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巴中发展的几个问题(之二)
在巴中当官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市委工作会议在分析巴中市情时是这样描述的:巴中还处在“传统农业发展期、工业化起步期、城镇化初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期……”。后面“三个时期”就不多说了,单说说巴中处在“传统农业发展期”意味着什么?
所谓“传统农业发展期”,就是说作为巴中主要产业的农业还比不上中国古代最好的农业水平,这就意味着巴中社会在整体上还处在农业社会时代,不唯处在农业时代,还处在农业时代中水平不是很高的阶段。
物质决定意识。农业时代的人的意识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识呢?至少可以数出这样几条:第一、法制意识淡薄,人治意识浓厚;第二、“官本位”思想浓厚,“金本位”意识次之;第三、开放意识淡薄,封闭意识浓厚;第四、积极进取意视淡薄,消极怠慢意识浓厚……
笼统地讲,在当下的巴中,什么职业最吃香——当官,其次是当老板。但当官与当老板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人们的首选还是当官。
在巴中当官实在是天底下最体面的事情。一个人,哪怕只是当了一个小小的股级干部,内心深处也随时会涌动着一股自豪的春潮。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过去的李仲彬书记,现在的李刚书记,他们在成都平原上当书记、区长的感觉远没有在巴中当书记、市长的感觉良好。
在巴中,不要说你是书记、市长,即是是一个乡长或县级局的局长,都可以前呼后拥,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儿”。在那个“圈儿”里,你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再加上一些女人们,尤其是那些年轻貌美的女人们也认可“圈儿”,也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往那个“圈儿”里钻的时候,那当官的幸福指数就更高了。想想也是,你是个老板,钱不少,你能够与不少美貌女人交朋友,但人家要的是钱。但面对官就不同,不要钱就可以交朋友。当然最终还是要要个什么的,但那需要假以时日,总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感觉要舒服些。
也认识几个原先在巴中当官后来又到成都周边去当更大的官的巴中人,每每谈及他们当年在巴中当小官时的感觉时,都恋恋不忘地说“还是在巴中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