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玉文
何玉文
供职于四川日报。先后在攀枝花市(13年)、绵阳市驻站至今。27年记者生涯,采发稿件4000多篇,共计300多万字,作品37次获全国全省好新闻奖,与人合著有《一座西部城市的成功之道——记者眼中的绵阳》一书。
记得我奉命到绵阳做驻站记者时,这座川西北城市留给我的印象是:知识富有,城市落
后。这里有诞生我国“两弹”的中国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和中国燃气涡轮中心、长虹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科技人员达8万之众,可谓藏龙卧虎。然而这座城市却很贫穷破旧,尘土马粪满天飞,被称为“光灰城市”。我直直地感觉到,眼前的绵阳像一头睡狮,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假如这头睡狮醒了,前程将不可估量。于是我深入采访,写下了长篇通讯《在“两弹”诞生的地方》,全方位介绍了绵阳雄厚的科技实力和潜在的发展前景。通讯在四川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发表后,很快就引起海内外的关注,香港《中国与世界》杂志全文转载了这篇通讯。以后绵阳市长出国访问,当地报纸报道是大大的黑体字“中国‘两弹’市长今起访问我国”。
现实真随人愿,在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绵阳人翻过一道道思想僵界,发扬“两弹
”精神,依托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大搞“军转民”,兴起了长虹、九洲、华丰等一大批电子企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又引进了太极、双汇、日商岩井等一批中外企业。到2002年,绵阳工业产值达到453亿元,创汇7.8亿美元,实现GDP37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从四川第七位升至第二位,在西部城市中排到第五位,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昆明。与此同时,绵阳还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城市等系列殊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先后视察这座城市,并称赞过。
许正是绵阳的生命力,使我在漫漫14年中,始终以一个新闻记者的勤奋与思考,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充满激情、深层次的历程性记录宣传。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大报大刊发表宣传绵阳的新闻作品2000多篇计160多万字,对于提高绵阳的外界影响力,帮助绵阳朝着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立足发展宣传。这是一个记者的主体性工作。全党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
是硬道理。在绵阳十四年中,我的笔和思考始终放在如何促进绵阳发展这个主旋律上。凡是对绵阳发展有利的新闻,都值得大书特书。记者的职责也体现在始终以强有力的新闻宣传鼓舞着一座城市的士气。一段时间,在四川日报上,几乎三天两头就有一条绵阳新闻:“绵阳以军转民造福于民”、“绵阳科技兴市崛起西部”、“绵阳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绵阳撤掉公园围墙免费开放”、“绵阳公开拍卖100座公共厕所”……,外界通过宣传知道,绵阳人在奋斗,绵阳一天天在发展。

俯瞰锦阳街景
概括提炼宣传。在绵阳,作为一个伴随这个城市成长的记者,我每天用自己的眼光看到了绵阳的变化。如果隔上一个时期,把绵阳发生的事情概括起来,提炼一下,就会变成带有规律、更有价值的新闻。1995年绵阳庆祝建市10周年。当时的市长冯崇泰对我说:“记者先生,绵阳10年了,干得怎么样?给个说法吧!”我从市统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得到启示,1985年绵阳建市时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80%,工业占20%;10年后,这组数据倒了过来,工业占80%,农业占20%。据此,我采写了长达五千字的通讯《迈向工业文明——关于绵阳建市10年的报告》,通讯以工业文明的呼唤、工业文明的艰辛、工业文明的学问、工业文明的曙光四个部分,透彻讲述了绵阳10年孜孜不倦追求工业文明崛起西部的故事。通讯很快在四川日报、人民日报一版发出,绵阳人对自己的10年历程概括为“工业文明之路”十分赞同,并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1996年,全国61个城市的市长集聚绵阳,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之前,绵阳市长杨海清对我说,能否写一篇给市长们看的文章。我采访了绵阳城市由乱到治、由脏到净的进程后,采写了一篇通讯《向管理要城市》,用绵阳的故事告诉市长们,建好了城市,不等于拥有了城市;只有管理好了城市,城市的功能、效益才能显现出来造福市民。通讯在川报、人民日报发出,61位市长还没到绵阳就对绵阳刮目相看了。
借题发挥宣传。1992年,第三届西部商品交易会在绵阳举行。这个前两届分别在汉中、
