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856|评论: 60

[城市包打听] 想知道《山里的日子》邓友仁一家后面的生活。。请平昌的朋友帮帮忙。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7 12:17 | |阅读模式
记得十多年前,看了《山里的日子》,就很是牵挂邓友仁一家的后来的生活。很想知道啊。。。。有木有朋友帮忙描述下。谢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17 12:31 |
自己顶。请知道的朋友说说。。。。如果片子中“红女子”“钱娃子”能够现身就好了。算来,他俩也是二十多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2:56 |
再顶,千万不能沉了:(:(:(:(:(:(

发表于 2011-5-18 14:59 |
是哪儿的人?

发表于 2011-5-19 20:44 |
又想那沉淀淀的《父亲》!

发表于 2011-5-20 07:13 |
平昌驷马双城村的,当年罗中立下乡插队就住在他们家,罗中立的成名油画《父亲》,就是以他们家一位老人为原型创作的,后来罗中立每隔几年都要去邓家看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5-20 07:16 |
楼主一搜平昌双城村,就会大吃一惊——人间天堂!
发表于 2011-5-20 08:05 |
双城近些年发展很快。

发表于 2011-5-20 08:23 |
不随俗 发表于 2011-5-20 0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一搜平昌双城村,就会大吃一惊——人间天堂!

有天堂吗?

发表于 2011-5-20 09:50 |
[父亲]是画的他爷爷。他们一家都在外面打工,厦门。邓友仁一家生活地方由于地域偏僻,没有多大变化。望政府关心下。毕竟是名人去过的地方。中立画家再会回来看看的。

发表于 2011-5-20 13:33 |
联系13859904331

发表于 2011-5-21 18:21 |
《山里的日子》赏析(2010-10-30 13:40:58)转载标签: 杂谈  
韶华如水,红颜易老。物欲横流的都市,到处都在兜售吃喝玩乐的主题,却很少有人在乎,那些贫穷落后山里的人们,小的时候曾怎么样,老了以后又将如何呢?

近期,看了王海兵20世纪末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日益浮躁的心在迷途中貌似寻着了光明,蓦地澄净了好多。仿佛又回到光着脚丫,踩着水泡泡,眼巴巴地瞅着爸爸妈妈从地里忙完回来,给自己烧香喷喷小青菜的日子,平淡无奇,却总能触动心中最柔软的弦!

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看完《山里的日子》。这部纪录片拍摄制作的难度与大巴山人民生活的艰辛真切地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山里的日子》是王海兵直接对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进行跟踪拍摄,录制的电视作品,全片可以说是以罗中立几次往返大巴山为承接线索的,记录了《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真实生活。片中大巴山的双城村是美丽的,有绿油油的山林,金灿灿的稻谷,肥嘟嘟的猪仔,猴皮皮的小男孩……当然,更有那劳作的村民!而要把这一幅幅“画”用机器连贯生动的拍摄下来,可堪比邓“登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况且十多年前,摄像工具不会先进到哪里去,再加上崎岖的小道,运动的物体,坑洼不平的秧苗地,机器稍微不稳,画面就会晃,会糊。而事物的发展一瞬间也就成了过去式,不可能说拍的不好,我们重新来过,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此外怎样使画面的构图符合观众的视角,怎样具有美感,怎样让“演员”毫无顾忌的“演戏”,都要费一番心思。以前看那么多电视片,光注意展示在眼前的故事画面了,殊不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自从昨个电视摄影课上,自己动手拍了简单的片子,才晓得个中滋味。

学会如何使用摄像机就花了好长时间,再加上拍摄过程中无数的笑场,哪儿取景,哪里转折……忙的大伙团团转。折腾了好几天,才拍好三十多分钟的素材,后期制作又磕磕碰碰整了半天,终于剪成四分多钟的成品,真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事实上,我们已被这碟“小菜”搞得晕乎乎,而像要拍纪录片这种随时随地都有新鲜火花蹦出额难度“大餐”,着实不易。可得赞赞幕后的工作人员。

再说说《山里的日子》中的人物吧!

邓友仁,一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像祖辈一样,无法摆脱土里刨食的命运,但从不放弃努力。乘着雨后土壤里的水分,栽种庄稼苗;看着沉甸甸的稻谷,心里乐开了花;为了孩子上学,卖猪仔;农闲时节,和娃儿“二叔”(罗中立)的写生画……尽管好长时间的干旱,一亩地抽个水要百儿八十元,尽管卖去粮食,出去种子钱,肥料钱……还不算劳力,已剩不了几个钱,但邓友仁仍凭借辛劳的双手,竭力改变生存状态,尽力做个好父亲!是的,他是巴山百姓中普通一员,他的朴实,他的坚韧是巴山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品质。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村民修公路中因土地纠纷而争吵,停工,缴纳税款时会因觉得不平而不服的镜头,但这正是真性情的流露,是贫困吼出的悲哀。奋斗着,艰苦着,却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循环。谁,来帮帮?

邓红梅,邓友仁的闺女。片中的一个场景,看得我,想哭。咸菜一类的东西装在盒罐里,那是她一星期的菜,这也引起了在场罗中立的思考。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生活条件差距却那么大!那我们这些尚有饭有菜的学生呢?成天就直嚷嚷食堂的饭菜是如何如何的难以下咽。可是,你想过吗?同一片土地上,仍有人吃不上饭,吃不上菜,上不好学!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自命不凡的大学生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反思了?

