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14 14:39
|
|阅读模式
好男儿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自信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缘于庄周《逍遥游》,是蓬间雀与鲲鹏的一段对话引发出来与大鹏对比的小鸟,蓬蒿人是把鸟拟人化,以作者“鲲鹏展翅”自比。“仰天大笑”是多么得意的神志,“岂是蓬蒿人”又是多么的洒脱自负。寥寥十数字,让诗人积游于内心多年的志向喷发而出……这就是诗仙,这就是李白,这就是男人。 男人,是全世界都可以看不起你,你不能看不起自己的那个人;男人,是越被怀疑越要去证明的那个人;男人,是即便身边一无所有心中却可以装下全世界的那个人;男人,是哪怕谁都不把他当回事他却让他们不得不把他当回事的那个人……这就是男人,这就是自信的男人。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男人,尤其是有自信的男人。 好男儿可以出身贫寒,但不能没有志向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着迁居洛阳。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于是,他就去找相者看相,相者说:“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班超问其故,相者说:“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此即投笔从戎之故事。
好男儿可以舍弃千金,但不可以轻言一诺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一诺千金,掷地有声,是好男人的必备品质。言而有信,是好男人应立的信念之一。事无巨细,能够做到的,再大也可承诺,不能做到的,再小也不要承诺。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男人,给人的感觉是山一般的沉稳和可靠。
好男儿可以受辱,但不可以不继重任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最后李陵寡不敌众,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司马迁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好男儿可以打败仗,但不可以没有英雄气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就是在这众多英雄中声威尤为显赫的人物。二千多年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项羽“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英勇悲壮的故事,人们为之赞颂、惊叹、悲痛、哀伤,连以在《声声慢》中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这样缠绵凄凉词句著名的宋代柔弱女词人李清照,也竟在《夏日绝句》中为之慷慨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项羽的英雄气概感人之深。
身死乌江是项羽兵败途穷时的内心感情、行为的最典型的展现。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充分表现了项羽的知耻重义的一面。他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投敌者的鄙视和项羽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将自己的宝马送与乌江亭长,显示了项羽的善良、宽厚之心。英雄的悲歌,一咏三叹,使人深为感动。
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尽管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但就是这样一个天马行空,不拘不束的项羽,用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为真英雄。
好男儿可以没有荣华富贵,但不可以没有担当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治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道理听明白了,行为上要做到,此即“履践”的工夫。他怕做不到事理合一,自欺欺人。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品德修养是那么的好,不是一般的鲁莽之士可比。
仲由性格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可以说知徒莫如师,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果敢了,对事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以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御三军之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个评论的确不为过。
在世风浇漓,江河日下的今天,作为大丈夫该如何担当?窃以为,大丈夫不应以追求名闻利养为职志,而应更多地担当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是尽其本职,不仅是致力公益,不仅是热心慈善,更重要的是独善其身,拯救自己的灵魂,然后兼济天下,匡扶世道人心。
大丈夫的担当,是以特立独行、“虽千万人,我往矣”的道德勇气,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坚持不向恶,不为恶,然后劝导他人改恶从善,一心向善,与人为善。唯其如此,方能挽救和改良社会风气。
好男儿可以人生起伏,但不可以不豁达苏轼为宋词豪放诗派的创始人,其诗豪迈奔放,其人秉赋颖异,能言善辩。苏轼幼年,文人被重用,使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成才。青年时期,他主张文风改革,崇尚淳朴速健反对虚饰浮华,使他的诗词散文极具爽朗旷达的个人风格。苏轼多次为官,然而官海沉浮,谁又能时时得意?
