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江南女的青川情怀
陈华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五月,应是夏花绚烂,生机勃发的时节。然而,2008年5月12日,当五月的阳光还在和暖地照耀大地,一场巨大的灾难悄然降临巴山蜀水。瞬间,这块曾经美丽的土地变成人间地狱,天府之国秀色尽失,生命涂炭,满目疮痍。之后,余震不断,地震就像一个继续张开血盆大口的魔鬼,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吞噬。
“5.12”四川大地震后的第五天,有一个江南女子,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幼女稚气的呼唤,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踏上那块危机四伏的灾难之地。
别人劝她:“你——,一个女的,孤身一人去灾区。你知道那里每天余震不断,一不小心,死在哪里都不知道。写遗书了没有?”她说:“我是绝对要去的,也绝对不写遗书,因为我是一定要活着回去的。”她先从杭州坐飞机到成都,在成都机场,她这个“路盲”已分不清南北,晕头转向,但是她不顾晕机的劳累,背着帐篷、雨披和简单的包扎创伤药品,又独自一人辗转闯到当时的重灾区青川县。在那片失了五月颜色的废墟上,她劳碌的身影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她,就是地震后第一个到青川采风的浙江女作家李素红,一个出生于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脚下、成长于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杭州女子。
一
主震后的青川,余震连绵不断,山体随时可能滑坡,有些来往的车辆被山上滑落的石块砸中,车毁人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在灾难面前,宝贵的生命脆如薄纸,生命随时消失。多少人想方设法逃离灾区,逃避责任,而李素红偏偏抛下杭州安逸的生活,担起民族大义,肩负起良知作家的责任,挑战生命的极限,几次上青川,一次又一次地把爱洒向青川的山山水水。在废墟中,在堰塞湖旁,在危楼间,在滑坡边,都可见到她的身影;木鱼、红光、乔庄、竹园、凉水、关庄等乡镇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把所带来的救灾物资全部发给灾民,而自己饿得晕倒;她把随身带来的几千元钱全数捐了出去,自己口袋空空如也。在木鱼中学采访,她为该校捐赠了1000元钱;在采访木鱼一位遇难学生家长时,她哽咽难语,把包中仅剩的300元钱掏给了他。
她时时刻刻牵挂着灾区的群众,感同身受他们的悲痛。在她写青川的文字中,处处可见她的关爱与悲痛。“想象着这样的夜晚,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闹,而如今,这一切可能只会在另一个世界重现,陪那已逝的人,永远不复存在……当我无法忍受的时候,我可以踏上回家的路。可是,曾经有过和我一样拥有很多美好梦想的他们,所有一切的一切已破碎,曾经的努力和拥有都化为乌有……无奈、迷惘、痛苦、等待……在他们脸上我读到了太多、太多的创伤和离别,明天的你们会去何方?”(《明天的你们会去何方》)回到繁华的杭州,她的牵挂更是魂牵梦萦。
对李素红的爱心行径,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她的走访充满同情,她的问候充满关爱,她的安慰充满温馨。”
在青川的“帐篷新闻中心”几乎无人不认识她。她很特别,其他人都是临危受命前来的新闻记者,只有她才是自发到青川采风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个柔弱的女性;她很勤奋,每天一大早,她就搭乘记者们的车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地采访、拍照、慰问;她很能吃苦很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在那样的恶劣环境,她要面对的困难何止是自然灾难?在地震初期,住宿用的帐篷十分紧张,新闻中心男多女少,好几个晚上,李素红只能和十几个大男人住在同一个帐篷。如雷的鼾声混合着汗臭味、烟味,还有那不可预测的余震,很难想象,习惯了优越生活的李素红是如何熬过那些夜晚。不管夜晚是如何的难熬,第二天天一放白,这个爱美的女子几乎又是第一个起床,简单梳洗打扮罢,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在灾区,她有过孤独、寂寞、绝望,有过风雨交加的夜晚,车子死火在山体滑坡的山路上,孤独地一个人面对荒山野岭的无助与恐惧的经历。也曾经与死亡零距离接触,但她没有因此退缩。
“我不会放弃一点点活着的机会/告诉自己/所有的痛/都不是痛//在我生命没有终止之前/我会顽强的活着/即使面临人世间最苦难的生活/我都不会放弃一点点活着的机会//如果脚下的土地不见了/我会在石头的缝隙里生根发芽/如果春天的阳光已不再/我会在冰天雪地里骄傲地绽放”(《我不会放弃一点点活着的机会》)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李素红的坚强与信念,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她才能凭着惊人的毅力克服所有的因难。面对这样的女性,怎不叫人肃然起敬!
