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0|评论: 13

清秋子: 折 腾 十 年 第三部分

[复制链接]
lkq

发表于 2011-6-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1节:英雄救美

  她喘着气说:"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

  "省实验的。"

  "啊——我是四中的。我不行了,那个包,麻烦你帮我拿着,我先往那边跑。"

  这时间,工人民兵的吼声已逼近,声嘶力竭,一副要剿匪的样子。

  那女生的表情,有点绝望。

  我赶忙说:"你放心!我就在候车室,你快跑吧。"

  此刻,我胸中满是热血沸腾,能想到的就是《青春之歌》。

  白烟,呐喊声,棍棒击打声,机车头喘气声,把秋梨沟之夜搅得天翻地覆。

  我拎着两个旅行袋,一低头,就窜到树丛中去了。躲了一阵儿,待杂乱声音渐渐过去之后,才向候车室走去。

  一进烟雾腾腾的候车室,就看见老龚他们东张西望,正找我呢。

  我一喊,老龚就三步并两步地赶过来,说:"嗨,就你废物,差点儿被抓住吧?"看见我提了两个包,他忍不住惊奇,"哪儿来的?"

  大伙围了过来。我本想瞒住英雄救美的事,怕他们笑话。但看这情形,显然混不过去,只好把情况说了。没想到大伙没一个拿我开心的,反倒都有些动容。老龚攥着拳,晃晃,要打出一个下摆拳似的:"妈的,一年前,谁敢这么对待咱们?咱们,这叫什么了?"

  李家轩用哑语骂了一句,说:"他妈了个腿儿的,老屯!欺负咱们长春人。"

  感慨一通,我们就去买到敦化的票。那售票员一副猪脸,没好气:"怎么又是去敦化的?今天都快一千个啦,有病吧你们!"

  小迷糊递过钱说:"是你们这儿有大脖子病(克山病),我们是转户去敦化的。"

  "混扯!"售票员把票扔出来。

  买了票,众人安了心,一边等车,一边等那落难女孩儿来取包。

  不大一会儿,来了一拨知青,有男有女,那女的就在其中。到了我们跟前,女孩有点儿腼腆,接过包说:"同学,谢谢你啦。"

  我说:"甭谢,没被抓住就好。别说你,连我腿都软。"

  对方人群中走出一帅哥,一看就是军干子弟,牛烘烘的,一拍我肩膀:"哥们儿够意思!我们是翰章公社的,你们是哪的?"

  "官地。"

  "不远嘛,以后来玩儿吧。"

  他看看我们这一伙,也就老龚像个军干子弟,就特别打了个招呼。老龚应了一声,双方都报了一下老爹所在单位的番号,马上就格外亲似的。这时,下一趟车来了,彼此就挥手告了别。那女孩儿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示,名儿也没留,地址也没留。

  那个年月,人朴实,没什么坏心眼儿,等价交换那一套也不大流行。知识青年在外,见面就是同志。帮个忙,蹭半个月饭吃,都没说的,用不着感恩戴德。

  只是,30多年过去了,我总是难忘那个初二女生仓皇无助的神情。那时候,不是谁的老爹都能挣一百多的,对一月收入三四十的家庭,两块钱车钱,也是钱哪!我们在东甸子,死命干一天,也不过四毛钱。逃一次票,何至于此!我们固然是犯了规,但这"规"就是天经地义的吗?在这世上,有的人是狼,有的人是羔羊。羔羊的命运,就是被死命地追赶。狼只要想要撵羊,理由有的是。

  我有时候想,那初二女生,如今已经是53岁的老太太啦。生活恐怕已经安定了,或者一定是闲着了。儿女也该大学毕业了,送到社会上去,做狼做羊还不一定。她今天独自个儿在家里唠唠叨叨,还能想起那个人仰马翻的秋梨沟之夜吗?

  火车到敦化站,天还没亮。一下车,我们就被站台上的气氛给镇住了。满站台都是全副武装的工人民兵,人人戴个红胳膊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另外还有游动纠察队。水银灯下,枪刺的寒光能吓死人,我们倒吸一口凉气——这场面,怎么像发生了政变啊?

  原来这是县革委会搞的,专抓逃票的长春知青。幸亏我们手中持有合法车票,不怕他吓唬人。那时候,工人民兵虽如狼似虎,但如果没证据,他们还没胆量随便拘人,哪怕他们明知道你是逃票从秋梨沟上的车,也是没办法。

  看他们装腔作势,我们就暗笑,故意在站台上磨蹭不走。果然引起了一个小头头的注意,他过来验了我们的票,翻翻眼睛,恶声说道:"出站,出站,还磨蹭什么?"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2节:祸从口出

  走到出站口,我们又见到一个难以置信的场面。只见从后面的车厢上押解下来一群上海知青。一看他们这伙儿,人种跟我们就不一样——小伙子都长得细皮嫩肉的,女孩子更是水灵。这群人,好像不是一般知青,都穿着清一色的草绿棉袄,但又不是军用品,样式挺别致。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人人背后都钉了一个白布条,上面写着名字。上海知青们显然是失去了自由,从这里再转押到什么地方去。看模样不像是歹徒,斯斯文文的,有几个女生,正经还是南方型的美女。他们神情并不沮丧,但谁也不说话,昂着头,没表情。拿枪的民兵在呵斥着他们排好队。

  我们走到他们跟前,忍不住停了一停。有人立即就喊:"看什么看?走开走开!"

