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90|评论: 2

[绵阳映像] 李调元故居探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0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调元是四川继明代状元杨升庵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学者,诗人,文学家和戏剧家。是一个里程碑似的杰出人物。但是,李调元到底是德阳市罗江县人还是绵阳市安县人?他的出生地是罗江县云龙坝还是安县宝林乡的南村坝?他的居住之所是罗江县境内的醒园还是安县境内的渊园?李氏宗族的祠堂是在罗江县境内的李家花园还是在安县境内的李家湾?近几十年来,绵阳和德阳两地以及四川省内的学者,围绕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也没有谁给出一个合理的和权威的答案来。
为了寻求一个公正的准确的科学的答案,从而大力开发和利用好李调元故居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在安县有关部门和宝林乡镇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罗江县和安县相关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在考察中获得了大量的坚实可靠的资料,有望揭开李调元故居之谜。
关于罗江县云龙坝与安县南村坝之争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史料均明确记载为:“李调元为绵州罗江县人。”现在的罗江县城玉京山上的原宝明寺的旧址上,罗江县投资修建了李调元纪念馆。馆内的许多收藏的实物和历史资料显示,李调元生于罗江文星镇云龙坝,并成长于此,罗江是他的故居。
这样说并不错。在清代,罗江县属于绵州衙门管辖。有一段时间,由于绵阳老城区被水淹了,连绵州衙门都曾经搬到罗江县来的。民国时期,罗江仍然为县的建制。无论是文星镇所属的云龙坝,还是宝林镇所属的南村坝,都归属于罗江县管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1959年。在1959年的时候,罗江县撤销了县的建制,文星镇以及所属的云龙坝,划归德阳县管辖。宝林镇以及所属的南村坝,划归给安县管辖。但是,当时无论是德阳县还是安县,全都归属于绵阳专区管辖。20世纪80年代中期,绵阳专区先后被划分为绵阳,德阳,遂宁和广元等地级市,德阳单独立市后不久,罗江县又恢复了县制,原属于德阳县的文星镇又划归罗江县管辖,自然云龙坝也属于罗江县。而南村坝仍然归绵阳的安县。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说李调元是绵州人,是罗江县人,是安县人,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历史事实。但是,李调元的真正出生地,还是应该在安县。
这得从李调元的祖宗搬迁开始说起。早在明朝末年,李调元的曾祖父李美实,就开始搬家。是从龙安府的石泉场,也就是现在的北川县治城,即后又改名的禹里乡,为逃避战乱而举家搬到了安县的宝林场南村坝。在此地,生养了李调元的祖父李文彩。李文彩经营有方,勤耕苦作,慢慢积累财富,家境变得殷实起来。有了钱,他就开馆延教,聘请私塾老师到家,专门教育他的三个儿子,也就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李氏三兄弟李化楠,李化樟,李化梗。其中,长子李化楠娶妻子罗李氏,在清朝的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4年生下了李调元。从曾祖父李美实,祖父李文彩,父亲李化楠到李调元,在此地已经居住到第四代。
由安县到罗江县的公路,在宝林镇前行10里,便是该镇的南村坝。但是南村坝是过去的老地名,现在的正规称呼是宝林镇大沙村6组。在村口的公路边修有龙神堂,堂前大书“李调元故居原址”几个大字。该村村民李际才向我们出示了一幅彩挂,上书“李氏敦本堂·光照先烈·大清乾隆三十五年秋九月”。据他介绍,原件已经早就烧毁,是乾隆皇帝钦赐给李调元的,现在这件是后人的复制品,但是大小格式都与原件一致。
