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59|评论: 1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重建报告:枣树村的新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重建报告:枣树村的新生
2011-05-11 09:39   来源:三农在线   作者:李丽颖
  从四川广元市出发,下了绵广高速公路,经过一弯又一弯山路,记者来到川北大山里的青川县枣树村。   枣树村,位于青川县城南20里,远望明镜山,依傍灵宝河。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三个红色的大字:枣树村。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想象一个村庄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重建成如此的模样。
  春日的午后,阳光正明媚。青青山川脚下的枣树村安详而静谧。干净规整的水泥路通向村中,白墙青瓦的民房富有川北特色,人形屋顶和木兰花窗,大门两边朱红色的对联,房前屋后种有蔬菜和果树,这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年后恢复重建的枣树村。
  47岁的石光武是枣树村枣树坝社残疾村民,早年间一场事故导致他失去右手,妻子张正芳是先天性聋哑人。但正是这对残疾夫妻在“5・12”特大地震后不等不靠,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永久性住房。
  “5・12”地震前,石光武一家人靠种地、开小卖部的收入生活,虽然残疾,但石光武勤劳肯干,盖起了一幢两层楼八间的砖瓦房,日子过得不错。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石光武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在那一刻被震成废墟,多年来勤劳致富的成果在那一天化为乌有。
  望着震后的残垣断壁和妻子的无语泪流,石光武的心在痛:家,没有了。妻子张正芳无法说话,但她焦灼的目光却深深刺痛着石光武。“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很难体会到家一下子就没了的滋味。”石光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触良多。他宽慰妻子说:“怕啥,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房子垮了可以重修嘛。”他告诉记者,当时寻思着得马上重修房子,否则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一家人要住哪里?怎么生活?
  2008年7月,枣树村党支部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青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7月的时候仍然余震不断,小余震不计其数,大余震已经十几次了,谁也说不清将来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村民们对石光武着急建房的行为无法理解,纷纷劝他说:“你这么急着修房子干啥?再地震你不是白修了吗?”“你两口子都是残疾人,再等一等,修房子的事国家肯定会管的。”石光武说:“我相信国家是会管的。但是,这么大的灾难,国家要管多少人,得解决多少困难啊!光等光靠政府是不行的,要住房子必须靠自己动手。”
  时间一天天过去,石光武的房子一天天建起来。“人家残疾夫妻都能自己重建家园,我们好手好脚还等什么啊?!”在石光武的带动和感染下,越来越多的枣树村人加入到重建房屋的行列,全村的永久性住房开始大面积建设。
  看到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枣树村村支书罗义碧高兴坏了。为了给大家鼓劲,村委会将村民的话修改一下整合出了两条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条标语用红纸写好,贴在建房进度快的尚元进和李玉明家房子上。罗义碧告诉记者:“当时枣树村一家比一家、一家赶一家,家家都是不分白天晚上的建新房,真是热火朝天,村里的劳动力少,大家就互帮互助。”
  2008年8月31日,来到四川灾区的温家宝总理想看一个已经开始灾后重建永久性农房的点,青川县一下子就想到了枣树村。
  石光武告诉记者,温总理来时,他正在和妻子建房。“当时我紧张呢,这么大的官来了,我还有点不相信,更没想到总理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这两条标语。”
  温总理高度称赞两条标语: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总理对我们村民自己写的两句话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村民特别受鼓舞,干劲也更足了。”罗义碧说。
  2008年国庆节前,在乡亲们的祝贺声中,石光武一家搬进了新修的木架结构房屋,成为青川县第一个震后搬进永久性新房的农户。2008年年底,枣树村70%以上的重建户入住建成新房。2009年6月,全村207户受灾农户住进了新房,农房重建全面结束。
  记者在石光武的小店门前看到一副醒目的对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许多到过枣树村的人都会在此留影。2008年底,石光武买下一辆客货两用五菱车,由儿子驾驶跑运输。石光武的女儿和儿媳一同在外务工,自己和妻子经营小店,他还被村里聘上卫生保洁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还领到450元工资,真正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
  地震前的枣树村名不见经传,地处川北深山大壑,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身无三分银”。虽然枣树人从未放弃致富梦,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留守老人和儿童守着几分贫瘠的山地。
  罗义碧介绍,地震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全部受损。震前枣树村就有茶叶种植、生猪、土鸡养殖等传统产业,震后枣树村借助宁波的援建支持,大力开展产业重建,确立了“茶果畜牧促增收”的特色产业重建思路。
  枣树村有着种茶的历史传统,但始终不成气候。恰好地震对口援助枣树村的是浙江省宁波市,那里有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遇,打造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罗义碧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建了2个茶叶加工厂了。村民王文清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整齐摆放着揉捻机、烘干机、精选机等制茶机械。这些制茶机械一部分是王文清自己买的,一部分是浙江援建的。枣树村的茶叶经过精制,每斤售价从几元钱提升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灾后重建中,枣树村的茶园已经恢复到1027亩,茶叶种植及加工成为枣树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枣树村林地资源丰富,怎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枣树人瞄准了土鸡养殖业。180万元援建资金,投入了土鸡养殖带产业援建项目。全村培育森林土鸡养殖大户52户,建成了年出栏50000只的土鸡养殖小区。村里还成立“土鸡养殖协会”,和公司合作负责土鸡收购。“目前土鸡销路很好,不愁卖!”