  这是哪里的知青?犯了什么错儿?凭什么像吆喝狗一样吆喝他们?

  我们心里直发毛——兔死狐悲呀!你想,我们离家远,他们离家就更远了。下乡本来就不容易,"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出征曲唱了没几个月,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后来想,也许他们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的?未经批准就集体离了岗?现在是押解回本单位?要是在今天,他们若想离开农场,农场领导还不得直磕响头,热烈欢送下岗。可那时候,你没有不劳动的权利。

  到了候车室,与女生会齐后,天还是没亮,就坐在长椅上干等。正在百无聊赖时,工人民兵又来了。不过,这回不是查票,是来演出的,搞宣传。

  这一支队伍,是文化民兵,见旅客睡眼惺忪,给大伙提神来了。那年头,宣传队的节目都是老一套:快板群,三句半,小合唱。几男几女,脸抹得通红,眉毛画得像大蜈蚣,拉个弓步,摆出胳膊肘子往外拐的姿势,一惊一乍。

  不过这敦化工人的演出队,水平未免太凹,属第三世界。我们在以往,见惯了大专院校宣传队一流的演出,口味可不低。这工人一边演,我们就一边笑。我们越笑,他们水平就越凹。我实在憋不住,就说了一句:"什么玩意儿,这水平。那脸怎么红得像猴屁股?"

  老龚说:"就是,不看了!到外面找地方坐会儿。"女生们嫌外面冷,不动。男生们就出来,在站前广场上,找了一块干净地方,坐在自己的旅行袋上,抽烟,嘲笑工人民兵。

  天冷,但空气很清新,天灰蒙蒙的有点儿亮了。忽然,大伙都有点儿想念东甸子了。这次回家,故乡长春景物依旧,但偌大的城市里,却没有了我们的位置。大人们上班,弟弟妹妹们上学。省实验,都是些小孩子,生面孔。桃李满园,"尽是刘郎去后栽"。那些教室,我们是再进不去了。昔日在我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的老师,现在让我们羡慕不止,人家仍然是城里人,我们却远放他乡,回归无望。城里,是不能久留了,待久了自己都想走。无枝可依的我们,只有东甸子,还算是个落脚处。

  正怅然间,忽然女生们慌慌张张地跑了来。梁燕眉冲在前头,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拽我起来:"呀,你还在这儿没事儿!知道不,工人民兵抓你来了!"

  众男生大惊,都站起来四处望。我问:"我怎么了?"

  梁燕眉就嗔怪:"你说人家宣传队像猴屁股,旁边有人告诉民兵了。现在来了一伙拿枪的,正到处找你呢。"

  关美玲也埋怨:"他们愿意像什么像什么,你说那些干吗?这可好,惹祸了。"

  我愤愤:"他妈的,就是猴屁股嘛!"

  梁燕眉急了:"他就是猪头,你也不能说!他瞎胡闹可以,你说就不可以。"

  老龚说:"是啊,一帮屯老二,跟谁讲理?咱惹不起,快走!"我们一行,连跑带颠,直奔了长途汽车站。回头看看,火车站候车室里灯火通明,一群傻逼还在那里掘地三尺地找我呢。

  老龚说:"你呀,今天是万幸,要叫他们抓住,非打折你肋骨不可。"

  梁燕眉在我身后说:"你往后可别什么都说了,吓死人了!"

  小迷糊就笑:"嘿嘿,祸从口出。"

  我回头看看。路灯下的梁燕眉美艳异常,因为跑得急,刘海儿都被汗粘住了。我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柔情。

  

发表于 2011-6-1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下文.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4节:好男不和女斗

  我那时候,看梁燕眉排节目时的眼神,好像是"可以处一处"。但是白天干活儿,彼此又像不认识,她脸上,啥表情没有。知己不知彼啊,太郁闷了!

  三月里,说是立了春,其实在东北,仍然是冬天。天黑得早,出了门伸手不见五指,不排节目还真就难熬。这一天,晚上放了工,我们排节目的几个男生,正在女生屋子里讨论节目的改进问题。忽然外面进来一伙人,站在外屋地(厨房),嚷嚷着:"有叫龚本辉的吗?出来!"

  来者不善!龚本辉恰好不在。我们开了门看,原来是一伙知识青年,挺面生,都气势汹汹的。

  有女生就说:"老龚不在。"

  那伙人进了屋,左看看,右看看,说:"告诉他,我们是二队集体户的,一中的,来找过他。让他放老实点儿。"

  关美玲说:"怎么啦?"

  为首的一个说:"没怎么!就说大爷找过他。"

  说完,一伙人轰轰隆隆就走了。

  这是哪儿来的王八小子?欺负人还有这么欺负的?我气不过,狠狠把门摔上。

  片刻,他们又回来了,一脚踹开门:"谁摔的门?"

