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被认为正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潜发达家(而不是欠发达),赢得了世人的关注。然而,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令人头痛,这个问题似乎是永远无解的。政府致力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出台的政策不可谓不多,措施不可谓不严厉。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任凭风吹浪打,兀自岿然不动。似乎与政府的努力毫无关系,问题依然突出,形势依然严峻,民愤依然沸腾。
几乎各种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等,都参与到整治食品安全当中来了,被曝光的食品问题和企业、厂家、人员接二连三。从媒体报道来看,近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再次出现一个高潮期。造价,掺假,以次充好,无限制使用添加剂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在经历了三聚氰胺风波之后逐渐平静下来的乳业,日前又因为正在实施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被业内专家炮轰为“全球最差标准”、“倒退25年”,再一次在社会各界关注下走上风口浪尖。
曾参与乳业国标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曾向媒体证实,乳业国标最早做初稿时,蒙牛制订巴氏奶标准,伊利制订超高灭菌奶标准,光明制订的是酸奶标准,“这对国家标准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乳业标准应该怎么定?应该由谁定?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乳业标准的制定应该本着对人民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的和落脚点。除此以外,不应该在掺杂更多的因素。尤其是不应该从维护个别大企业利益出发来制定乳业标准。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乳业标准是乳品行业应该遵循的游戏规则,企业是运动员不应越俎代庖成为兼职裁判员。可是,在我国这种兼职现象普遍存在。这次中国乳业标准其实基本遵循了几大企业制定的标准。试问,这样的标准能够客观公正吗?国内的行业协会根本不具备独立性,而成为行业企业的代言人。比如,房地产行业协会就大呼现在的房价根本不贵云云。行业协会为什么对那些企业言听计从?很简单,男人手短,吃人嘴短。这些行业协会不会自己创造效益,为了生存,一定收取了人家的“孝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上了贼船就由不得自己了。
乳业国标制订应该广泛听取民意,其参与者不应该只有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还应该包括消费者。另外,国外成熟的标准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借鉴。如果这样,打击消费者,偏袒企业主这样有失公允的“弱智”倒退就不会出现了。
中国乳业标准应有的正义和公允素质被彻底抽取,失去了自由。乳品企业不顾消费者利益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绑架的中国乳业标准,谁来替你松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