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位于崇州市三郎镇化成村,始建于隋大业初年(605年),也称太岁寺、万岁寺,因隋炀帝赐额“化成” (《嘉庆崇庆州志》),故又称“化成院”。后来化成山、化成村也因此得名。清康熙九年重建。山门后左右对称两株千岁以上的贞楠,数人合抱,枝繁叶茂。1174年陆游从青城山归来至此,写成《化成院》一诗,描写沿途景色,寺内“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 其诗句里面的“孤塔”和“双楠”就是崇州市三郎镇大明寺里的“塔”和两棵参天楠木树。大明寺中的“双楠”见证了崇州千年的历史,成为四川十大树王之一。具有千年历史、文物价值十分珍贵的大明寺古建筑群,在5.12地震中损毁相当严重,残存的古建筑严重变形倾斜,立于清朝的“护双楠碑” 断裂。大明寺山门的地基下沉严重,两幢厢房出现倾斜,地基下沉约10公分。特别是前期刚经过检修的古建筑再度受损,原有基础设施基本损毁,好在两株千年“双楠”尚无大的损毁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