  我挺身而出:"我……"

  没等我说出第二个字,为首的一个,忽地就是一个下摆拳。

  我当时什么也没感觉到,就躺在地上了。只听梁燕眉冲了上去,声音很高:"干吗呀你们?怎么随便打人?"

  其他女生也一拥而上,跟他们吵起来。我躺在地上,一时失去了时空感。不大一会儿,梁燕眉弯下腰,把我拉了起来。

  我摸摸发木的下巴,没有做声。

  梁燕眉很激愤,继续斥责那帮人:"你们太不像话了,没招没惹你们,凭什么打人?"

  女生的声音像家雀,唧唧喳喳。一中的那小子看看,说:"好男不和女斗,叫龚本辉来见我们。走!"

  一帮人这才算是走了。

  他们走后,大伙议论纷纷,都埋怨龚本辉在外面瞎惹祸。梁燕眉坐在炕上,让出了一块炕沿,说:"你坐这儿吧。今后别跟这帮人顶,都是流氓!"

  我腮帮子还是发木,心里却很热。一则很羞愧在梁燕眉面前出了这么个大丑,二来又很留恋她拉我起来的那个瞬间。

  过了一会儿,龚本辉从大老张家串门回来了。大伙就指责他在外面立腕,惹了人家。

  老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中的?二队集体户?我不认识他们呀?"

  大伙不信。关美玲尤其不满:"你看看你,整天显摆你那个下摆拳,不是找事儿吗?这回惹着流氓了,要是再来砸咱们户,看怎么办?"

  有女生说:"去找刘队长,发动社员。"

  老龚阴笑两声:"社员?跟他们说当个屁用?欺负咱们行,遇着流氓,谁敢出头?"

  众人面面相觑。

  老龚又一笑:"没事儿,我看他们不会再来了。估计是在哪儿听到了我的名声,专门来找茬儿的,没碰着也就算了,不见得会再来砸咱们户。"他看看我,又说,"哥们儿你是为我挨打的,这个仇,一定要报。我这就去其他户联系联系。唉,过去在造反大军,哪能吃这亏。现在咱们同学都天南地北的,完啦!"

  果然,一中那帮小子从此没再来。报仇的事情,老龚说一说,也就没下文了,痛快痛快嘴罢了。那时候的年轻人,也有点儿私心了,谁会真的为朋友两肋插刀?

  这件流氓挑衅风波,很快就被大伙儿给忘了。我和梁燕眉之间,却有了一点点的默契。她在干活儿时,与我相遇,不再是面无表情了,眉眼间,有了一丝风情。那年代,十六七的女孩子情窦初开,纯净得像水,美得像桃花。跟她在一块儿干活儿,尽管身边暴土扬长、驴喊马嘶,但是,我很幸福。

  乡村里的时序更替,比城里要来得晚,唐代诗人老早就说过,我没往心里去,到了东甸子,才有感受。冬天的脚步拖拖拉拉的,老不愿走。等到三月下旬,春风才猛起来,漫山遍野没命地吹。尽管大地还是一片枯黄,但太阳暖了,雪不见了。

  刘队长私心里,还是挺照顾我们。春天一到,家家都要上山打柴,冬天在老林里拉回的劈柴,毕竟有限,不够烧一年的。队长派了庞德海,带我们上山打柴,本是为我们自己的事,但还给我们记工分。这山,是附近的小山,在公路上就看得见,不太高。等走到近前,发觉还是挺高的。不过,山上已经没有大树,只有柳树棵子,是灌木型的矮柳丛。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5节:叫人想入非非

  我们先爬山,花了一个小时到山上,忽然看见,西北方的天际有一个奇观:一座巍峨的高峰,在蓝天上若隐若现。山上有雪冠,酷似富士山。

  我们看傻了,男女生忍不住一齐欢呼。那山,像神山,人间实不易见,但就是不知其名。后来过了好多年,我仍耿耿于怀,专门查了分省地图,才知道,那山叫"琵琶顶子",海拔1300米。位置在官地公社以北很远,那时候,就是晴天,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

  欢呼完毕,还得干活儿。两人一组,拿大镰刀砍柳棵子,然后捆成一个巨大的柴捆,大到两边见不到对面的人。最后,把这柴捆推下山去,就放在那里,以后有生产队来车拉。那时的农民,很守规矩,山下散落着很多柴捆,没人偷,没人拿。不像现在,小孩一不小心都要被人拿走。

  分组的时候,我感到天意也很照顾我。老庞说:"你们一男一女,分伙儿干,出活儿。老龚、老房力气大,跟我干,这就动手吧。"

  恰好梁燕眉就在我旁边,自由组合,我们自然就组合到了一块儿。

  这样的劳动,是田园诗。虽然,春风打着脸,又冷又痛,砍柳棵子又要手急眼快,活儿不轻松,但心里总有美美的歌儿在飘荡——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的身旁就有云彩。梁燕眉是那个时代的美人,团脸,短发,没留辫儿。身穿草绿的仿军装袄罩,戴了一条天蓝的线围脖。