苏轼被谪黄州时,面对滚滚长江,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道出了怀才不遇的愁苦,然而“人生如梦”诗人又用广阔的胸襟包容了这小小的失意。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谵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说苏轼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正如《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
一文中所说:“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重情豁达的苏轼,流芳百世。
好男儿可以孤芳自赏,但不可以不重知己伯牙子期: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好男儿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座右铭。徐悲鸿20岁成名,被法国犹太富翁看中,专邀他到“哈同花园”画像,在优厚的待遇面前,他断然拒绝,保持了“江南布衣”的本色;在赴法留学专攻美术期间,他遭到了洋学生的歧视,被诬为“生就的当亡国奴的材料”。徐悲鸿面对挑衅,义正词严地予以回击,并以虚心好学换来了一个个优异成绩,折服了对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回国后,徐悲鸿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也不被政治上的高压所屈服,坚决拒绝为蒋介石画像。
傲骨,是不动声色,虚怀若谷的自然流露,很难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真实写照;傲气,是哗众取宠,盛气凌人的表演,举手投足,惟妙惟肖,是“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的最好注释。傲骨,是登高远望,天宽地广的襟怀,是能包容一切又能雅俗共赏,不负清高而又能从善如流的大家风范;傲气,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天地就那么大”的肚量,是只有自我,难容他人的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却终于雅不起来的小家子气。
好男儿可以享受富贵,但不可富贵则移刘秀初起事时,力量薄弱,被王莽一路追杀,日夜奔逃。战斗中,刘秀手下有个叫宋弘的大将不幸负伤。当逃到饶阳境内时,宋弘实在走不动了,而后面追兵又紧,怎么办呢?刘秀没办法,只好将宋弘托咐给郑庄一户姓郑的人家养伤。
姓郑的这户人家很同情刘秀,而且非常善良,待宋弘亲如家人,端茶送水,好吃好喝,很是周到。特别是郑家女儿,长得虽不很漂亮,但为人正派,聪明大方,待宋弘像亲兄弟,煎汤熬药,问寒问暖,关情备至。宋弘非常感动。日子一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弘伤好后,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宋弘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于帮刘秀得了天下。
刘秀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只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刘秀有个姐姐,早年丧夫,整日闷闷不乐。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说一个又一个,姐姐就是不满意。后来,刘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他想,我是皇帝,这点事还不好办?再说,宋弘的妻子郑氏年龄大且不说,那模样和姐姐一比就差多了,便派人向宋弘提亲。谁知宋弘听后却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来人将宋弘的话向刘秀禀报后,刘秀深为宋弘的为人所感动,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更加看重。从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好男儿可以很渺小,但不可以不坚强许三多: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服输。
你丢失过你自己吗?每一个看过《士兵突击》的人都会这样来问自己。
许三多,一个农村的土孩子,一个突然的因素,进入了最为需要像成才那样聪颖、灵巧的年轻人的部队,也将许三多推入生命的绝境。这样的绝境,似曾相识。有多少人没有过这样的生命绝境呢?面对这样的绝境,我们能够做什么?坚强地活下去--从生命的绝境寻找生活的支点,寻找生命的呼吸。许三多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而支撑这一信念的,就是好好活,坚强的活着,不管遇到再多困难,再多的嘲笑,再大的挫折,像男人一样,咬牙坚持下去。
每一个男人,都会有艰辛、艰难甚至绝境的一天,在心灵深处,每个男人都应当把自己当成“许三多”。因为,许三多在任何艰难困境中都“不抛弃,不放弃”,咬紧牙关,勇往直前。
好男儿可以没文化,但不能没血性“什么他娘的精锐?我就不信这个邪,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这个男人叫李云龙,他粗暴、鲁莽、狂野、豪放,凡事儿不吃亏。他没什么文化,但有些农民式的聪明与狡黠。李云龙作战不讲章法,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自己的老婆秀芹,就敢打县城。李云龙具有江湖侠气,就像梁山好汉那样的情谊。他是令他上司陈赓头疼的主,却是一块打仗的好材料。他的性格,最终影响了政委赵刚。他给独立团的每个人身上都贯注男人的野性与血性,关注了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剑客,哪怕是面对强自己数倍的敌人,不管倒在对手剑下与否,都要敢于亮剑。这就是李云龙的治军和处世哲学,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欣赏李云龙,这是一位真男人。他的血性,他的野性,完美诠释了男人的两个必备基因。
做个好男儿,男儿当自强曾经有一首歌,叫《男儿当自强》,“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胆似铁打骨似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誓奋发自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子热胜红日光……”
曾几何时,这首歌传遍大南北,大街小巷,哪怕是一个黄毛小子咿呀几句,也顿有豪气干云之概。那时候男人们都还很穷,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支撑好男儿的气概,需要好男儿的气概来为理想和信仰开路,需要理想和信仰来把他们自己淬炼成一个真正的男人——那就是他们想要的。
时代变了,当伪娘充斥荧屏,当“贱男”大行其道,当“小白脸”成为流行时,男人女性化,女人中性化,男人满大街都是,好男儿打着灯笼也难找,偶尔出现一个,保不准却是由女的改版过来——这正是我们缺失的。
去做个好男儿吧!在女性进步如飞驰电掣,男性却陷入迷茫、裹足不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知道路在哪里,那就去做个好男儿吧!重新加入男性应有的精神内核并让其发光发亮,重新注入那些被我们遗弃的阳刚之气,男儿强则国强,男儿立则国立,男儿进步则国进步——
做个好男儿,男儿当自强。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