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02|评论: 0

地震遗址公园地底 长眠着780位东河口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1 10:00 | |阅读模式
地震遗址公园地底 长眠着780位东河口人

  ( 2011-04-21 07:50:35 )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一位游客在遗址公园凭吊
2010年,公园新添“大爱崛起”碑
游客在地震公园摄影留念
  鲜为人知的是,废墟上原地重建、变为良田还是修建地震遗址公园,曾经存在过争论
  ●在废墟上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公园,目的是让逝者安息,让灾难不再成为人们的梦魇。
  ●在废墟上建“纪念碑”,东河口建地震遗址公园的原始想法来自于幸存的东河口人。
  从前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群山环抱,青竹江、红石河在此交汇,山上是一层层的梯田,河边是肥沃的水田,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2008年5月12日,“轰轰”三声闷响,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高山错位,河流改道,780多位勤劳善良的东河口人永远长眠于近百米深的地下。
  三年时间,从家园到废墟,从废墟再到遗址公园,巨变恍如沧海桑田。行走在公园间,默念着780多位逝者名字,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轻。
  废墟为何要建成公园?面对长眠废墟下的亲人,规划者如何做到尊重生命?今天,华西都市报记者向您讲述地标东河口的重生故事。
  重访
  村庄消失亲人深埋百米地底
  “我不愿离开这里,亲人在这个地方,一个在脚下,一个在上面。”
  2011年4月12日,暖阳高照。下午2:40,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里静悄悄的。公园里竖着十几根形如十字架的木架,实际上,这是老房子的屋梁,当地人称它为穿斗。
  “人就埋在那下面。”
  守园人何先通说话时,连头也不抬一下。他的妻子及10多位亲人,也在这110米深的地下。
  因为来拜祭的人很多,何先通开了个香蜡铺子,铺子中间,挂着一幅东河口震前照片。照片上,详细注明着社、院以及学校、电站的位置。
  “我们现在坐的这个位置,是以前村上的水池。”他说,海拔1500米的王家山下以前是一片开阔的谷地。谷地四面有王阳坪社、三元坝社、后院社。“我是后院社人。我们都被评为文明新春户,家家通水泥路,有沼气……”
  大地震发生时,何先通在太原打工。3天后回到家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村庄活生生地消失了。”擦干眼泪之后的他明白,自己只有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儿子在读书,需要照顾。
  守园、守铺子,他依然忙碌着,他说,要守护妻子,一直到老。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牵挂,“不论是游客,还是记者,我有义务将东河口地震的前后讲述给世人。”
  放轻脚步别惊扰了长眠乡亲
  记者上山的步子走得特别慢,因为地底下有被埋的乡亲,怕打扰了他们的长眠。
  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中,还留着
  晾晒的衣服、水瓶、电视机,讲述着曾经的北川。
  东河口的悲伤,却全部埋在了地下。
  与何先通店铺前那张旧照片对比发现,王家山不在了,东河口的西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它是因巨大的山体爆发而形成的堆积体阻塞河道而形成的,据说水深达18米。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沉积,丰富的矿物质已经使堰塞湖水体呈现蓝、绿、金黄色等多种颜色。那里曾经是一片良田,还能看到湖中间残存的电杆。
  下午4点,记者绕过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沿着一条刚修的乡间路,朝山上走去。
  在这里开农家乐的何清凤说,“地震后不久,温家宝总理来我家,与受灾的乡亲们聊了接近1个小时,让大家不要放弃。”总理的话,让他铭记在心。
  坐在农家乐的饭厅里,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小屋里是木架结构,外层是石砖。他说,“这种建筑结构,比较安全。”
  在农家乐的正对面,正在修建一座大桥,主要是为了保证汛期交通。去年8月,东河口遭遇了泥石流。何
  清凤告诉记者,“大桥修好之后,将对地震遗址公园起到保护作用。”
  青瓦白墙新村沐浴在阳光下
  87岁的李正玉老人坐在屋檐下,享受着暖阳沐浴,时而与过路的邻居打声招呼。
  2010年春节前,在当地政府帮助下,100多户未外迁的东河口村受灾群众搬进了钢木结构的永久性住房。
  据东河口村村支书王均成介绍,实际每位村民只花了400元左右,便将住房建成。现在他们村家家都有3间以上的新房,家家水泥路相连,不但有村民健身广场,还有村民活动室。
  如今,站在地震遗址前极目远眺,昔日灾区第二大堰塞湖——东河口堰塞湖,像明镜般点缀于山间;柏油路阡陌俨然;山脚下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北风格新家园整洁漂亮。阳光下的村子,平静而祥和。
  东河口村边的青竹江依旧在流淌,在东河口人的血液里,也有种精神在流淌:无惧艰难、从头再来。
  重生
  国家4A级景区省级地质公园
  青川县旅游局长沈兴娜告诉记者,目前,遗址公园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纳入“三基地一窗口”教育区,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地质公园、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并被成都理工大学授予地震地质灾害科研教学基地。