  活儿一忙开,连说话的空儿都没有,慢一点儿就要被别的组拉下,脸上不好看。所以各组都在铆着劲干。我和梁燕眉没法儿说话,只能简单地协调一下各自的分工。先是两人一块儿砍,砍得差不多了,我就一个人砍,她把砍倒的树条收捡起来,堆成大堆。我俩再拿一根大绳把高达一人的树条捆好。捆的时候,两人各在一边使劲拉绳子,要用脚蹬,用力拉,满身大汗,才能捆得紧。捆紧了,才不至于滚到半路散了花。

  那时候,心中有了什么人,外人不大容易看出来。一切一切,全在眼神儿。多看你两眼,那就是有意思;含情脉脉看两眼,是"可以处一处";风情万种看两眼,是"我可以给你一部分";千娇百媚看两眼,是"已经犯过错误了"。梁燕眉"可以给我一部分",我不敢想,她那一对宝贝,是小迷糊撞大运才瞄了一眼。我只求"含情脉脉看两眼"。但我不敢肯定她是不是。梁燕眉长得本来就甜,一笑,像红苹果,腮帮上被春风吹出两朵"高原红"。她时不时扫过来的两眼,说不上是天生就含情,还是真的含了情。

  捆绳子的时候,我们手碰手,她也没有特别躲开。我知道,有一点儿戏,但是,接下来怎么办?不知道。给她写信说"能不能比同志关系更进一步"?不敢,万一不是,那不是自取其辱?中午,不能回屯,大伙猫在柴捆后面背风处,吃带来的干粮。女生们聚在一处,唧唧喳喳。春天里,她们的衣服和头巾更漂亮了,叫人想入非非。

  小迷糊跟我坐在一起,朝我丢了个眼色:"你看那边儿。"

  原来关美玲并没有坐在女生堆里,而是和两个她的崇拜者坐在一块儿——老龚和庞德海。庞德海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咸菜,拿出来让关美玲享用,又象征性地让了让老龚。老龚轻蔑地扫了一眼,没动,三两下把玉米饼子吃完,喝了口军用水壶带的白开水,左右看看,就唱起了《山楂树》。

  老龚的男中音很浑厚,迷得死女孩子。几个女生也跟着唱。

  小迷糊笑笑,说:"春天到了。"

  老庞没有什么浪漫情调,只顾和关美玲聊天。

  唱着唱着,老龚脸色渐渐不对,就站起来说:"吃饱喝足。老庞,咱两个摔跤怎么样?"

  老庞力大如牛,全东甸子也是一霸,哪里把老龚放在眼里。他傲慢地说:"好,就当活动活动膀子!摔疼了的话,可别叫唤。"

  两人下了场。老庞慢慢脱去棉袄,露出一身腱子肉。场上气氛立刻紧张。我们怕老龚吃亏,都起来助阵支招。李家轩还建议说:"不来摔跤,来拳击!"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6节:满脸都是灿烂

  老龚根本不在乎,问老庞:"怎么着?一盘就算?"

  老庞同意:"就一盘。"

  两人搭上了架子,但路数完全不同。老庞用的是蛮力,就是俩人也奈何不得他。老龚用的是正规摔法,不停地挪步。两人像虎狼相争,呼呼直喘气。

  女生既担心又兴奋,男生光是高兴,一个劲儿起哄。小迷糊不停地喊:"决斗!决斗!"

  只见老龚忽然卖个破绽,被老庞抱住了腰。老庞牛一声吼,就要发力。却不料老龚脚下向老庞身后一插,站稳,一个"大别子",眨眼间把老庞摔个仰巴叉。

  这结局来得太快,众人一愣,继而一阵欢呼。老庞出乎意料,躺在地上,半天没回过神来。老龚走过去,拉他起来:"怎么样?这叫巧劲儿,你学吧。"

  老庞爬起来,一脸羞愧,说:"不算,再来一把。"

  我们就起哄:"咋不算?算!"

  关美玲见场面尴尬,赶紧拾起老庞的棉袄,递过去,说:"你看看身上的土,快扑噜扑噜吧。"

  老庞这才有了一点儿面子,嘟囔着:"哪天再试巴试巴。"

  老龚志得意满,吹声口哨,双手拇指插在裤兜里,做着美国大兵状,轻轻晃着上身说:"行,改天再来,你把你那缅裆裤换换,兴许能赢。"

  老庞又要发作,关美玲一把拉住他,回头对老龚说:"你少说两句行不行?"

  众人也一阵劝解,大家重新坐下。老龚高兴,又起了个头,先唱苏联歌《小路》,接下去又一首首的唱,女生都能和上。后来,我们又起唱起地下流行歌曲《精神病患者》,女生居然也会。

  小迷糊惊奇:"流氓歌她们也会?"

  我说:"她们天天在那屋听,哪能不会?"