另一位村民李际春,向我们展示了一本他家祖传下来的一件古籍版本《词品卷6》,书上还清楚的写有“成都杨慎撰,绵州李调元校定”。
在安县的文物普查活动中,有关部门在此地征集到了李调元翰林府的木匾,楹联以及大量石碑,石础,古书等珍贵文物。我们在宝林镇政府大院里,还看见了李调元亲笔书写的一块石碑,上书“赐进士生身,翰林院编修,钦差甲午科广东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里人李调元拜题”。这是李调元在乾隆四十一年时为一位刘氏亲属题写的碑记。
此外,我们在考察中,还看见了李调元被埋葬的墓地,墓碑,李调元亲手修建的举世闻名的专门埋葬被烧毁的书籍书灰的“书冢”,还有他亲笔题写的“书冢”石碑的半块碑,这半块碑上是李调元写的繁体字“书”,另半块碑不知去向。
当地的大量建筑遗址和民间传说,也证明了李调元的出生地在安县宝林镇的南村坝。李调元在《八月十七日由醒园移居南村旧宅》一诗中写道:“南村原是祖居堂,何必平泉恋别庄。清福由来神所忌,浊醪尚喜妇能藏。展开万卷楼初上,洒扫三楹桂正香。不是云龙山不好,里仁为美是吾乡。”在这首诗中,李调元自己就清楚明白地说出了,不是云龙山不好,而是因为南村坝才是里仁,才是吾乡,才是我的祖居堂。
罗江县醒园与安县渊园之争
但是,要说云龙山与李调元完全无关,那也是错误的。
罗江县文星镇境内有一座山,叫云龙山,山下有一块平坝叫云龙坝。坝上现在重新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筑叫“醒园”。醒园内收藏和展示的历史资料和一些珍贵文物,都在力图证明,这个叫云龙坝和醒园的地方,是李化楠和李调元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但是,认为云龙坝和醒园是李调元的故居,却是十分错误的,无根据的。
首先,醒园是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修的,而不是李调元修建的。
其次,李调元是在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离开故乡的。之时,他的父亲李化楠已经为浙江余姚县令。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李调元在余姚参加乡试中举,随后又“游学江浙”,其后又加入官场生活。在这期间,他很少回到家乡。从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五十年间,有据可查的只有在乾隆四十一年回到过故乡。而这个“有据可查”,便是上面我们看见的他写的那块石碑。当然,那块石碑的亲笔题字,也有可能是在外地写好后寄回去的。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晚年的李调元确实在云龙坝的醒园生活过5年。
但是李调元是暂时住在醒园的。囦是渊的古字。根据《罗江县志》记载,渊园是李调元晚年返乡后长期居住的地方。渊园也叫囦园,是以小西湖为主体的群落式建筑。园内还有万柳堂,万卷楼,红梅书屋等精美建筑。园内遍置杨柳,广种奇花异草,风景及其优美。这是李调元返回家乡以后才开始修建的,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内村坝的渊园历经五年才终于完成。在一年的8月,李调元举家从云龙坝的醒园搬到了渊园居住。也就是在这一年的817日,李调元写下了上面那一首关于搬家的诗歌。
在渊园这一住就是整整十二年。清朝嘉庆六年,李调元为了躲避战乱,从安县的渊园急忙跑到了成都。在避兵乱期间,渊园被抢劫一空后,又被乱兵一把火给烧毁了。后来李调元从成都返回南村坝,看见的是一片残垣断壁,满目凄凉。他精心收集的历代古书古籍,他花尽毕生精力编撰的大型《函海》丛书,与万卷楼一起,已经全部烧毁化为灰烬。李调元见此惨状,悲痛欲绝,他扫集残碴书灰,将其埋葬,亲笔题写石碑“书冢”以示悼念。
大清嘉庆七年农历腊月21日即公元1802年,万念俱灰的李调元病逝南村坝,享年68岁。一代大才子,就这样在悲苦和气愤之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罗江县李家花园与安县李家祠堂之争
在现在的罗江县境内,不但有李调元纪念馆和云龙坝醒园故居,在文星镇还有李氏家族的宗氏祠堂,也就是当地老百姓常说的李家花园。李调元家族的祖宗牌位,全部都供奉在罗江县境内的李家花园里。因此,许多人认为,李氏家族的家祭祠堂和祖宗牌位都在罗江县境内的文星镇,难道还不能证明李调元的故居应该在罗江县吗?
