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0|评论: 1

苕故组:附议易中天辩谯周误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9 00:30 | |阅读模式
                                          附议易中天辩谯周误国
   最该骂谯周误国的是帝王将相,因为谯公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最该敬重谯公的是百姓,因为谯氏误国是为解民于倒悬。历史上个别名士骂谯周误国是不是要为那些称王称霸的野心家说话?至少难脱嫌疑。笔者附议易中天先生的辩白,不过是重新站回“粒粒皆辛苦”的大众立场。
     为求害人利己而误国,是罪人;南宋奸相秦桧陷害岳飞,损人误国,罪恶滔天。但是为民请缨而误国就是功臣。海瑞为民请愿,死谏嘉靖,虽非忠君,却是为民。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匡复汉室”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幌子。诸葛亮天资聪慧,说他有“匡复汉室”之志是假。刘备满口汉室宗亲,不说匡扶汉室,难倒跟祖宗造反不成?但是,倘若以中兴大汉为名起兵攻曹,不但可以师出有名、聚集人心,更可树威于诸侯!此其一。其次,曹操挟天子于许都,独霸京师,内服中原,外制千里,黄河南北受其驱使,何其嚣张!不肖说区区刘备,就是两个刘豫州,又如之奈何?幸亏卧龙英明,早在隆中之时,就想好了对策。一、以帝胄之名倡义四海;二、总揽英雄,礼贤下士;三、先借荆州,再取益州;四、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孔明辅助刘皇叔自起锅灶,最终坐上了龙庭。前期的棋是走对了!
  接下来关公败走麦城、刘氏白帝托孤。搞得卧龙先生人比黄花瘦。
   丞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自己身负先帝托孤之任,夙夜忧叹,惶恐不能报先帝知遇之恩。先生是奇才,当然知道什么是以卵击石。但是自己年事已高,若不速战速决,收复中原即成笑谈!魏国兵多,却鲜有良将。诸葛所惧者,独司马懿也。正值良机,偏偏司马复出。司马不死,必成后患。孔明深知老贼奸狡,除了自己,蜀中无人能敌。于是频频用兵。可惜天不绝仲达,《三国演义》艺术性地为孔明画上了一个悲情句号,诗云: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注意,看似孔明大忠,可又何尝不是以己之私而断民生计!
 刘备之后,蜀国本已元气大伤。武乡侯六伐中原,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使蜀国腹地经济枯竭,前方军粮不济,亡国之期进入倒计时。姜维继武乡侯遗志,继续穷兵黩武,国力耗尽。有网友说蜀亡时,府库内蜀锦尚如山积。可是即使如君所说,蜀国经过连连用兵,国势还能与当初相比么?就更不要说魏国的相对强大了。晋公坚守不出,修养生息。此时之魏,远非蜀汉可及。武侯的政策致使多少生民无家可归,多少将士寒尸荒郊!既然是战争,就死伤难免,但是能免则免。就连上天都有好生之德,难倒丞相您为报皇恩,就忍心眼看国势渐弱、生灵涂炭么?蜀国之灾何尝不是因为丞相的操之过急!