  几首下来,老庞也听入了迷,忘了刚才的计较。

  正午阳光下,我时时拿眼偷看梁燕眉,只见她若有所思,时而一笑,满脸都是灿烂。

  再起身干活儿时,梁燕眉递给我一副新的帆布手套:"看你,手套破成那样,还不换。"

  我接过,竟然无语,一股暖流在心头。我知道,这是"可以处一处"了。

  我们的青春,就这么在荒野里度过。记忆里,连阳光都是焦干焦干的。满头是灰尘,穿着臃肿,吃糠咽菜,但它仍然美丽。

  那一年,东甸子美丽的五月终于来了。

  城里到了"五一",杏花已经开过。东甸子这里,却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细看,看不到什么春天。唯一的变化是,农忙的季节一到,两顿饭改成三顿,天一亮就下地,劳动强度猛然地增加了。

  这"春惊"确实很让人难忘。黑土被犁开,大地就有了喷儿香的生机。地边上的落叶松林出芽了,郁郁葱葱,绿得透明。土里土气的东甸子,在春光里第一次流露出无比的明媚。我们这帮小青年,也都不安分了。老龚在集体户屋子里,故意大声背诵歌德的名言:"妙龄少女,哪个不怀春?"人人都知道,他是朗诵给关美玲听的。

  种玉米的时候,仍是自由组合。老龚当仁不让,把自己跟关美玲组合到了一起,一个在前面刨坑,一个在后面"点籽儿",俨然是男耕女织。

  老龚在那个时代,算是个佼佼者,要在今天,也就是一个二百五的"小资"。但在那个年代可不得了,文武兼备。关美玲对他的态度很暧昧,没表示接受,也不表示拒绝。这一两可,老龚就有了动力,穷追不舍,毫不掩饰。关呢,自然很满意有个文武兼备的人这么追她。

  无论时代是多么枯燥,爱总是要发生的。在今天咱们这个"奔小康"的年月,教授之子去追工人之女,要被人笑话神经有问题。而在那个年代,门第划分与现在不同,因此没人觉得不妥。关美玲也觉得自己有资格,拿得起褶来。

  我跟梁燕眉,就没这么幸运了,我俩谁也不敢公开。而且连对方是不是那么个意思,都还拿不准。那才真是"怀春"啊,揣在怀里,只有自个儿明白。

  乡村里的爱,因为文化土壤贫瘠,所以反而比城里来得猛烈。这方面我们有榜样。大老张不用说了,为了爱,他离乡背井,舍弃了城市生活不过,来老林里当"土匪"。他这还算是值的,好歹把当年那个如花似玉的妞儿泡到手了。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7节:为情所困

  比他还悲壮的,另有人在。谁呢?打死我们也想不到,就是前王队长。王队长下了台,但还没有完全丧权辱国,而是屈尊当了生产队的会计。这个角儿,总得能写会算的人来干。王会计乐天知命,天天勉着黑大襟棉袄,腰里扎着麻绳,查仓库,算工分账,一副乡村知识分子的模样。我们集体户的粮食和工分,有时要他来负责给我们打理,所以免不了要有来往。春节前后的严峻形势已经过去了,老农们该咋生活咋生活,所以我们和王会计之间的阵线,也不大分明了。

  一天,老龚从大老张那儿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会计,这土鳖知识分子可万万不能小瞧,他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没毕业,就为情所困,流落到了东甸子当了农民。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生很金贵,不像现在臭了满大街。那时候,农村回来个高中生,就像现在回来了个"海归人士",说东甸子一个生产队,就藏着三个大学生,那真是天下奇闻。

  我们男生,当晚一轰隆都跑到大老张家,听他说端详。

  原来,这王会计,早在1960年就是辽大中文系的大三学生,因为爱上了本班一个女同学,有点儿神魂颠倒。那女生估计比章子怡差不了多少,根本就没把他看入眼。这边厢老王的攻势猛烈无比,全不顾影响不影响,全系都在看他俩的西洋景。那女生羞愤交加,索性学也不上了,躲到了东甸子她舅舅家中。老王当时正在兴头上,情报也非常灵敏,脚跟脚就撵到了东甸子。两人终于见了面,谈了一回,那女子仍是不从,第二天就不辞而别,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老王知道他今生算是摘不到这朵花了,于是,号啕一场,万念俱灰。竟然放弃了大好前程,在东甸子就地当了农民。

  他先是笨手笨脚地干苦力,渐渐地取得老屯的信任,便干起了乡村的脑力劳动,从记工员干起,晋升会计,又晋升了生产队长。爱情明显靠不住,他也不挑拣了,当时山东农民过来"闯关东"的多,就随便找了个山东娘们儿结了婚。为爱一场,闹了个天翻地覆,老王的婚姻因而被延误,成了晚婚,孩子比同龄的老屯们的要小得多。

  老王的这惨烈情史,让我们欷不已。听完大老张的讲述,我们又找了个理由,一轰隆跑到老王家,重新认识这藏龙卧虎的农村知识分子。果然,老王家墙上的玻璃镜框里有证据。辽大中文系某年级某班合影,一个梳"瓦块"式分头,身穿白衬衫的帅哥,依稀能看出是老王的轮廓。当年风华正茂,玉树临风,如今却是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中间的沧桑,有多少呢?