客观公正的说,文星镇的李家花园,实实在在是正宗的李氏祠堂。但是,李氏祠堂和祖宗牌位在文星镇,并不等于说李调元的出生地和故居地就在文星镇。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也是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奉行孝道方面的一个不同之处。
这是因为,李调元是一个极其受孝道的学者。他把李家祠堂修得离居住地更远一些,是为了保持李氏祠堂和祖宗牌位的清静,怕活着的后人去轻易打扰祖先的灵牌和灵魂。从我们的考察来看,目前李氏后人居住的地方,是以安县境内的大沙村为主,真正居住在李家花园附近的李姓人家并不多。这也是古时候人们把祠堂与居家严格分开的一种风俗。因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合理的结论,这就是祖宗牌位在罗江,但聚族而居的南村坝才是故居。
时年38岁的村民李际春对我们说,在李家花园祠堂内,曾经保留过一块石碑,石碑上是李调元亲笔题写的李氏族谱,在这道“李氏宗祠敦本堂存”的族谱上面,还写有李氏族人的子孙后代用的“名流歌序”,也就是李调元亲自安排下的李氏辈分表。李际春给我们展示了他在当小娃儿时,亲笔从石碑上抄写下来的李氏辈分顺序:“朝端重道义,庭际上清方,老友家声远,祖宗功德长。”他说他是际字辈,从李调元往下是第七代后人。
李调元故居文化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和维修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给李调元故居之争,作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在1959年以前,可以认定李调元是“绵州罗江县人”。这是既有历史书籍记载,又有现实依据的。但是,在1959年宝林镇大沙村划归安县以后,李调元就应该算作是绵阳市安县人了。安县宝林镇大沙村6组,古名叫南村坝,俗名叫李家湾的这个地方,就是李调元的祖居地,出生地和晚年居住地。也是李调元修建的渊园的所在地。我们在南村坝看见了许多渊园的石础,古砖等遗址遗物。而罗江县文星镇云龙坝及其醒园,是李化楠修建的曾经居住过的故居,李调元小时候也曾经在此居住过。李调元后来辞官返乡后,因为在修建渊园,也曾经在醒园居住过5年左右。随后便举家搬迁到渊园去住了。
李调元是在19岁时随父亲去浙江余姚任上游学江浙的。其后长期在外地和京城做官,也许曾经返回故乡探亲访友。乾隆四十七年五月,他奉旨护送《四库全书》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在途中遇到大雨,因防范不当,致使淋湿黄厢,因此获罪下监狱。后经好友相救,仅是发配新疆伊犁充军。李调元在前往伊犁途中,遇到了直隶总督袁守桐。袁守桐一贯爱惜他的文采,回京后也上表为他求情。当时李调元的机敏和文才在朝中和民间都传为佳话,刘墉的父亲叫刘统勋,就是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那一位刑部侍郎和尚书,又因功提升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军机大臣的人,在他病重去世前,特别留下遗言,指定其悼书要由李调元来写,可见他才气之大。乾隆五十年,皇上下诏恩准李调元回乡奉母守孝。李调元由此从新疆返乡,之后五年住醒园,十二年住渊园。他一身在故乡大致生活了三十六年。
研究李调元的著作,抢救和保护李调元故居遗址,重修李调元的坟墓和著名的“书冢”,在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重新修复渊园等古建筑,研究整理和发掘上演李调元写的川剧,有条件时整理出版《函海》等古籍,编写关于他的电视剧,尤其是他的许多趣对妙对,民间故事,都应该充分整理。这对于开发利用李调元旅游文化资源,无疑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4-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文长慢慢看。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敬请指点。好久没有发帖了。心里总是想着老朋友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