  开园后,公园迅速成为科学考察、感恩纪念、寻亲祭奠的重要场所。截至目前,已接待国内外游客80余万人次。其重要组成部分青川地震博物馆由浙江全额援建,浙川携手共建。建筑主体、游客中心等已于2010年9月完成,地震灾难体验厅、4D影院、科普厅等,将于2011年4月底全部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幕后
  艰难决策废墟上建遗址公园
  2008年11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
  在此之前,为了揭开一些不解之谜,有效保护地震遗址,青川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启动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废墟上原地重建、将废墟变为良田还是修建地震遗址公园,曾经存在过争论。
  为纪念亲人东河口人想立纪念碑
  废墟下掩埋了780多名东河口人,这里建成公园,是否存在不敬畏生命的矛盾?
  但是青川没有停留在争论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东河口人。
  青川县旅游局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负责人沈兴娜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东河口建地震遗址公园,原始想法就来自于东河口人。
  地震发生后,东河口从青山绿水“变脸”为一片废墟,无论是进行原地重建,还是将废墟变为良田,几乎都是不敬畏生命的做法,因为,在110米的废墟下,还
  掩埋着780多名亲人。
  于是,幸存的东河口人上书一封联名信,希望能在废墟上立一块纪念碑,以此纪念逝去的亲人。
  从点滴做起修建过程中尊重逝者
  其实,东河口人的想法,与县上的灾后重建规划不谋而合,即在东河口建地震遗址公园,让它记录灾难,记录汶川大地震这段历史。
  工作人员开始征集东河口人的意见。
  “有这么多相识与不相识的人,从各地赶来祭奠我们的亲人,我们感到很安慰”;“我们的家园没了,亲人没了,建公园,我们还可以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东河口人没有反对。
  沈兴娜说,“在掩埋逝者废墟上建地震遗址公园,不仅没有不敬畏生命,反而是一种尊重逝者的表现。修建过程中,为尊重逝者,我们从点滴上做起。比如在废墟上竖立十字架形的‘穿斗’,就寓意着居民遗址。”
  3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废墟已是公园,新的家园又静卧于山水之间。
  对话
  建遗址公园藏着青川人的“私心”
  华西都市报:为什么要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公园?
  沈兴娜:灾难过后,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在废墟上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公园,目的是让逝者能够安息,让灾难不再成为人们的梦魇。
  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公园,还藏着青川人的“私心”。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的爱心如潮水般涌来,让青川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无疆大爱”。建地震
  遗址公园,就是要让她成为青川人常怀感恩之心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逝者,激励生者的精神家园。
  不仅如此,还要让公园成为自然科学的“科普学校”、成为激发爱国情,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成为青川县旅游产业重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形成旅游经济链条的突破口。
  地震遗址群选址东河口最为适合
  华西都市报:为何地震遗址公园选址东河口?
  沈兴娜:东河口遗址,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因此,选址建地震遗址公园,东河口最适合。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是由浙江大学作出的。主题围绕“纪念、感恩、发展”三个关键词展开。整个建筑群庄严肃穆,与遗址公园内各处展现青川人感恩、自强等石刻标语相得益彰。“大爱崛起”碑矗立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内,象征着“青川经历了地震的洗礼,在废墟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碑身四个大字由马识途老先生书写,碑体旁是一堵形似王家山造型的纪念墙,墙体上刻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青川遇难者姓名。
  地标档案
  青川东河口,有人居住的历史可上溯2300多年。东河口村为青川县红光乡所辖。东河口村是红光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这片开阔谷地里容纳4个社,王家山社、王阳坪社、三元坝社、后院社。
  2008年5月12日距离震源点映秀300公里的青川东河口,海拔1500米高的王家山崩塌,780多人被埋。
  2008年11月12日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
  目前遗址公园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等。

华西都市报记者周海波梁波摄影杨涛刘陈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