  我们一边看照片,一边找话题跟他聊。老王倒是不记仇,对我们语重心长。告诉我们说,要想在队里站住脚,一定要把农活儿学好。吃饭的本事,可忽略不得。他说:"当年我来落户,第三天就下地,借了把锄头,到了地里,不知道该怎么使。还问人家,这玩意儿是拿着往前推的吗?后来,一点点的也就什么都会了。农村,跟城里没啥区别,不一样的是,吃穿住,啥事情都没有现成的,都得自己动手。"

  老王的这番"再教育",是现身说法,老房、王亚奎、冯长骏都听得入迷。老龚等我们四个非工人家庭出身的,则更多的是领悟了人世无常,青春不可依恃。

  从老王家里出来,看黑夜中的漫天星斗,大家不禁都联想起了自己,来日方长,前途何在?人家大学生都被同化成这样了,我们几个初中生,又有何德何能?往后的几十年中,又能靠什么安身立命?

  星星不知人的心,只是万古如此闪烁。我们在村路上摸索着回户,一路无人说话。忽然,路边响起了一阵娃娃的哭声,细长而又凄婉。抬头看远处,高坎上有几颗忽闪忽闪的绿星星。"妈呀,什么东西?"王亚奎叫起来。

  老龚说:"狼,是狼!"

  大伙儿毛骨悚然!虽说谁也没见过狼,但看这阵势,肯定是无疑。我们低头摸了石头瓦块,连呼带喊,一阵袭击。那狼群也不退缩,坚持在路边高坎上俯瞰,绿眼睛像鬼火。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6-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实.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8节:关于男女之事

  老房说:"咱们走吧,反正它们不敢过来。"

  他话音一落,小迷糊带头,众人撒丫子就跑。直到看见了集体户女生屋里的灯光,才像见到了根据地,都嘻嘻地笑出声来。再看女生的窗户,已经贴上了白纸,再也偷窥不成了。

  前有车,后有辙。东甸子大学生痴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壮烈行为,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季节也正是爱情萌发的时候。那时,春风终于绿遍了天涯。山旮旯里,落叶松长出一大片脆生生的绿叶,玻璃一样透明。

  山地上,不能种麦子,只能种玉米,而且很费工时。生产队的男男女女们就顶着大好春光,慢慢在小块地上刀耕火种。每过两个半小时,歇一气。

  春光里,人的面貌也变得明媚。土掉了渣的屯老二,在碧绿的背景下,显得俊俏多了。林子里,有布谷鸟在叫。"关关雎鸠",叫得人心乱。集体户的男知青和青年农民,在漫长的"春惊"中,暗暗展开了泡妞的争夺战。老龚才貌双全,文武兼备,是我们的主力军,决心"肥水不流外人田"。对方以庞德海为首,都是三十来岁的已婚老屯,决心不放过这"包二奶"的大好机会,就算是过过干瘾也行。

  这件事,经过几十年后再去想,双方做的都是无用功。对男知青来说,真正的谈婚论嫁,还得十年后。女人老得快,十年后,正是我们二十六七酷毙了的年纪,女生们已成了残花谢柳,怎么可能让我们瞧得起眼儿?对少壮男社员来说,即便当时女生们愿意随了他们这些土老冒儿,他们又怎敢休妻别子?不要说大队干部会出面干预,就是村里人的吐沫星子,还不得把他们都淹死?

  明明是没用的事,双方却天天都在使暗劲儿。

  关美玲有一条黑底带红白点的围脖儿,天天都戴着出工。散散地往肩上一搭,美得没法形容。种玉米的时候,有一天,老龚也戴了这么一条围脖儿。小迷糊指给我看,我吓了一跳:难道关美人给老龚送定情物了?那年月,男女要是走到了这一步,那么花前柳下,肯定是早就越过界限了。再回头看看关美玲,那标志性的围脖仍在。原来是老龚痴迷,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条,一模一样。

  男人动了情,也是很细腻的啊。我大为感慨。

  小迷糊冲我挤挤眼,故意大声对老龚说:"哥们儿,你那围脖儿,谁的搞?"

  集体户男生都明白这典故,一起哄笑。老龚纵是脸皮厚,也闹了个大红脸。男社员反应比较迟钝,不大明白。老庞还直夸呢:"真挺带劲啊!赶明儿上敦滑,咱也买一条。"

  老庞活儿好,总是最先刨到地头。返过身就帮老龚他们这一组刨坑。实际就是有意往关美玲身边凑合。老龚感觉没面子,就说:"老庞啊,你有劲没处使,去跟老牛练练摔跤,我们这儿不用你掺和。"老庞这句话倒听懂了,他嘻皮笑脸地说:"革命同志嘛,互相帮忙,算个啥?"

  李家轩听不下去了,就说:"老庞,你昨晚没搞'运动',今儿劲头这么大?帮谁不是帮呢,你咋不帮帮咱爷们儿?"

  小迷糊就说:"帮你,你有围脖吗?"

  家轩啐了一口:"狗屁,我有吼房!"

  田间劳动中的争风吃醋,具有娱乐性,无形中降低了劳动强度。女生们都明白自己是争夺对象,扬扬得意,却故意做娇羞状。听到涉及黄色内容的戏谑,还要红着脸骂一声"缺德"。在心里头,却巴不得男生和男社员为她们打破头。

  我们青年时代的"再教育",绝大多数就是在这种氛围里进行。所谓贫下中农语重心长地教育城里娃,都是当时的文人在扯蛋。

  我们的青春期启蒙,我们的性启蒙,都是在老屯们干活时津津有味地谈牲口交配时得来的。

  老屯们没有"性爱"的概念,也没有"水乳交融"的遐想,关于男女之事,只有一个字可表述——"干"!

