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川剧大师阳友鹤
阳友鹤(1913一1984),原名永清,艺名“被桐凤”,彭州市蒙阳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幼时,家贫,20年代初,入“金兰科社”戏班子学艺,取名“小金翠”。后到成都拜杨凤仙为师,在万春茶园登台演出《三击掌》、《北邙山》等剧目,得到了川剧名小山张被云的赏识,带他到重庆悦来茶园演出,更名“被菊芬”。他竭诚登门拜名满山坡的旦角张翟屏为师,陈未认真传授技艺,并常厉声呵责,阳遂离渝赴泸州、自贡、叙水等地演出。在演出中伤嗓,经久不愈,被人讥为“哑铜板”,只得前往资阳河一带农村场卖艺糊口。他在逆境中奋斗不息,不管天寒地冻,天天登山练嗓,虚心向民间老艺人王本清学习,王将记得的八九十本大戏和文武旦角表演决窍,传授给他,并苦练3年,练出了一副玉润滑圆的金嗓子和能文能武的旦角硬功夫。
1931年,18岁的阳友鹤重返重庆,在章华大舞台演《水漫金山》中扮演白娘子,每场暴满。陈翠屏相形见绌,拟离渝。阳闻之,重礼登门拜望,并主动与陈同台演出,甘当配角,扮演丫头彩女,陈感痛哭,遂将积累舞台经验旦角艺术全传授给阳,阳尊师重道,为同业钦佩。
阳友鹤潜心研究周幕连、陈翠屏等川剧前辈表演之特长,对川剧昆、高、胡、弹、灯各种腔声仔细钻研,对旦角表演刻意求精,他的唱腔充分表达人物感情、性格,达到很高境界。他演的《刁窗》1938年被重庆百代公司灌唱片。在《凤仪亭》、《梁红玉》等剧中。采用高腔中《红鸾袄》曲牌演唱,韵味各别,扣人心弦。被观众同行称赞为“阳红鸾”,评为“柔时象三春之柳,刚时如飞呜之锅,稳准若山鹰抓兔,矫健似雏燕腾空,一招一式,匠心独远,自成一家”。在川剧剧种中开创了旦角表演艺术的“阳派”,塑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感人艺术形象。
30年代,阳友鹤在成都“新又新”大舞台编导主演了时装戏《灵魂的安慰》、《哑女与妖妻》、《农嫁女》等剧目,揭示反对富豪压迫穷人和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光明的渴望。
建国后,他热情投入戏曲改革工作。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与周企何合演《秋江》荣获演出奖和演员奖,并受到陈毅夸奖。他所演的《刁窗》、《金山寺》、《蹈蝉》、《铁笼山》、《打神告庙》、《情探》、《别官出征》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妇女艺术形象,极为观众赞赏,有“川剧的梅兰芳”之誉。他学善于学习兄弟剧种之长,与京剧梅兰芳、汉剧牡丹花、越剧傅全香、粤剧红线女、评剧新风霞、豫剧常香玉、电影演员夏梦等名家,深相交结,取长补短,为川剧新开拓了新路。他还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1959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阳友鹤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川剧院导演、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省川剧领导小组成员、成都市戏剧学校校长等职,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四川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四川分会名誉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9次见到周总理,受到极大鼓励。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1980年11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省、市文化局、省市文联为他联合举办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以表彰他对文艺事业杰出的成就和对川剧事业的巨大贡献。
1982年6月阳友鹤应邀在上海戏曲学院讲学,1983年11月应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邀请,向同学们介绍了川剧表演知识。同年12月12日,在振兴川剧座谈会上,张爱萍赠诗给他,以表达对川剧振兴希望。
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后,他欢欣鼓舞,积极赴京参加演出。在他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振兴川剧工作。1984年2月20日晨阳友鹤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