  我们来看下人口变化:
   东汉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总人口5648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230万(280年数据),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而且古代户口统治数据都是只包括民户的,也就是说,民户从157年的5648万人,锐减到263年的767万人,损失率超过85%。
   魏国人口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国人口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据,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蜀国中后期的疆土有所扩大。所以数量基本前后一致,几十年繁衍,人口却未增加,而敌国增加了百万之众。网名说:“显然孔明在国内已经得不到支持。最终成了最先亡国的那一个。也不知他是否对得起死去的刘备,是否对得起本在富庶之地的蜀国国民。”
  诸葛亮《后出师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既对也错。对在雄心可嘉,北伐有利王朝的长治久安。错在忽视客观条件,一味用武,百姓遭殃。
  谯周《仇国论》:“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谯公认为,小国想要强大起来,必先励精图治,而不能连年用兵。
  百度网友“军师中郞将”发表帖子说:谯周发表《仇国论》针对姜维连年北伐,劳民伤财,且没有效果。《仇国论》发表之后,谯门高足陈寿并没有记载任何朝廷或政要人物的意见。姜维北伐方面亦没有因止停止,谯周方面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进官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也有许多人对他这个言论亦深以为然。在这个时候,或许,从诸葛亮到姜维的连年北伐已经将近30年了,朝廷已经麻目在连年北伐,以武克国才是复兴汉室的维一道路,再也无法冷静去思绪。
  谯公是冷静的,他在思考。思考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在那个崇尚“忠君体国”的社会,权臣谋士们为了自家主公的春秋霸业,竭尽智慧,只为一家独大。英雄们为了当皇帝,丝毫不顾人民生死。有谁会把百姓的无辜放在心上呢?而谯周就生在那个时代,所以他是孤独的,他的思想只有到了今天才有意义。因为换在民主、法制的现代,孔明不过是愚忠,他效忠的是刘家主公;而满朝文武不独谯氏算得上真忠,因为他们效忠的是战乱中的无辜百姓,效忠的是良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只晓得效忠皇上,从未有“效忠人民”的思想。然而,谯公是先知先觉和先行者。所以他谨慎提笔,写下《仇国论》,以史为鉴,坚决反对北伐。
  以现代智慧来看历史,封建政权不过是压榨劳动人民的工具,结果“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误国等于利民,体国反而是在害民。谯周误国属实,为民却是真!谁叫帝制之下,两忠难全。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为国和利民才得以统一。
  百度网友“军师中郞将”发表帖子又说:谯周和诸葛亮的感情应该是挺好的,至少也可以说明谯周非常敬佩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星落五丈原,谯周听闻这消息之后,马上前去战场奔丧。朝廷下诏书禁止去战场奔丧,但谯周出发得比较早,最后也只有谯周得以到达。谯周对诸葛亮敬佩而且他们关系好,然而谯周的《仇国论》和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是相反的。我们可想到谯周写《仇国论》时的谨慎,和他的政治远见。
  历史的火车头继续前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邓艾偷渡阴平,杀拢成都。刘禅急忙召开军事会议。“不与政事”的谯周也例外地被召与会。群臣七嘴八舌,后主莫衷一是。谯氏别树一帜,提出降魏主张。谯公反对东奔吴国的意见。他说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已成定局。至于南下,也不是好办法。首先,大敌逼近,人心离散,恐怕无人愿意南行。再说,魏人此行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况且南中诸夷,平时犹不安定。如果据守此地,增征贡赋,也就会激起他们的反叛。所以,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可以得到优待。这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于是奉旨出降。
  由此见,谯公是慎之又慎。总结谯周降魏原因有四点:
  一、吴、蜀两国天子才薄暴虐、荒淫无道,国势渐弱,天下一统大势所趋;二、吴国必命丧司马氏虎口,奔吴必受再辱;
  三、东汉以来,年年战乱,人口锐减,百姓思安。
  四、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今天的“国”与古代的国不同。古代的“国”指的地区。“天下”这个概念才是今天意义的国家。所以在先秦,各国都受周天子管辖。亡“国”不等于亡国(天下)。
  谯周因有“全国之功”被魏国封为阳城亭候,後又被授予骑都尉、散骑常侍,面对新主封官加爵,允南托病不就。等到垂垂老矣,魏帝赏赐寿衣一套,谯公再次犯颜力拒。为何?
  谯氏既不偏心蜀汉,也不巴结曹魏,他只关心百姓疾苦与江山一统。身存浩然正气,当然也就无畏同僚的腹诽心谤和史家的笔诛口伐!有道是:
   叛蜀犯魏,心中只装百姓疾苦;
   离经背主,但求天下分久归一!
                                               
                作者:苕叶稀饭
                                                                   2011年5月28日夜-29日凌晨 于甘孜州德格县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36 |
谢谢版主推荐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