  我们当然不承认事情只有那么简单。可苦的是我们那时谁也"干"不了,只能闭着眼瞎想。

  春天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最后是漫山遍野云雾一样的梨花。我们各自钟情着或怀念着某个女孩,在上工和放工路上,大唱《喀秋莎》: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29节:就等于废物

  正当梨花开边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那年头,报纸、书刊上的词汇味同嚼蜡,这歌里,仅仅是"梨花"、"天涯"、"柔曼"、"轻纱"几个词,就激起了我们无限联想。

  我们将来的"喀秋莎",当然是纯洁、美貌、温柔。可是,她是谁?她在哪里?她何时才能属于我?

  就在这种甜蜜而又苦涩的期待中,浪漫的"春惊"终于结束了。最后一天,是在半山上一块很偏僻的地块上种玉米。下午五点多钟,彻底完活儿。老庞长出一口气,把镐头一扛,吼了一声:"收工!回家!吃大皒子饭(碎玉米饭)喽!"

  小迷糊接了一句:"吃完饭,什么的搞?"

  嘻嘻哈哈中,人群三三两两往回走。斜阳照在葱绿的山凹里,落叶松林优美如幻境。有金花鼠在树干上蹿来蹿去。这东西大概是松鼠的一种,脊背上有五条黑色条纹。

  春风拂面,人生的这一刻很惬意。

  在当时的农村,除了春节能放五天假,其余时间,只要人睁着眼睛、脑袋顶上有日头,那就要干活儿,一分钟也停不了。本来,老农的生活完全不必这样紧张,一年的闲日子应该有三分之一。可是自从"公社化"以后,集体劳动,按出勤率算收入,多劳多得。那时候,农民不大聪明,以为工分越多,钱就越多,结果都拼命延长工时,没活儿也得找出活儿来干。工分总额一多,就不值钱,大伙就又拼命延长工时,多挣工分。恶性循环,把自己搞得跟老牛似的。

  春耕最后一天,早收工一个小时,人人都觉得占了大便宜,乐从心头起。

  老龚说:"听说山后有咱们校一个集体户,咱们今天去看看?"

  "好嘞——"大伙儿一阵欢呼,返过身,就去翻山。

  从小路翻过山顶,一群城里打扮的青涩少年扛着镐头、挎着种子篓,鱼贯而下,穿过碧绿的落叶松林,直奔山凹里的小村而去。

  这样的少年,只有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景象,也只有那个时候有。我们前途莫测,却傻颠颠地乐,在春日的黄昏里,劳累了一天,还有心思翻山去串门。

  小村里的集体户,果然是我们校初二的一帮同学。

  这村子,是真正的山村,连个平道都没有,跟东甸子那样的大屯不能比。集体户也很寒酸,模样就是一简陋人家。大部分人都劳动去了,不在家。在家的两三个人,神情很落寞,无精打采混日子的样子。我们跟他们聊了聊工分值多少钱,劳动累不累,最近回长春了没有,双方一时都觉得挺亲。坐在他们凋敝的小院子里,闻闻空气里弥漫的柴烟味儿,还真是有陶渊明的感觉。

  待了一会儿,我们就要走。主人盛情挽留,老龚就说:"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家里都做了饭。再说这十几口子,饿狼似的,哪能让你们招待?"

  一声呼哨,我们便告别了山沟里的校友,往回返。此时,夕阳已经衔山,金光万道。翻上山顶时,我们不由得停下脚,只见下面东甸子的原野郁郁葱葱,公路如细线,村庄如棋盘,千树梨花,正漫扬轻纱。江山是如此多娇,生活是这么的好,叫人怎能不想起"喀秋莎"?

  老龚带头,我们又唱起了苏联歌:"歌声轻轻地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那种深情与惆怅,正与眼前景色相合。有关、梁两大美人在,我们的歌,就越发婉转,多出了不少的内容。暮色中,俩美人明眸皓齿,极目远方,恰似两尊穿军装的"维纳斯"……

  多年以后,我每每回忆起这一幕,都忍不住要想:幸福跟钱有关吗?幸福跟成功有关吗?或者,幸福跟发达有关吗?不,都不是。幸福,只与青春有关。

  这是一个人有了阅历,才能领会的。

  我们万没有想到,春耕结束,刘队长和集体户的"蜜月期"也就结束了。他的位置,早就巩固,用不着一帮小毛孩儿来帮助摇旗呐喊了。那么,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在其他方面还有没有用了。

  这一点,我们应该很惭愧。我们确实没用。农村里用不着多少书本知识,要的是力气和干活儿技巧,外加一点儿狡诈。这几样,我们都没有,不就等于废物了?

  
lkq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第30节:巨大哀痛

  我们下乡已有五个月,看来是没有很快回城的迹象。这意味着,我们要常年从当地的老屯嘴里分一碗饭了。东甸子的老屯们看清了这一点,不再为我们洋里洋气的"大拉锁儿"所迷惑,为了利益,变脸了。

