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桥,俗名索桥,又名夫妻桥。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沟通河东、河西的交通,在水流湍急的两山之间架设溜索,行人挂上铁环,以绳系住身体和随身带的东西,利用竹索的弧度,飞滑下去,过半江则以手拉索前进,直达对岸。 由于溜索不能满足来往行人的需要,在溜索的基础上发展为索桥。索桥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道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船歌》中曾这样记载:“(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相并排连,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石以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为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大略如渔人撒网,染家晾帛之状。必须舍舆疾步,稍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者失色。” 索桥在明朝末年为战火烧毁,一时无力重建。两岸行人,靠船摆渡过河。 清嘉庆年间,贵州大定府毕节何先德夫妇来到灌县,在“二王庙”附近的“古寺”教私塾,目睹行人过河的艰难。嘉庆八年五月十五日,他们亲见白沙渡翻船,淹死一百余人,岸上、江心,求救声、哭声,惨不忍睹。何先德夫妇见此惨状,也为坠泪。于是查勘地形,作出设计,上书县衙,立志要为修复索桥出力。灌县知事吴宁,很赞赏何先德义举,允许允许重建索桥,并且给于很多帮助。 何先德夫妇为了使重建的索桥安全稳定,在民间传流下来的索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在索桥两旁加上了纬绳十余条,扎紧每块桥板,使来往行人走在晃晃悠悠的桥板上,看看见岷江滔滔激流,不会有畏惧的感觉。即使索桥人多,摇晃厉害,两岸纬绳也可依附,不会掉入江中。新索桥建成后,利济万人,人们长享安澜无虞,故称“安澜桥”。何先德夫妇为人民立了大功,人们又敬称索桥为“夫妻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