  罗义碧兴奋地告诉记者,由浙江援建的生猪养殖场在加紧建设。“在管理方式上,实行集中建设,分户管理。”
  “种茶、养鸡、养猪,这些都是传统项目,能真正做活吗?”对于记者的疑问,罗义碧充满自信地说:“肯定会赚钱的,同样是种茶,加工前后价格差好多倍呢。山鸡,我们以前只知道零散养,不知道这样的生态中生长的鸡本身就具有卖点,客商看了我们的生产环境,都下订单,现在是订单养殖。至于养猪,也和以前大不同,现在是低碳养猪,养殖场里都闻不到粪臭味,无公害生猪本身效益就不错,猪粪便通过生物发酵还能变成有机肥,再赚一笔钱。你算算,这些是不是增收了?”
  发展新生果园是枣树村灾后重建的又一产业项目,新建经济果园640亩,有核桃、樱桃等。“核桃三年挂果,五年盛产,一亩至少能收入四五千元,以后就变成摇钱树了。”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这是宁波援建人员对我们说的话,我们感触很深。地震以前,大家守着地受穷,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地还是那块地,林子也还是那片林子,有了产业发展,大家就有奔头了,人也留下来了。”
  在罗义碧看来,欣欣向荣的产业重建,为村民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罗义碧说,他现在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做好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如果技术服务和培训跟不上,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出不了效益。”
  第二件事情是做有品牌的农产品。“枣树村的农产品、土特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价格也偏低。现在枣树村也有点名气了,很多人都知道总理来过枣树村,我们要打响‘枣树村’这个牌子。”
  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风景
  李玉明是石光武的邻居,那条“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标语就贴在他家房上,他是枣树村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人。
  记者到李玉明家时,正赶上周六下午。李玉明刚送走几桌客人,正在忙着收拾。“今天生意还不错,有三四桌客人。”
  地震前李玉明夫妻一直在外打工,当得知地震消息赶回家时,发现房倒了,家毁了,但幸运的是留在家里的父母和孩子都没事。“地震让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在一起好好地生活。”李玉明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找点营生做。
  “最开始做梦都没想过开农家乐,地震前没条件也没胆量干。”李玉明对记者说:“地震前的枣树村,根本不像现在这样整洁、漂亮,简直又脏又乱,路是泥路,车一过全是灰土。你说谁会来这样的地方农家乐呢?”
  宁波援建队伍来到枣树村时,部分村民已经建起了永久性住房,但缺乏整体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也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路是烂泥路。宁波援建指挥部决定首先帮助村里做详细的规划,请来宁波市规划院,结合宁波新农村建设经验,以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为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让枣树村彻底变了模样,至少前进了20年。”罗义碧这样评价。
  伴随村容村貌的大变化,文明观念也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在枣树村历史上是第一次。村里还安置了30多个垃圾桶。“这么干净的环境,怎么忍心丢垃圾呢。”李玉明说。“现在垃圾都统一回收处理,村上建了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很多家都安上了太阳能,用上了清洁能源,还有了环保卫生的厨房厕所,农家院里的卫生难点基本解决了。”
  基础打好了,宁波援助者建议枣树村民开“农家乐”。最初听到这个建议,村民们都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要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我们这儿周围青山绿水确实很美,但周围村庄都差不多,人家凭啥来我们这儿旅游啊?”刘玉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想法。
  “两条标语就是旅游资源,枣树精神就是旅游资源。”宁波援助者的观点让枣树村人大感意外。宁波援助者和当地乡干部上门给村民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还承诺“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总理都到过你家,这是多大的广告,你怕啥子?”于是李玉明成了枣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9年4月,李玉明的农家乐“感恩苑”开业了,乡政府还给了实物性补助,送来彩旗、花卉和桌子。
  枣树村其实不大,半个多小时记者就转个遍。“别看我们村小,步步有风景,处处有故事。”其实宁波在规划枣树村重建之初就注入了乡村旅游的元素。宁波援助枣树村的3条路连接着村里主要的生态景观,而且每条路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每条路都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来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沿着这条路,总理走到农户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赶到这里救援的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爱心路,是体现宁波人民对枣树村的无私援助。每户都有精心设计的对联,讲述着这户人家灾后重建的故事,李玉明家的对联写着“总理首肯喜开颜,出力流汗建家园”。
  “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风景。”枣树人从宁波人身上学到全新的乡村旅游观念。
  乡村旅游的条件具备了,到底能不能留下游客,还要看李玉明的“农家乐”办得怎么样?