  突然袭击是在某个晚上的生产队大会上发动的。开会,是为了评定工分等级。大伙逐一评价每个劳动力的表现,七嘴八舌说了一阵儿。当时农村的男劳力,每干一天挣10分,妇女比较受歧视,一天挣6分。未成年的"半拉子",与妇女相同,也是6分,意思是还不算男人。有极少数力气大、农活儿好的人,每天可记12分。而生产队长,是最特殊的,一天什么都不干,照拿12分。在那个"革命年代",既有不劳而获的队长,也有同工不能同酬的妇女,这是后来的少壮学者们不能想象的。

  不能想象的还有,每个人工分的评定,都是民主通过的,队长不能愿意给谁高分就给谁高分。民主的程序,很奇特,就是大家喊"行"或者"不行",以分贝高的意见为准,大致还比较公平。

  轮到评定集体户时,突然冷了场。

  过了好一会儿,刘队长说:"提嘛,反正集体户不是外人。"这句话,简直阴险之极。只听老庞接上就说:"我看集体户女生干活儿还行,给6分可以;但是男生太不着调,干活儿水裆尿裤,给10分太高了点儿。"

  他话音刚落,就有群众一哄声地喊:"对,给8分。""8分也高,给6分。""6分!就6分!"

  老屯们自己的账算不开,但跟我们算账可是清楚。给了我们6分,我们就少赚了,他们就能多得。这还不算,关键是,这太侮辱人,等于宣判我们不过跟女人一样。

  我们想跳起来反驳,但民意实在太强大。人家也说得头头是道,哪一天,哪个人,坑刨浅了;哪一天,哪个人,活儿太慢,都一一道来。我们目瞪口呆,敢情这"贫下中能"都是干间谍的出身。

  最后刘队长出来收场,他肯定了大家的意见,原则上就定6分了。其中老房、王亚奎、冯长骏活儿稍好,可给7分。众老屯又是一阵叫好。

  我们这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孤家寡人",什么叫"大势已去"。

  原来,我们被刘队长给耍了!

  社员大会开完,我们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想想三个月前,我们是何等威风,那还是刘队长一日不可缺少的御林军;如今价值一失,沦落到大人小孩都来踩,连个男人都不算了。

  在我们眼里,东甸子一下就暗无天日了。回到集体户,老龚拿起我放在炕头的《译文》杂志,闷闷地乱翻。忽然看到几首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的诗,就忽地站起来,用浑厚的男中音放声朗读:

  我们感受到了不自由的巨大哀痛……

  他一朗读,女生屋子的喧哗就停止了。诗写得很好,全户的人都在静静听他读。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这个词的分量,有了一种要挣脱的愿望。可是,外面的夜色和原野比什么都宽广,我们能逃到哪里去呢?

  第二天垂头丧气地干了一天活儿,晚饭后,老龚、小迷糊、家轩和我出村去散步。小迷糊带了一把京胡,就像现下"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支在腰间"吱吱咯咯"地拉。我们就这样在京胡尖锐的伴奏下,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空旷无人的公路上走。西天上是一片晚霞的血红,我们的心,也在流血。莫斯科的郊外,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我们的希望,又在哪里?

  这是我们走上社会以后的头一个重大挫折。当年,我们把它看得太重,觉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其实老农们还算实事求是的,我们的活计,确实干得不怎么样。你想啊,一帮城里的少爷秧子,能出什么好活儿?只是老农们缺乏教育手段,有啥说啥,不会哄着来,一下就冷了我们的心。

  这次社员大会,把我们集体户的人分成了三个等级,我们也就从此走上了很不同的道路。

  当时,老房、王亚奎、冯长骏也很颓唐,毕竟他们只比妇女高1分,仍然是个半残废。所以那几天,男生们都还能同仇敌忾。

  

发表于 2011-6-2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义相与析,再引一段刘的发言吧:
  刘源在1980年竞选北京师范学院的人民代表时公开说过下面一段话——
   
    “……这十几年,我与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我的家中死了四个,六个进监狱。我自己,起码可以说不比任何人受的苦再少了。我甚至都不敢完完整整地回顾自己的经历,那太令人不寒而栗了。但是,那一幕幕,一场场景色都深刻在我心里,不时地漂现脑际,不让我安宁,我想任何一个曾无言地与父母生离死别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走过唾沫和侮辱的狭道,曾几次被抛入牢房,在那里埋葬青春;在饿得发疯的日子我像孤儿一样生活过,像狼一样憎恨世界。那些年,我咬着牙活下来。谁曾目睹过父母在侮辱的刑场上,在拳打脚踢中诀别?谁曾亲眼见过有人往才九岁的小妹妹嘴里塞点着的鞭炮?大家能想象我心里的滋味。我咬着牙,一声没吭。从十几岁起,我就在鞭子下劳改,在镣铐的紧锁中淌着鲜血;多少年,在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每一小时我的心都在流着血和泪,每时每刻都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和压力。我紧紧地咬着牙,不使自己发疯。”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