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06|评论: 3

 坚韧的青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10:06 | |阅读模式
 坚韧的青川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3年,掩藏在青山碧水之间的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仍然还是一个大工地:数十座巨大的塔吊散落在仅有2平方公里的狭长县城内,工程车、施工者繁忙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在县城街边随处可见……
  尽管超过八成的重建规划项目已经完成,但相比脱胎换骨的新汶川和移形换位的新北川,青川的重建还没有展现出它应有的清秀容颜。但正是这种稍显滞后的重建,却淋漓尽致地凸显出灾区重建的艰辛以及灾区人民与灾害抗争的坚韧。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最早由青川受灾群众自发贴出的励志标语,也在此时找到了最好的注解与诠释。
  青川重建究竟有多艰辛?4月14日,青川县县长陈正永面对记者的问题,他用两个网络流行语来回答———“囧”和“纠结”。
  地震前4个月才到任的这位县长,其历史使命注定就是带领青川县的受灾群众,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下,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但留给他和灾区干部群众的操盘空间却是耗时一年多时间难产的重建规划、近乎废弃的老县城以及搭满板房的荒地。
  龙门山地震带在青川老县城的根基下撕开了3条断裂带,为选择最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青川县城的重建规划在一次次的勘察、商讨甚至争议中被拖延,直到汶川地震一年后才初步得到明确。
  由于老城区在地震中被完全震毁,为确保灾区群众安全,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点全部设在了紧邻老城区的一片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荒地上。这里曾是青川县的县城后备发展区,也是震后一年才明确的新县城重建地。面对密密麻麻的板房和暂居其间的受灾群众,重建项目如何落地?
  “头都大了!”青川县建设局局长杜玖泉说,“看着密密麻麻的板房和满目疮痍的老县城,我们与对口援建青川的浙江省援建干部都感到头疼。”
  为尽快实现重建项目落地开工,青川县在老县城的废墟间,见缝插针地修建板房。修好几十套,就从重建项目建设区的板房里迁来几十户。然后,再拆掉原来的板房为重建项目腾出地来。每腾出一块地方,青川县的干部群众都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项目开工在即。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所有的援建项目落实下来。
  随着县城新区重建步伐推进,被震毁的县城老区的重建改造又被提上日程。但此时的老县城已经成为建筑废墟与临时板房的奇怪合成体,再加上地下两条30米宽和一条60米宽的地震断裂带,以及县城四周3个巨大的滑坡体,老县城的重建改造再次“囧”住了陈正永及其团队。
  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玖哥”的杜玖泉,带着助手挨家挨户做工作,让饱经磨难的受灾群众再次搬家,为重建腾出地方。于是,平河谷、修板房、再搬迁、腾地方,又一次在青川县进行。
  说起灾后重建的“囧”和“纠结”,陈正永这个40多岁的汉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只是笑容里带着苦涩与艰辛。
  4月14日中午,当记者见到居住在“庄子坪板房区”的陈明伙时,他正与老伴收拾家当准备震后的第五次搬家,与前4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搬到老县城一栋刚刚修建好的廉租房里。“虽然只有50多平方米,但总算是个家。”他高兴地说。
  比起一山之隔的红光乡的受灾村民来说,陈明伙算是幸运的。3年来,红光这个在汶川地震中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先后5次深受洪灾和泥石流侵害,数十栋刚刚修建好的农房被损毁,当地受灾群众不得不面临多次重建。
  “重建的新房,就是重建的希望。”站在红光乡东河口村的遇难者祭奠广场上,村支部书记王均成说。
  在王均成的脚下百米深处,是在地震中被垮塌的山石掩埋的800多名东河口村村民“想想死去的乡亲邻里,我们还有手有脚有条命,没有道理绝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5-11 12:05 |
坚强的青川!

发表于 2011-5-22 08:25 |
我来顶

发表于 2011-6-13 16:13 |
地震已经3年零1个月了,我们还没有房子住,我们真的很坚强。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