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几个知名网络论坛出现《火速围观:成都听证专业户》的围观帖,帖子列举出成都4位多次参加听证会的市民名单。他们分别是胡丽天(63岁、成都量具集团退休职工)、廖冰虹(自由职业者)、张见远、唐厚义。其中,胡丽天名列四人之首,帖子称胡丽天“从2004年到现在一共参加了19次听证会”,其他三人亦多次参加过听证会。 记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胡丽天等四位“听证专业户”在成都早就享有盛名,尤其是胡丽天,其名其人多次见诸报端,自称川内“听证第一人”,每逢重大听证会几乎少不了她的身影。除了听证会外,胡丽天还踊跃报名参与法律援助爱心大使、被当地媒体评选为“十大爱心市民”,就连超级女声之类的选秀活动,她也积极地参与担当大众评委。 “专业户”称收获的是“成就感”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联系了成都市物价局综合法规处,听到记者提起网帖晒“成都听证专业户”一事,法规处袁处长表示尚不知情,并要求记者先和宣传部门联系征得同意才能接受采访。记者于是打通成都市委宣传部熊艳副部长的电话,对于记者关于网友对听证会“内定”代表的质疑,熊副部长说:“价格听证会是很严肃的事,按道理应该不可能吧?”熊副部长表示自己不大清楚情况,会向有关部门了解一下,并交代同事跟记者联系。 过了约半个小时,成都市委宣传部一位姓吴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记者成都市物价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出差了,需等到下周再了解相关情况。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去年以前,坊间对胡丽天等“听证专业户”的质疑声便不绝于耳。2010年上半年,成都市举行了地铁票价听证会、水价上涨听证、机动车停车听证等多场价格听证会,当时人们便对听证会上频频出现的胡丽天等“熟面孔”提出质疑,由于听证会“逢听必涨”,人们怀疑听证会代表“被收买”,当了“托儿”。2010年6月,有成都当地的媒体曾同时采访了胡丽天、廖冰虹、张见远、唐厚义四人。对于人们的质疑,唐厚义声称他们很清白:“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讨论过自己的观点,发言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而且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们爱成都,是主人翁精神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大老远去报名,反复填资料,若遇抽签还得去一下,取听证会材料,打车来回折腾……”参加听证会能收获什么?胡丽天说,她受益匪浅,收获的不是钱,不是一顿午饭,而是成就感。 “逢听必涨”加深公众质疑 我国引入价格听证制度,实施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这一新潮事物日渐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从2002年的铁路票价听证会、2008年的手机漫游资费听证会,再到2009年的哈尔滨水价听证会等,每次听证会的召开即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以至于有人戏称逢听必涨,凸显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种种不足,包括听证代表不够广泛、听证缺乏透明、流于形式等。 胡丽天、廖冰虹等四人因为多次参加听证会,并对涨价投赞成票,于是被网友质疑“被收买”、“听证会托儿”。对于胡丽天等人“长期代表”听证有悖抽签“随机性”的常理,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博友“瑞尔立”认为,中国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了“听证代表由抽签随机选出”,中国法律只有针对行政处罚当事人的听证制度,没有其他严格的听证制度法律规定。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