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室,小课堂
在新闻传媒相对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在几分钟以后传遍全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便在几分钟内,震撼着大地,震撼了全球,震撼着每一个有血性,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的心,于是地震已不只是汶川的,也是四川的,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
地震发生在当天14时28分,这消息震惊了世界,特别是牵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脉搏。人们时刻都关心着地震发生后的救援进程;时刻关注着电视台有关地震救援情况全天候的报道;时刻关心着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目睹震后的惨状,多少人曾流下同情的泪;目睹武警官兵舍生忘死的救援,多少次让人感动流涕;目睹无数志愿者舍弃个人得失,英勇救援,多少次令人动容;救援队刨开废墟后目睹一个个教师在灾难来临时奋不顾身救护学生与死神作最后搏斗的情景,更是令人感动得泪如雨注。当时,我多想只身飞往灾区,尽我所能救助受灾的同胞,但我又有我的岗位职责,每天的语文课上,还有六十几双眼期盼着我的教诲。
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校园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媒体,每天仅有一份迟到的报纸。都说“语文”要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服务社会,如今社会出现了如此重大事情,语文课怎能就置若罔闻呢?我于是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将我从互联网、电视看到的地震情况及赈灾进程,第一时间向同学们转述,让同学们的心,跟着灾区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我向同学们讲述了地震的范围、级别规模及受灾情况,特别讲述了地震来临时几位老师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保护学生牺牲自己的英勇事迹:谭千秋老师用双手张开如鸟翼一般,把四个学生护在桌下,用一个人的死,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活;向倩老师用柔弱的身躯,却以钢铁一般的意志支撑起将塌的门梁,让学生安全逃生,而自己却惨遭不幸;吴志平校长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灾难预防的教育和演练,不失重金加固校内教室,在如此大的地震面前,教室仍屹立不倒,创造了大地震面前零伤亡的奇迹、、、、、、
我还讲述了九岁的小朋友林浩,敢于责任担当,从废墟中背出了三位受难的同学;一群同学被困废墟下互相支持鼓舞,唱歌解闷,等待救援,战胜灾难的事迹;一位姑娘被埋废墟下,她的男朋友远道寻来,在废墟旁厮守了三天等待救援的感人事迹、、、、、、在教室上的讲述,一次又一次感动了大片同学。
后来,我向同学们讲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救援灾区的行动:慈善家陈光标,听闻地震消息,即捐出善款2亿多元和矿泉水200箱,并投入挖掘机十多台进入灾区救援;唐山十三兄弟以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即时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派出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我国政府更是全力救援,派出了武警、消防官兵15万,对灾区进行全方位的救援;民间的义工也有不计其数涌向灾区,投入救援、、、、、、、真正应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
每一节课前,学生们往往都期盼着我给他们带来救灾的好消息,同学们在我的讲述中常常是表情凝重,气氛肃穆,泪眼潸潸。最为动情的是我在课室声情并茂地朗诵当时网上流行的两首诗,一首是《孩子,请拉住妈妈的手》,一首是《你去了天堂》,也朗诵了当时我创作的诗《孩子,让再看看你的脸》,我朗诵时,情之所至,痛哭失声。同学们也受到感染,有抽噎,有流泪的。
在国难关头,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是任何诗歌鉴赏课都无法比拟的。既让学生深切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让他们情感上受熏陶,加强了学生对国事的关心,对他人的关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抛却了个人的自私与狭隘。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教的高二(9)班,在谢小艳、黄月容等班干部带领下,自发组织了两个募捐小组,利用一个星期仅有的一天休息日,拿着捐款箱到街上一个一个商店去募捐善款。她们两个小组分别负责河东、河西片的募捐,一边散发宣传单,一边作鼓动宣传。商店老板、员工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几十、几百地投入了捐款箱。店主每捐出一笔款,她们都深深地鞠躬,深表谢意,似乎援助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把别人的事,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事。一天的募捐活动,很多同学连午餐都没顾得上吃,共募得1600元钱,另外全班同学在学校倡议下,自己又捐得723元,都悉数交班主任,寄给了广东省红十字会,再转寄给灾区人民。
学生的募捐行为,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丁点提示或命令,是在社会这个大教堂中受到感召,我们的课室只是个小课堂。大语文,大课堂,大教育的理念是我教学中的一次实践,学生的反响,是教学效果的最好明证。
如果因家庭或个人灾难,同学们也许还拉不下脸去街上募捐,但因汶川人民的灾难,国家的灾难,他们却行动力量陡然增加。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是一种责任心,是强烈的爱国心,是及他人之所急的人文关怀之心,是民族凝聚里构成的重要力量。
这堂课,是我一生教学生涯中最成功的一节课。
这堂课,是全班同学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一节课。
这堂课,还是全国人民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作者: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 黄振平, 邮编:517139)
邮箱: huangzp1638@126.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