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2009年9月27日这样写道:
平梁乡地处巴州区西大门,由原东兴、福星、平梁、青山四乡组成,辖35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197个村(居)民小组,是巴州区典型的农业大乡、人口大乡。平梁乡党委、乡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情求发展,按照“科教兴乡、旅游活乡、商贸富乡、企业强乡”的发展战略和“两年强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展新貌”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平梁跨越式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6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元,财税收入突破1100万元。
近年来,平梁乡在基础建设方面不断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23个村已完成“村通工程”建设,中心场镇客运停车场完工并投入使用;4290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修建各类塘、库、堰、池800余口,保障了各村组的人畜饮水,已基本消除旱山村。85%以上的农户实现了“五通”。该乡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全乡共有森林9.1万亩,水面1.3万亩,蔬菜1.1万亩,水果1.2万亩,年出肥猪8.5万头,年出家禽50万只,肉类总产量11300吨,劳务常年输出量达1.1万人次。民营经济实体500个,以集镇为载体的服务业、中介业、物流业等城郊产业商户1270户。
为抓住巴广、巴南、巴桃三条高速公路横穿平梁12个村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努力推进平梁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上做好文章。平梁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决定了该乡必须把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一是按照“粮食种植向前山集、畜牧林果向后山移、特色农业向郊区齐”的思路,坚持“一村一品”,狠抓专业村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的区域性布局。二是以“农户+基地+公司”为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培植流通贩销专合组织,增加农产品的产后值和附加值。
民营经济发展上做好文章。坚持“外引内育”的方针,以良好的形象吸引外面的、以丰富的生产原料催生本地的、以优惠的产业政策扶持现有的,不断做大做强“帝王杯”酒厂、“清福”饮料厂、“蜀州”挂面厂等优势民营加工企业。
旅游产业开发上做好文章。该乡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从资源上看,生态环境好,特别是森林资源居全区各乡镇之冠,境内有风景秀丽的莲花山、古木参天的青包山和原始生态型的黄家山;从基础设施看,交通比较发达,三山均通了公路;从地理上看,离巴城6-15公里,马青路、平莲路建成之后,为城区居民节假日和休闲消费创造了条件。今后将重点打造莲花山,着力开发青包山和黄家山,努力培植有特色的精品旅游景点,让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平梁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镇开发建设上做好文章,打造巴州区的“后花园”。一是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力度,重点用于道路、电力、通信、排污等公益事业,进一步完善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使集镇满足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的需要。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搞好集镇绿化、亮化、美化、洁化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平安社区,全面提升居民素质和集镇品味。三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加强无形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好房产、保险、信息、金融、家政等服务型产业,在平梁中心集镇构建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具有区位优势的商品集散基地。
破解农村“四难”上做好文章。一是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以三大扶贫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力争到2012年末,实现100%的村通公路,30%的村通水泥路,基本解决好农村“行路难”问题。二是抓住全区加强场镇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建设的契机,努力解决好旱山村社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到“十一五”末,实现农业用水基本丰沛,农村“饮水难”问题全面解决。三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政策,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抓好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确保解决好农村“上学难”。四是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工作,提高农民参合率,让群众尽快享受到初级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邓玉平)
了解实情的人说说看,这种狗屁是怎么放出来的?[color=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