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察成都堵车十大原因 一、人为制造“肠梗阻”。比如东起双桥路,经忠烈祠街,至羊市街,至蜀汉路出三环,本来是一条东西贯通的“第二蜀都大道”。但是由于玉带桥不足200米的路段改成单行道,加之原来为羊市街上某大机关服务将整个羊西线改成潮汐式通行,因此人为造成不能东西对流。现在,某大机关也搬迁了,潮汐式交通管制可以休矣,若玉带桥这个“肠梗阻”再取消单行,自然又多了一条东西通畅的道路。 二、公交车道太闲置。近日三环路改造,迫于压力向社会车辆开放二环路公交道。这说明把发展公共交通片面理解为设立公交专用道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在常态下二环路以内的公交道至少应当对出租车开放(谁说出租车不是公交的一部份?);二环以外本来就是人少车多,解决车流量是第一位的,因此二环以外应该取消所有公交专用道。 三、密集设置红绿灯。成都的红绿灯之多可能是全国名列前茅的。老南门大桥下、武成门桥100多米就有3处红绿灯,而且是前面亮绿灯刚启动,第二个就亮红灯“造堵”。最奇怪的是成都形成了一个荒谬的“干道让支道、主道让次道”的红绿灯设置原则。你出二环之外看看,光华大道、蜀龙大道、老成渝路、成龙路等等,经常是主道上因为红灯车流排成长龙,支道上(甚至是根本没有道路的预留道口)无车无人。其实,只要在支道上安装一条减速带,让其观察后通行就解决了。而且,据了解,成都每安装一组红绿灯的花费非常昂贵。 四、“潮汐式”管制成怪胎。成雅高速进城、红牌楼至武侯祠大街、羊西线等,均搞成所谓“潮汐式”限时单向通行。表面看来缓解了这些线路特定时候的拥堵,其实是以大量车辆绕行、另一些线路更加拥堵为代价的。而且在成雅高速这样的跨地区主通道上,将风尘仆仆来蓉的客人们拒之“门”外,实在有损成都的“和谐包容”形象。 五、“禁左”何时能取消?市民呼吁多年的取消“禁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全面取消“禁左”若有困难,可以分步骤实施呀。作为第一步,交管部门可以发布公告,整个成都晚上9点半至早晨7点半取消“禁左”。 六、越来越多的“单行道”。单行道设立的目的应当是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实施单向循环通行,使之发挥“立交”功能,比如天府广场就是这样。但是现在的单行道越设越多,区域越来越大,线路越来越长,而且大多数根本无法循环。比如红照壁至人民商场至锣锅巷、星光路至榆林路。单行道带来的后果与“潮汐式”交通管制如出一辙。 七、电子眼只为挣钱忙。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成都的电子眼几乎都是安装在干道与小街小巷交叉口,以记录闯红灯罚款为目的。车流量大、最需要整治的交通干道交叉口,却不见电子眼的影子。你看看晚上在万年场这样的大口子上,由于没有电子眼和警察,闯红灯互不相让的现象有多严重! 八、“有桥不上”挤桥下。成都为一些交通流量大的街口专门修建了上跨桥,但是由于桥头的标志不健全,或者只管建桥根本没有人实施交通组织,致使很多直行车辆(包括公交车)桥上不走,专挤桥下。比如锦里中路至锦里西路的上跨桥、老南门上跨桥的直行车辆等等。其实,上跨桥头立一块“桥下禁止直行”的标志,再辅之交通执法就解决问题了。 九、人行天桥太少了。人车混流,是成都堵车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多建非机动车和人行天桥。这可能影响一些街道的美观度,但总比人车大拥堵强。比如天府广场,地铁出站进站人流都要出人广场,四周的道路又没有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堵车才怪。 十、“限速”越来越离谱。虽然有“十次肇事九次快”的经典语录,但是有机动车就有“快”,不然只有统统步行。关键是“快”的度在哪里?现在限速方面“伪科学”盛行,市内大街上限速有什么意义?你即使限速150公里,它能开到这么快吗?你限速20公里,它能遵守吗?龙泉驿成渝路拓宽改造增加车道后,不是有“砖家”反而将限速从原来的60公里降为50公里而饱受质疑吗?假如现在所有车辆都按照既定的限速标识行驶,你看看成都会堵成一个什么样子?!顺便说一句高速公路,有关部门花费了巨额资金设立高速公路电子眼,但是这些测速装置都有“挣钱”之嫌。高速公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不是“超速”?德国高速公路就不限速,为什么事故率反而比我们低得多?我们在高速路的下坡路段设立80公里甚至更低的限速,不仅是罚款的陷阱,而且相当多的司机见到电子眼时猛踩刹车减速,简直有点谋财害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