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而只有16.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大学生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2010年调查显示,有77%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长期被借调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而被借调的村官大学生大多数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某些人还成了乡官,这与中央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愿望有相当大差别。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底应该是个什么角色定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我们们发展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花了许多精力,最后结出的不是我们需要的果实,那就完全失去了当初实施这个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扎根农村的思想意识和准备。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这么多的优秀毕业生,如何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将人才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并能在那里施展他的才干,在那广袤的原野上展翅翱翔,实现宏大的理想。通过这些科学人才服务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一名大学生村官是最好的一项选择。大学生有知识、有头脑,思维活跃、眼界宽阔。他们来到农村,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的知识血液和创新思维,更带来了中央对农村的关心和温暖。我们一些人总以为大学生就一定是白领或高级蓝领,坐在四季如春的办公室里。其实不然,当然,一部分学生要在那里工作,还有一些人必须走到生我养我的农村,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自己所学,亲手去帮助他们改变实际的困难,创造幸福的未来生活。
大学生必须走到村民家中,卷起裤脚管,下到田间地头。既然他们来到农村,就必须要在身上打上农村的烙印,沾上农村的泥土气味,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的生活。这样才能建立与农民深厚的感情,才能体验农村生活,才能从农民那里了解他们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努力,怎样努力才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这样做了,与那些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出成果的大学生一样的有成就感,一样的有价值。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如果为了镀金,或为缓解一时就业困难,不得已到农村来暂时过度一下,与其如此,还不如不来。不仅辜负了组织的期望,也会严重伤害了农民朋友的心,还会给这项大学生村官工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也许农村条件确实差,但我们必须有吃苦的准备,地方组织一方面要给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村官创造一定的工作生活条件,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也应该有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劲头。当年我们的先辈为了革命事业,也只有十几岁就走上革命道路,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不也敢闯过来了吗?红小鬼、儿童团不比今天的生活艰难困苦吗?既然为着理想而赴农村,我们就应该有不畏险途的精神。况且,生我养我的农民他们世世代代不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想办法去改变这个现状,让他们从世代贫困的日子中解脱出来。然而,让人心里难受的是: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而只有16.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村官还缺少一定的定力和毅力,也说明地方没有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二者兼而有之,才会有这个结果。
作为一级政府或村级组织,为了农村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要怕大学生村官不入流,也许他们还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创造机会给他们锻炼,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不要以为他们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就弃用他们,置之不理。其实不然,他们年轻、有知识,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只要经过锻炼,在他们心目中种下扎根农村的种子,培育良好服务意识,他们那浑身的热情朝气和知识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和动力,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势不可抵挡,前景不可估量。因此,我们要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潜在的具有极大回报的投资。
而我们一些政府领导却为了图自己一时之便,将这些农村村级发展的储备资源借调到乡政府,让他们失去对农村的直接接触和锻炼。借调目的也只是让他们“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使他们用非所学,不仅让他们有种被废弃的感觉,也极大浪费了人才资源,更与我们培养大学生村官初衷不合拍。如果真的要个接电话的、发文件,难道还需要大学生村官吗?这是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亵渎!
因此,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地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待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要的还是更多的包容和关怀,毕竟他们刚刚脱下学生服装。我们要慢慢地有计划有意识地锻炼培养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他们,使他们真心实意地爱上农村这块沃土,爱上这些朴实的农民。一旦他们能融入这农村这个土窝,身上能真正散发出泥土的潮湿气味,那么,他们发挥的潜能将一定是巨大的。
|