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柳荫记》于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在这次由中央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有三种剧种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戏。
川剧的《柳荫记》,是西南观摩演出代表团在北京参加会演的节目之一,剧本上注有"又新编导小组修改"字样,可知也是修改本。这个剧本,里面包括"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说媒许亲"、"英台思兄"、"祝庄访友"、"四九求方"、"马家逼婚"、"祭坟化鸟"等十场。
1952年,京剧移植了川剧《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