你是美丽的精灵,爱的使者
你将这爱心呼唤的构思
你将这美丽期盼的想象
和着五月的丰收曲
写进青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诗行
——柳桂华《美——赠别杭州女作家李素红》
这是青川县委外宣办主任、县文联主席柳桂华写给李素红的赠诗,写了她的美丽,她的青川情怀。
从第一次踏上青川这块美丽而疮痍的土地,她的泪便洒满了青川,她的爱也洒满了青川,从此有了她一生的牵挂。她将博客特意命名为“泪洒青川”,可见她对这块土地是何等的深情。地震至今,她已多次到青川灾区采访,每次都要呆上近一个月时间。她说:“每一次来,沿途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这真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是的,这是一幅将会载入史册的历史画卷。历史将会记住“5.12”大地震,历史将会记住地震中英勇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历史将会记住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无私援助。李素红是幸运的,她参写了青川的历史,也见证了历史:她见证了地震带给青川人民的悲伤与坚强,见证了抗震救灾勇士的忘我与勇敢,见证了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支持。是她的大爱成就了她的“幸运”;是她的坚毅,让她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2009年的5月初,她给我发来短信,说又去灾区。这次去有一个重要的行程,那就是参加她的新作《樱桃红了》(原名《爱在延续》)的首发。《樱桃红了》写她在青川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为“牵挂在青川”、“往事不堪回首”和“骄傲的浙江人”三章,描述了地震带给青川人民的苦难,凝聚了作者对地震死难者的追忆和对抗震救灾勇士的钦佩,并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推出了这本新书,意义非凡。除了文字,她还把自己作的词谱成曲演唱。5.12特别节目,她的作品《希望在废墟中诞生》为浙江唯一入选歌曲,央视直播,地方台转播。
“给予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快乐。我会一直关心青川,并唤起更多人关注青川。”通过写青川的故事,她要让中华大爱延续,让爱绵绵不断永不停息;让更多人的人了解青川、帮助青川,也让青川的受灾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明天的太阳依然美丽!
二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高度称赞她是一个有着“美丽情怀”的作家。
李素红的确是一个有着“美丽情怀”的江南女子。她的美丽,在她的外表,在她的内心,在她的精神气度,在她的才华。她浑身上下都散发出迷人的美丽,动人的魅力。
当我越是走近她,她的美丽情怀越是把我征服。
最记得,诗人汪国真给她的作品《有梦在江南》序言中这样评价:
“李素红是个奇女子。
她能诗、能文、能书、能画。
她的诗文自然、生动;她的书法秀丽、洒脱;她的绘画简约、含蓄。我以为,即便在文化界,修养如此全面的女性也并不多。”
从此,在我记忆里,在江南,有个琴棋书画样样通的奇女子,叫李素红。
我见过她的相片,她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美丽,柔顺、温润,还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妩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的美恰到好处,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素面朝天,她的美依然光彩夺目,依然赏心悦目。
她是一幅江南美景,小桥流水,碧柳画舫,月满西楼,书韵茗香,素手抚琴,古筝悠扬。我远远地欣赏着。
她的博客放有她跟蔡国庆、杨澜、林峰等明星的合影。相片里的她,光彩照人,笑厣似花,亦如一颗明星,熠熠发光,星光灿烂,逼人眼帘,叫我不敢直视,只是远远地仰视。直到有一天,她主动给我发来热情洋溢的短信,手机那端传来她柔美的声音,我才敢相信,这个多才多艺的美丽女子,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更不是供在神坛的“神”,而是一个可以接近的善良朋友,一个食人间烟火、重情重义的朋友。
从此,我开始用心读她。读她,就如读一本外表装潢精美、内容丰富多彩的书;读她,感觉如春暖花开;读她,叫人爱不释手。
美丽的女子往往只是充当“花瓶”的角色,但李素红不是。她拥有美貌,还有智慧、胆识。她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女人:“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回头,我希望看到一个让我自豪而骄傲的女人。她具有张爱玲的才气、林徽因的气质、周璇的执着、董竹君的财富。她们是我心中深爱的女人”,她特别欣赏董竹君“无论怎样的人生,我都想拥有董竹君的那一份属于自己的财富,靠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成就感。”(《笑着面对不管一切如何》)事实上李素红就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打拼,终成就自己的事业。在人间天堂杭州,她拥有自己的实业,事业如日中天。她曾给我看过她公司的图片,从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漂亮豪华的装潢,可以想象公司的实力是何等的雄厚,可以想象她的生活是如何的富足,如何的无忧无虑。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李素红的写照。一个女子一次次地放下繁华都市的优雅生活,去到危机重重的灾区,如果不是对那块土地爱得深沉?那又是什么?她已功成名就想还贪图什么?
所以我相信,爱,是重要的元素。
她爱青川的一草一木,就如爱自己如诗如画的家乡。
她爱青川人民,就如爱自己骨肉相连的亲人。
她爱青川的孩子,就如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胜过爱自己的骨肉。“记着妈妈说过的每一句话/孤独时远方的牵挂/无论沧海桑田/你是妈妈心中永远最珍爱的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永远最珍爱的宝贝》)她对灾区孤儿的关爱可见一斑。
青川,李素红洒下的都是爱;青川,是她一生走不出的牵挂。
作者简介:陈华清,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从事高等教育、培训工作。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妇女报》、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散文选刊》、《粤海散文》、《华夏散文》、北京《诗词世界》、《现代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人民代表报》、《旅游》、《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雁鸣湖》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小说、散文随笔入选多种文集。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