宝鸡的西交会并没引起人们关注。而西部七省十二方城市并没有放弃举办西交会的权力,到绵阳市举行时,全市上总动员,市里提出“打开城门求发展,引进强手搞竞争”的经商口号,我受其感染,借题发挥,写了一篇命题为《西部商潮》的通讯,以西部不再封闭、西部独辟蹊径、西部直追东部三个部分展示绵阳西交会的壮观场景。通讯在四川日报和人民日报一版发出,绵阳借媒体传播而大大扬名。2000年,全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在绵阳举行,这本是一个比赛档次不高的普通运动会,按说没有多少文章可做。我却从2000年这个年份看到了宣传绵阳一次大好机会,因为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2000年,正是我国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之年,中国农民跨入了小康社会。于是我事先向市里提供了一份借农运会宣传绵阳的策划:即把农运会办成一个亿万农民庆祝小康的盛会。市里接受策划,请来了华西村、小岗村、龙岗镇、向阳村等18个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改革典型,又请来新加坡、加拿大、港澳台等海外侨胞,他们在绵阳接受全国各地媒体采访,大讲中国农民苦了几千年、穷了几千年,几千年盼着一个梦境:实现小康!而今,这个梦想正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农运会的开闭幕式以庆祝亿万农民进入小康为主题编排节目,比赛项目大多也极具欢快的乡村气息。我在激动之中,奋笔写下了通讯《亿万农民的小康盛会——写在全国第四届农运会开幕之际》。通讯以盛会大喜,喜在2000;盛会惊喜,喜在西部;盛会同喜,喜在海外三大部分,畅述了中国亿万农民告别贫穷,跨步迈入小康的大喜情景。当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媒体来了2000多名记者,大家纷纷围绕这个主题做文章,新华社四川分社副社长熊小立同志对我说:“这个策划太棒了。”于是新华社发的社论标题就叫”《亿万农民的盛会》。结果,绵阳把一个极普通的农运会,变成了一个轰动全国甚至海外的小康庆典盛会,绵阳也因此而大大扬名。

美丽的绵阳文化广场
审视引导宣传。在宣传中,我也常常保持着一个记者审视的眼光去思考这个城市。1997年,绵阳提出要创全国文明城市。当时的绵阳在城市文明建设方向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绵阳创文明城市的思想理念是什么,以什么标准去动员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一道难题。我深入采访分析之后,采写了《人乃文明之本》和《绵阳人的公德意识》两篇通讯。前一篇讲绵阳的文明,实际是每一个市民的文明。绵阳以“大众文明”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突出的是人改造城市环境的故事;第二篇讲的是绵阳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注重改造人本身,突出的是人的文明素质提高,集中概括为:绵阳的干部说:“公德意识就是公仆意识。”绵阳的市民说:“公德意识就是公民意识。”绵阳外国人说:“公德意识就是国际意识。”通讯先后在《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以人为本,大众文明、公德意识成为绵阳创建文明城市的思想理念,被市委市府认可而深入人心。很快中央文明委组织有10家国家级媒体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采访绵阳,实际是对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次严格检阅。领队的中央文明委办公室负责人刘向东对市领导说:“我是在《人民日报》上看文章认识绵阳的。”中央新闻记者采访团的记者们在绵阳写下了60多篇近10万字的新闻报道发表,中央电视台作了“西部彩虹”的专题片在一套播出,把绵阳的对外宣传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半年后,绵阳被正式命名为西部第一个文明城市。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1998年,绵阳建市后第四届班子换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在采访新书记、新市长时,两位领导心态语气十分平和。他们说,绵阳党政主要领导尽管人换了,但市委、市府过去依靠群众和专家结合产生规划、思路、方针不变,干部不换,蓝图不变,接着前任干!几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让我十分感慨,联想到许多地方换人既带来一场折腾的例子不少。而历届绵阳班子换任时都是平稳交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如此持之以恒,把千里古蜀道上的一个贫穷的全国最大的农业地区,变成了一个人民快速富强的新兴工业城市。于是我极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篇通讯《一张蓝图绘到底》,文中提炼了绵阳历届干部不“折腾”、无私心、谋发展靠恒心、图大业靠民心、励精图治精神。通讯先后在《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加按语发表,引起外界普遍好评,而“一张蓝图绘到底”则成为了绵阳干部的一句口头禅,并列入绵阳发展五大经验的第一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在绵阳14年,同这座城市一道思考、一同成长,一起体验跋涉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见证她变迁的历程,久而久之,我就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员,结下了难分彼此解不脱划不开的绵阳情节,作为一个记者,能与一座城市有这样的缘分以寄托事业乃至终身,我感到欣慰。如今,绵阳已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国家科技城重点建设,要求绵阳市在1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为西部大开发创新开路。新的开端、新的机遇、新的历程,我想,我会和绵阳人民一道,再开思路,去谱写绵阳明天更加壮丽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