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记者站 吴启富 田越 本报记者 唐春 怎样克服困难,修建农村公路?仪陇的经验耐人寻味。
2010年10月,山东,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当四川仪陇县委书记杨建华交流发言完毕,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啧啧称赞的背后,是仪陇人自强实干、探索创新的艰辛足迹。一组数据殊为不易:5年来,全县共建成农村公路1732公里。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率达100%,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通水泥路率达60%。
颠簸进乡村、摇晃出家门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仪陇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走在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大剂量“输血”
多渠道解资金“瓶颈”
随着县城的搬迁和潆新公路的修建,仪陇县的区位优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2006年起,该县就决定在贯通主通道的同时,大修农村公路,畅通经济发展“血脉”。
可是,到2009年,全县仅修水泥路134公里,泥结碎石路600公里,工作推进非常艰难。
资金缺口严重,成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拦路虎”。
“早在10年前,我们就把毛坯路修出来了。可是没有钱铺路面,后来又被碾烂了。现在可好了,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今年正月初二,文星镇绿水河村一组青年农民吴强指着自己开回家的尼桑轿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这条道路接镇公路只有1公里,群众凭肩挑背磨,修通毛坯后就因为没有钱“停摆”了。去年,他们争取到了国家立项补助,才圆了10多年的“修路梦想”。
像绿水河村一组这样的事例很多。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动摇不了仪陇县建设农村公路的决心。仪陇决策者转换视角,跳出仪陇看仪陇,跳出山区谋发展,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视野考量着发展全局,迅速把农村公路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9年,仪陇县确立了用3年时间打响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要把全县通村路全部修成水泥路。
然而,资金从何来?
大剂量“输血”,多方筹措破解资金“瓶颈”。仪陇县提高修路国家补助,开出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难的第一道“良方”。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交通、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农业等部门和灾后重建的相关资金,统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将财政转移资金中的交通部分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县财力每年安排相当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发动群众“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向在外务工创业的仪陇籍乡友发出捐资倡议。几年来,共筹集4.2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确保“修好路”
创新催生“八步工作法”
路怎么修?修到哪里?质量如何监管?针对过去修路问题“对症施药”,颇具创新特色的“6+1”工作措施出台。“6”即做好“六个统一”,严格“五条禁令”,开展“四项公示”,落实“三个小组”,保证“两个到位”,坚持一项制度。“1”即一项原则:竞争立项,合理布局,安全稳定,健全机制,功能配套,彰显实效。
“八步工作法”开始运行:广泛宣传,掌握群众修路意愿;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征求村民意见,讨论路面结构、资金筹集、土地调剂、质量控制、资金开支等具体管理办法;组建村民建设协调领导组、财务管理组、质量监督组;户户签订投工筹劳方案;分解建设任务到户,分村组织实施;竣工结算申请验收;统一验收,合格交付。
由此,仪陇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公开透明的群众监督管理机制、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援助机制。
周河镇有15个村,修路资金向哪投?全镇15个村来竞争,演讲、民意调查、现状比较,一轮轮淘汰下来,最后由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考评打分,2个村如愿以偿。
不只是周河镇,为参加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资格竞争,各个村群策群力。来仪乡会民村村民不仅写了联名信,还把2天内筹集的3.6万元带到演讲台上。碧泉乡村民代表彭绪辉在演讲中激情澎湃:“现在不修,什么时候修?自己不动手,谁来动手?”
“这样做,更公开、透明,既取信于民,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紧转2版)
(紧接1版)又避免随意性,一举多得。”仪陇县交通局局长任学润兴奋地说,这种机制把他们从“领导批示、群众报告”中解脱出来,修路决定权全部交给群众,实现了由“发动群众修路”到“群众自觉修路”的转变。
今年,该县申请立项建设的村达300多个,建设里程达700多公里,群众自筹资金总额达5000万元。
建养并重,管护上下联动,管护比修路更重要。仪陇按照“农村公路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每2公里左右配备一名专职养护人员,并设置养护责任牌。现在,仪陇农村公路穿山绕梁,成了山区连通外界的主要物流和信息流通道,成了大山深处的一道风景线。
以路谋“突围”
强县之路越走越宽
一条条路,是引领群众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如今,只要到仪陇农村去走一走,就会发现活跃在山村公路上的一辆辆崭新的“乡村巴士”。这些车是客车厂家深入乡村研究路况路貌,为方便农民出行和运输而专门生产的“赶场车”。“坐‘乡村巴士’就是好,既安全又舒服,过去我们坐拖拉机赶场,一路上颠簸得要命,很不安全。”5月27日,记者在永乐镇采访,从武棚到永乐的饶军强兴奋地说。
一条公路就是一个地方的“大动脉”。农村公路畅通,“行路难”解决的同时,明显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许多农民修起了漂亮的砖房,修建了垃圾池、沼气池,改造了厨房、厕所、圈舍,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政镇周河村有137户农民在县城买房,他们既是“市民”又是“农民”。因为水泥路贯通全村,农民农忙季节回村里种地,农闲时节在城里做生意。“种田挣钱”两不误,62岁的张良勋精神矍铄,“这都是修公路带来的好处呀!”他告诉记者,过去有很多挣了钱想“不回家”的外出务工青年,看见家乡的变化后,纷纷回来发展了。公路通了,县城附近的青年农民,早出晚归,晚上住在村里,白天在城里上班,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致富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新马路上,朱德元帅的诞生地马鞍镇因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参观人数由2005年的30万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9800万元提高到5.76亿元。
在新马路沿线,白葛坝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大批种养业大户如雨后春笋。哈哥兔业落户仪陇,带动发展獭兔养殖基地40个,2万多养殖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仪陇商品兔年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
潆新路边,4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成为投资“洼地”,香港意龙、浙江中味等4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2010年,仪陇县新招引重大项目1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就有5个,累计到位资金1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首破亿元大关。仪陇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
“路修通了,仪陇的产业、新农村建设由此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言及农村公路建设成效,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明东如是作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