长出了一口气,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为此,我还惹得一些亲朋好友的不满,“不就是到灾区支教了吗?连个短信都不会!”他们哪里知道,有的短信我们在五六个小时以后才能收到,甚至有的在一夜醒来,走到室外才能看到呀!电话信号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坐在办公室和宿舍里,基本都是无信号。就是有了一点信号,通话时也是断断续续。经常看到这里的同事拿着电话往操场上跑,那都是信号不好惹的祸呀!我和队友戏称,学校最可爱的地方是厕所,因为那里信号最好,位置绝佳,无遮无挡。而被支教队誉为“无处不在”的陈小平处长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我们生活及工作上还存在哪些困难,为我们排忧解难。组织上的关心和帮助,像一股暖流注入我们的心田,更加激起我们的工作热情。
二、辛勤耕耘育幼苗,心血浇开“格桑花”
我们支教点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是藏族人,他们文化水平低,教育意识淡薄。很多家长连小学都没读完,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认识几个字,学会加减乘除,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孩子上学就是长肉长骨头的”,有些家长则认为教育是费钱又费力的事,还不如在家挖虫草,放牛羊。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偏低,学校完成“普九”任务也面临重重困难。基于家长意识、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低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现象。我们仍然充满激情,以自己的豪情来带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面对恶劣的教育环境,我们没有放弃,也不愿认输,而是坚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克服学时少,学生基础差,缺乏教辅材料和教具等困难,立足三尺讲台,倾力奉献。
我接任小学六(2)班的数学及美术、体育课,外加三节晚自习,总课时数为每周十七节,另外还兼任学校教导副主任。其实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支教学校的沈主任告诉我们:你们两个必须有一个教数学,因为不缺语文老师。单老师要抓阄,我说还抓什么阄呀,你语文比我教的年数长,也肯定好,让你改教数学,恐怕难度更大。于是我就改教数学了。我心里知道,这对我是个极大地挑战。但我相信,服从分配,完成使命,这是我们支教老师的首要任务。我知道我要付出更多,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还记得第一个晚自习,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十五乘以十五的”题目,一节课下来,就三个做对了。我简直无法想象,心里翻江倒海,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心里明白,“急”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于是,我就从孩子们的基础抓起,每天要求学生课前背诵乘法口诀,布置的课外习题适量、新颖,另外还注重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优生”的积极性,也使“学困生”的成绩有了稳步提高。在补缺补差的同时,每天晚上我总是要认真阅读教材,力求“书不读熟不开讲”。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网观看小学名师的教学视频,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由于不适应干燥的高原气候,我原先的慢性咽喉炎更加严重,我只有经常忍着疼痛、带着沙哑的声音上完一节又一节课。
针对这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采取了“循序渐进、以点代面”的教学手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来自编教材,自编习题,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不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下,经常有学生来向我请教问题,我总是耐心地和学生交流、探讨、思索,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拥护,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九月十八日,我们学校主管数学教学的宋校长,推门听课到我的课堂。使我深受鼓舞和启发,也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真谛。
九月二十二日,松潘县毛尔盖片区的老师到我们支教学校来听课,我作为支教老师代表,上了一节公开课,和兄弟学校老师进行了友好诚挚的交流。
十月二十四日,在川主寺迎来许多贵宾。其中阿坝州教育局的何局长也亲临现场。我们滁州的三位支教老师在川主寺学校的关心下,向川主寺片区开展教研活动。哪知却迎来了州教育局的三位领导和县教研室的彦主任、罗老师等上级领导的关注。而我的报告《如何做好语文老师》也得到了州教育局的何局长、州教研室的何老师、王主任的肯定和鼓励。
今年的4月15日,我们滁州的三位支教老师再次来到松潘县青云小学,开展了安徽智力援松献课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来自全县的各个小学的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的一致好评,也拉开了支教队伍在松潘的教研序幕。
三、牵手搭桥,让爱延伸。
在川主寺小学的每一天,我都不时地看到那些穿着单薄,经常手里捧着一个馒头在自来水旁边转悠,我的心是何等的沉重。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了博客,没想到这些小事引起了我的母校同事和领导的格外重视。他们在学校开展了爱心募捐,为灾区的孩子献上了一份爱心,一份诚挚,一份关怀。此举也受到了川主寺小学师生的深深谢意。我知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激励每个人,也会让皖松人们更加亲切,让孩子们会快乐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留下美好的回忆,更主要的是学会友爱,让爱心飞扬,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下一代何愁无爱呢!
支教第二学期,在我的联系下,安徽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又给我校特困生送来了衣服,我还自费给本班的学生每人添置了一个圆规、一套尺子、一本日记本。这些都让学生无比感动,真正感受到了“皖松一家亲”!
更令我们激动的是,亲人没有忘记我们,同事没有忘记我们,领导更是没有忘记我们。5月14日,滁州市教育局的谢科长、琅琊区的武局长、我们学校的夏校长和二小的欧校长亲临我们支教学校,来看望并慰问我们!那是我们最激动的一天!领导们的到来,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和无限的鼓励,让我们更加坚定完成光荣的支教任务。特别是谢科长的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鼓励,让我们动力十足,信心百倍,我们会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定当凯旋而归!
六月十日,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也赶来松潘慰问我们。李明阳厅长一行六人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宿舍,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每个细节,无不透露出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期待。
光阴似箭!一晃,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经过去快一年了,我们还是时时想念那里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同事,还有那里朴实热情的松潘人民,那里风光无限的山山水水!松潘——我的第二故乡,学生——我终身的孩子,愿他们的明天更加灿烂,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