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背后的奇迹
——来自绵竹清平乡和理县木成沟的两个范本
2010年8月,一连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城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目前已致1435人遇难,330人失踪;13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7人遇难,7人失踪;14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堰塞湖导致岷江改道,映秀新城被淹;18日,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发生严重泥石流,目前已致29人死亡,63人失踪……
据四川省的初步统计,自8月12日到19日17时,全省共有14个市州、67个县市、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因灾死亡16人、失踪66人;国道213线等4条国道、6条省道及100余条县乡道断道,受损公路里程达3100公里……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8.9亿元人民币。
在这些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毫无一点办法,只能疲于奔命,甚至坐以待毙?
绵竹市及其清平乡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8月13日的那场巨大灾害中,清平乡的泥石冲出量达500多万立方米,其规模远大于舟曲,是国内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然而清平乡的5400多名群众都实现了安全转移,只有7人是在转移过程中因躲避不及而遇难,伤亡代价降到了最低。
清平乡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据新闻报道,早在今年4月,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就全面排查了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查出隐患342处,其中清平乡115处;8月10日,清平乡接到暴雨预警后,11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员立即全部到位,实行全天候监守,随时报告监控情况;8月12日夜起,清平乡遭遇当地有史以来最大强降雨,短短两个半小时,降雨量就达200毫米;至13日晚23时40分,鉴于雨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绵竹市国土资源局要求清平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此时,距离泥石流大量涌来还有近1个半小时,5000余群众为此赢得了安全撤退的宝贵时间。
有关专家指出,绵竹市和清平乡的经验有四条:一是有应急指挥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二是有详细的应对预案;三是有及时的预警;四是危机时刻果断组织撤离。
其实,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在绵竹和清平,是有眼光的人在谋划,知道该干什么;有执行力的人在落实,不停留在纸面上!
令人高兴的是,清平乡的奇迹并非个案。
如果说清平乡是在应急体系、预防预警等软服务方面卓有成效,稍早之前,在四川省理县的木成沟村,由湖南省对口援建的木成沟农村公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范本,关于硬件、关于质量的范本。
木成沟村在哪,不一定有几个人知道,但理县古尔沟镇拥有“川西第一汤”,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那“汤”,就来自海拔3000米左右的木成沟里。
今年7月16日下午4点多,本来无风无雨、风平浪静的木成沟头突然传来“轰轰隆隆”的巨响,正在沟边采收白菜的几个村民抬头一看:“不好!泥石流来了!大家快跑!”只见无数的石头裹挟着泥沙,还有原途卷来的木头、水管、电杆等杂物,从沟头高处咆哮着滚滚而下,一路左冲右撞,上蹿下跳,万般狂暴地向前奔突,瞬间就填平了长长的河沟,接着又越过大桥,卷上河堤,扑向刚刚修好不久的水泥村道,吞噬着沟边绿油油肥嫩嫩的白菜,撕咬着沟边新建的民房圈舍……幸好事发白天,村民及时避让,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眼睁睁地看着刚建起来的家园又遭如此重创,村民们不禁连呼“完了,完了!”不少人号啕大哭,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幸好,村民们在第二天抢险的时候发现了奇迹,给绝望的心灵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慰籍。
8月4日我陪记者前去木成沟采访,也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
从古尔沟镇右拐进沟口,顺着木成沟路大约走上一公里,就到了泥石流的灾难现场。沿途所见,道路两边满是半人高的泥石墙,其中夹杂着水管、树根、草席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道路外边,几公里长的老河道已完全被大大小小的砾石占满了,湍急的流水在刚刚掏出的河道中不情愿地奔涌着,仿佛还在诉说着16日那天的惊恐。在一处工地,见有挖土机正在清理淤泥,还有几个工人正在砌筑驳岸,我们便下车了解情况,大家便七嘴八舌地向我们介绍起当时的恐怖情景来。
当听说我们是湖南援建队员,他们一个个都对我们伸出了大拇指,异口同声地称赞说,你们湖南帮我们修的这条路,质量真的是好,真的是好!这一次可给我们帮了天大的忙了!真是谢谢你们喽!谢谢你们喽!
原来,当第二天有关部门调来挖土机、推土机等机具,从沟口往上帮救灾时,大家起先都觉得木成沟路肯定也完了,谁知大家一段段清掉表面堆积如山的泥石后,却惊喜地发现,去年修好的木成沟路,连同路上的几座大小桥梁,竟然又好端端地露了出来,几乎是毫发无损;更奇的还有,有些路段虽然挡墙都被泥石流洗走了,路基也被掏了个半空,但仅剩下的水泥路面也依然坚挺得很,任凭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具在它身上来来去去作业,清理掉前后左右那些数不清的泥石。大家深受鼓舞,于是一鼓作气,很快就清理完了原有的4.2公里道路,还挖出了新的河道。第3天,收购大白菜的货车就又开进了木成沟村。
“要不是这条路帮我们挡住了泥石流的疯狂势头,不知道损失还有多大呢!”
“要不是这条路好好的,这些泥石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清得完呢!”
“要不是这条路,我家的大白菜就烂在地里了,要损失好几万呢!”
……
作为援建队的一员,我知道木成沟路不过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农村公路而已,是湖南援建理县的几十条农村公路中的一条,但这次因为以其过硬的质量帮助村民们抵抗住了泥石流的冲击,所以得到了乡亲们的无尽的赞美和无边的感激!不过,可以坦然告诉理县父老乡亲,让他们放心的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住质量关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够经得起历史、时间和人民的检验,一直是湖南援建者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并在每个项目上都打上了这一鲜明的标记。木成沟农村公路可以算是湖南援建理县项目质量的一个缩影。
听着乡亲们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激话语,打量着眼前这条基本完好如初的公路,我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只有那些真正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和产品,才有可能经受得住严峻的考验,并进而成为人民群众抗击灾害袭击、迅速生产自救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只有站在这些工程项目和产品背后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不觉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那一所所巍然不动的“刘汉希望小学”,想起了“汉龙集团”负责人那句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亏什么也不能亏教育!你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是楼修不好出事了,你就从公司里走人吧!”想起了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演练的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想起了他们学校墙上那条“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标语。因为他们的赤诚,因为他们的坚守,这些学校的师生们才能够在8级地震中幸免遇难,许许多多的家庭才得以充满欢声笑语。
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此前我们有关方面能够多尽一点点心,让我们的学校医院、让我们所有的公共建筑的建筑质量再好一点点,当地震到来的时候,哪怕就是多坚持一分钟,甚至只多上几秒钟,而不是瞬间即轰然倒塌,也许那些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就不会嘎然而止,就会还在这个如花的岁月中健康成长,他们的父母亲人就不会肝肠寸断,暗自神伤,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幸福美好。
谋事的目光或深或浅,工作的力度或大或小,工程的质量或高或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大灾大难面前,其结果却可能就是天壤之别,很多时候,就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如果悲剧本来可以避免,却因为我们的失职,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致使其一次又一次残酷地发生,这与草菅人命又有何异!为政者难道不应当深长思之吗?
回到本文开头,来自绵竹清平乡和理县木成沟的经验,是比较典型的一软一硬,属于一个问题的两极。从两地的经验看,只要坚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真正做到软的不软,硬的真硬,我们应对自然灾害就有了比较充分的底气,我们的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工作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一方百姓平安,为了悲剧不再重演,希望我们的为政者努力践行之。
(作者:谭学亮,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副队长,13787269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