  李玉明告诉记者说:“办农家乐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不是会做几道菜就行。刚开始没经验,顾客不喜欢,我也很着急。后来宁波人送我去滕头村、谢家路村学习培训。”
  和李玉明一起去宁波产业援助培训的有12人,有学习果树栽培的、茶叶种植的、还有养殖的。这次宁波之行让李玉明打开了眼界,受益匪浅。“宁波人为什么有钱,是因为人家敢想敢做,而且爱动脑筋。”
  “其实办农家乐也有一些技巧,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乡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和特色,你的菜和城里饭馆一样肯定不行。举个最简单例子,蒸玉米就比煮玉米香,城里人就更爱吃。”如今讲起“农家乐”来,李玉明已经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师傅”了。
  重建中,枣树村人和宁波援建者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交流、撞击、融合,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援建者深受鼓舞,而宁波人的现代意识、市场观念、经营理念,也慢慢渗入枣树村人的血液中。
  现在李玉明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比过去他们夫妻两人打工收入多一倍。李玉明的生意越做越好,头脑也越来越活络了,干事的信心和胆量也变大了。去年,他买了一辆轿车,“客人没车的话,打个电话,我就去接,来的客人更多了。”
  枣树村现在已有4家“农家乐”,生意都很好。“为什么不多发展几家呢?”罗义碧向记者解释,“农家乐”不能遍地开花,必须经过由村委会和乡政府共同评估,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如果村民想开农家乐,我们会提供菜谱让他学习,还要检查他家里的接待条件,特别是卫生条件。我们要的是持续发展,农家乐也要有品牌,大家一窝蜂上就降低了品质,就会砸了“枣树村”的牌子。
  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最大的财富
  来到枣树村,村民们抢着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个“必须要参观的景点”: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展览室。
  一进展览室,两幅熟悉的标语映入眼帘――“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些标语喊出了枣树人的精气神,也唤醒了灾区人民不屈的斗志,成为整个青川乃至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口号,激励和感动着灾区无数干部群众。
  枣树村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自强不息、坚韧奋进”。“这就是我们的‘枣树精神’,这就是枣树村民最大的财富。”罗义碧说。“人只要有精神,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战胜,什么样的目标都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枣树村人奋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村里建立起自己的村级网站,不但把枣树村村务、抗震救灾、重建情况放在网站,而且还定期公布各个产业发展状况、供求信息。“既是我们村展示的窗口,也是发展的平台。”罗义碧说。
  对未来的发展,枣树村人更有底气,充满信心。“我们现在搞乡村旅游,卖的是环境、是文化,以后我们还要卖体验。”罗义碧说。“我们的果园、茶园可以和旅游业相互促进,搞一些活动。让城里人到乡下现场摘果子、采茶、制茶,卖的就是体验过程。”
  现在枣树村的人均收入比地震前翻了将近一番。“虽然和发达地区比,我们的收入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面对困难不等不靠,面对明天充满信心,大地震中枣树人就是这样坚挺过来,重建中枣树人就是这样拼搏出来,相信未来他们也会这样奋斗出来。
  当记者要离开枣树村时,村里不知谁家响起了歌声。“快听听,这是我们村的《枣树村之歌》。”“青青的山清清的河,青山清水养育了我。祖辈做人挺脊梁,垒起高山一座座。震垮了山川震不垮我,好一曲壮歌天地间,有手有脚有条命啊,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青青的山清清的河,青山清水养育了我。天降灾难倒下来,也是一条不息的河。扯开嗓子喊一声天,敢不敢把我再看一眼,出自己的力啊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甩开了手脚重建新家园,好一幅画卷山水间,有你有我有大家,青川的明天更灿烂!”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次地震带给一个村庄的是什么?不是毁灭,而是新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5-1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青川都这样好,青川越来越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