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d.qq.com/a/20110716/000193.htm
达芬奇的“密码”被解开了!
上海市已初步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部分产品不合格、多数产品不标注产地和材质这三大问题。此外,记者获悉,达芬奇上半年进口的家具中,有近10%属于国内采购。(7月15日《新京报》)
连日来,达芬奇家居的内幕真相正在被官方逐一揭开。自7月10日央视曝光“达芬奇”家居销售假洋品牌家具以来,不仅购买天价“达芬奇”家具的“大款”消费者密切留意事件进展,连普通老百姓也极为关心,似乎在这个信用缺失的时代,“真假”二字已变得尤为敏感。连日来,京、沪、穗等各地积极介入事件,努力为公众还原真相。
然而,令我无法释怀的是,达芬奇的弥天大谎,竟然这么多年都没被发现,在十分强调监管的今天,实在是个悲哀。现实中,一张达芬奇单人床卖10多万元,一套达芬奇沙发卖30多万,达芬奇不仅号称“100%意大利生产的国际超级品牌”,还称是没有污染的“天然的高品质原料”……对于曝光的产地造假、材料造假、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这么多年来,监管部门难道就一个查不出来?更绕不过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监管部门总是在媒体曝光后才介入,才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媒体曝光监督的繁荣,不也正说明了监管机构的失职吗?
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达芬奇,它为我们解开了一个“密码”,使公认的假洋品牌的造假路径大白于天下。在我接触的范围内,假洋品牌有三种路径可以“生成”:国内生产的产品,取个洋名,国外转一圈再回头,就摇身变成了洋品牌:这个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种运作成本较低:直接到国外注册个品牌,然后到国内生产,国内贴牌销售,立马就变成了“国际名牌”。当然还有成本更低的:起个洋名,国内注册,直接贴上,产品立马就成了超凡脱俗的大品牌。然而,面对家具市场上的菲拉格木、帕克雷蒂、雷克蒙顿、奥美森、雅典娜等等洋名字屡见不鲜,而生产和组装大多在国内时,到底是谁在监控呢?
类似的事,又何止在家具行业。曾经,我遇到一个厂商,其公司生产的是羽绒服。看了产品的价格——1000多元一件,看了产品的名称——“×××斯”……我问对方这是什么品牌。对方说“来自意大利的品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人从没出过国,公司也很小,怎么会拥有意大利的品牌?后来了解到,原来这是他一个朋友帮他在国外注册的一个品牌,而且手续非常简单,所以他拿来就用,故美其名曰——“来自意大利的品牌”,产品就是他公司生产的。让我疑虑的是,他还说,不仅服装行业如此,国内不少“假洋鬼子”都是这样来的,涉及各行各业。果真如此,达芬奇就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了。可是,谁会来揭开这个盖子呢?
在我们反思国人对于洋品牌盲目崇拜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中国产品品牌的虚弱。在当下,不少人一提到某商品是进口的,就会莫名的感兴趣;一提到是国际品牌,立马就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甚至一见外国人,立马就觉得自己矮了三分……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换个角度看,就是自身虚弱。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个规定:在某某时间段里,不得播放国外的动画片。此规定一出,引起一片哗然。公众在质疑的同时,更多的发出了“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动画片给孩子看”的感慨。联想至此:我们能拿什么样的品牌来吸引自己的消费者?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品牌让国人抛弃洋品牌?我们有哪些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名牌本没对错,但是,如果监管不力,真假不辨的洋品牌充斥各行各业甚至大街小巷,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这次是达芬奇,这次是家具行业,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达芬奇事件还不足以震动所有行业,可以预见,下一个“达芬奇”很快会诞生。
不信,我们就坐等!
[腾讯·大成网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