耐心地,我们发现,红娃儿,温柔,腼腆,秀美,大巴山一样舒缓的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也正是王海兵投注目光的女孩。她的姐姐亦如是。

片中,可以看到对邓云华外出打工和婚嫁时情感的细微捕捉,以及对红娃儿艰苦读书条件的同情,都彰显了王海兵人文的关怀,内心深处的乡土恋歌。

在作品结尾处,提及邓云华已有了身孕,让人不禁沉思:大巴山后继有人确是件喜事,可他们的生活又会怎样继续呢?还是守着两亩薄田,长大,娶妻,生娃,再让娃重沓此路吗?

……

一定程度上,《山里的日子》成就了王海兵记录的荣誉,成就了罗中立绘画风格的转变,可谁来成就千千万万个“大巴山”里村民生活的改善?

发表于 2011-5-21 18:41 |
真实才会感人,朴实见真情

发表于 2011-5-21 18:44 |
平昌电视台只会打广告,就不能把这部片子再放一次吗

发表于 2011-5-21 18:44 |
我们的地方官,你们看见了吗?思索了吗?

发表于 2011-5-21 18:52 |
平昌县的官员,只动要钱的脑筋,不思发展的路子。悲哀,太悲哀了!当财政断奶时,你们怎么办?

发表于 2011-6-9 19:55 |
最近我也在网上重新看了这部纪录片  也很想知道邓家后来怎么样了

发表于 2011-6-10 22:57 |
他和我是亲戚.只是多年没往来.全家去厦门打工了.

发表于 2011-6-11 10:57 |
《山里的日子》入围2000年罗马尼亚阿斯特拉人类学文献纪录国际电影节、2001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1年获中国电视奖一等奖。

曾经以“家”的三部曲(《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赢得巨大声誉的四川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王海兵,在2000年用《山里的日子》把我们带到了四川大巴山。低矮的土房、勤劳质朴的山民、空山田野间回荡的巴山民谣、浓郁的巴蜀民俗、传统中渐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幅二十世纪末巴蜀农村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不惑之年的他已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纪录片人,面对着大巴山里悄然改变的日子和不变的乡土人情,他用《山里的日子》唱出了内心深处的乡土恋歌,他离“家”出走的艺术探索之路因此而变得更加明晰,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冲破中国电视纪录片混沌的新力量。


对父权的反叛/母性的回归

  “家”在王海兵的作品中被打上了人类精神的烙印,“家”即精神的家园,人类诗意的栖息之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在东方传统伦理观念中实际上是宗族制度的象征,是男性、父性权利表达的符号。王海兵在“三家”中始终高扬着对人与自然搏击的赞美,对大自然伟大力量膜拜的旗帜。壮美的高原、奔腾的深山激流、粗糙的男性手脸、纤夫健强的身躯、雄浑的意象、创作者开阔的叙事视野,使“三家”呈现出一种雄浑超逸的阳刚之气。这种阳刚之气极大地“张扬了男性的性别魅力”。并且“三家”中男性无一例外成为了主要人物,如《藏北人家》里的措达、《深山船家》中的张庭兴父子、《回家》里的小杨。在“三家”中,王海兵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的精神回归,而且也完成了寻找“父亲”的文化寻根之旅。“家”的三部曲之后,王海兵走上了一条“离家出走”的创作道路。
  《山里的日子》中,罗中立成为了作品所关照的一个重要人物。罗中立的绘画风格从早期的超写实主义,转变为今天的表现主义。沧桑、苍老、凝重的《父亲》已被一个个变形夸张、健硕丰满、赤裸着身体透露着原始气息的大巴山女性所代替。对“父亲”后代的再访,实际已宣告了“父亲”时代的没落。王海兵在纪实中强烈的“表意”,罗中立超离写实之后的极力“表现”,在《山里的日子》中,随着一幅幅散逸着大巴山泥土气息的油画反复地插入,我们惊奇地感受到王海兵、罗中立这两个在艺术上同样经历的男性的艺术情感。王海兵也由“三家”中对人与自然的天人之问,下降到一块博大厚实的现实的土壤之中;由向天父的仰首追索,转变为对地母的俯身依恋。王海兵这种情感的转向使作品呈现出明显有别于“三家”的阴柔、精致的特征。枝节散漫的叙事,对环境工笔临摹般的高度还原,以及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使整部作品中所展示的大巴山充满了母性般温馨、宁静、优美的气息。
  在作品中,王海兵开始对女性投注更多的目光。如对邓云华外出打工和婚嫁时情感的细微捕捉,以及对邓红梅艰苦的读书条件的垂怜。在邓家姐妹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村女性的优点:秀美、柔顺、坚韧、知孝……王海兵对中国农村女性的理解和赞美在此得到符号性的表达。在作品结尾,又回到双城村的邓云华已有了身孕,大巴山的精神和血脉又将在婴儿的啼哭声中延续,让王海兵眷恋不已的巴山之魂在女性身上实现了新的轮回。
  如果我们依照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大巴山可以视为母性的象征。土地是靠天吃饭的大巴山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命的生生不息,来自万物的枯荣、土地春华秋实的馈赠。大巴山里,阳光、雨露、春夏秋冬节令序变的施恩,使谷物和庄稼得以收获,为山村制造了勃勃生机。对于春种秋收的农民来说,大巴山像一位用甘洌的乳汁无私养育着巴山儿女的伟大母亲。就此,大巴山在作品中成为了象征母性的一个巨大符号。王海兵对大巴山的歌颂,无意之中变成了对伟大母亲的讴歌。
UID218 帖子3453 精华19 积分27415 来自上海 在线时间1177 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5 最后登录2011-6-9 查看详细资料
  

发表于 2011-6-29 22:13 |
:funk:去看看……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